范桂蘭
(馬龍縣文化館,云南 曲靖 655100)
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范桂蘭
(馬龍縣文化館,云南 曲靖 655100)
群眾文化是群眾廣泛參與實踐的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題,以滿足人們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社會現象。而文化館是群眾文化的龍頭,是普及群眾文化重要的服務機構。
群眾文化;文化館;作用
(一)服務作用
由于廣大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因此他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為了適應這一需求,文化館開設了不同層次、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積極主動的深入基層去進行文化宣傳,使文化館的工作真正的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群眾,促進城鄉基層文化的健康發展。
(二)導向作用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文化建設出現了新局面,各城鄉鎮陸續出現國家、集體還有個人承辦的文化活動,這使我國文化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為了能夠適應這一特點,文化館采用豐富多彩的文化占領了城鄉思想文化的陣地,擔當起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角。文化館通過開展高品位、高層次的文藝活動,發揮國辦文化對群眾文化的示范作用。
(三)監督作用
文化館通過建立健全的社會文化信息監督系統,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對干擾破壞群眾文化建設的各種不利因素進行綜合治理,開展思想健康、內容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使群眾自動摒棄不良文化的危害,凈化社會環境,弘揚民族文化,對社會文化活動起到了積極的監督和向導作用。
(四)傳承作用
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趨勢下,優秀民族文化的保護被提上日程。文化館有保護國家的民族文化的的責任和義務。文化館有組織和策劃優秀民族文化作品的保護及交流,借助文化活動的平臺,使我國優秀文化的魅力得以彰顯,從而使民族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傳承。
(一)從多方面著手完善文化館的服務功能
文化館要把提高業務服務質量這項工作貫徹于整個工作中。一方面文化館要通過爭取政府和社會的資金扶持擴大文化館的辦館面積,優化館內硬件配置,為文化館工作的順利展開奠定扎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文化館要注重館內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要建立一支思想好、業務精、善組織、懂管理的高素質高質量服務團隊,為文化館工作的開展提供完善的準備。
(二)文化館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及時更新觀念
首先,文化館不僅要充分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國家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還要了解它在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始終堅持以公共服務為辦館理念,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的相關權益。其次,文化館辦館的主題思想是公共和服務。文化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業務方向,完成對群眾文化的組織和輔導工作,從而充分發揮文化館聯系政府和群眾的樞紐作用,為群眾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務。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以其豐富的意蘊和美好的愿景為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藍圖,成為全社會熱議和關注的焦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正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文化館的工作者,想要充分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文化館要從群眾的文化需求出發,更新觀念,強化服務意識,做好宣傳組織工作,積極正確的去引導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三)深化體制改革,使文化館的管理機制得到完善
在新形勢的發展下,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文化宣傳的一部分,要始終堅持惠及全民的原則,把轉換文化館的機制、增強文化館的活力和改善文化館的服務作為工作重點,優化資源配置,突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主體地位,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要積極推行崗位管理和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同時還要引進激勵機制,獎勵那些成績突出的文化建設服務,同時對做的不好的建設服務提出批評和指正。文化館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業自身發展規律的新的運行體系,使自身能夠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于我國公共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構件公共文化建設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這些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國的群眾文化迅速蓬勃的發展壯大起來。在新的發展時期,文化館要根據自身現階段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創新改革;加強自身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不斷拓展自身功能;完善服務體系,提供更更高質量的服務水平,走出一條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范桂蘭,1976年2月出生,1999年畢業于云南工藝美術學校,2009年取得西南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參與過“云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曲靖市第六屆珠江源美食文化節經典歌曲大賽”、“馬龍縣好歌唱馬龍”、“馬龍縣2010至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等等,并參與了馬龍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故事等申報、修訂、編制工作。
[1]陳春麗.群眾文化發展中文化館的重要作用[J].東方青年·教師, 2013(23):124-125.
G242
A
1005-5312(2014)05-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