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央視曝當當亞馬遜售假化妝品:從批發市場進貨。近日央視播出的《經濟半小時》爆出當當網與亞馬遜所售國際品牌化妝品來自北京“天照天批發市場”。打著“正品低價”旗號多年的當當網提供不出任何能證明所售化妝品為正品的進貨憑證。據了解,化妝品真假至今沒有鑒定機構,讓不少商家鉆空子在網上銷售假貨。專家提醒,網店充斥著化妝品假貨,就連垂直電商也被曝出假貨當道。(3月22日中國新聞網)
知名網商也售假,讓網購一族心里哇涼哇涼的。而此次事件暴露出的一個內幕——化妝品真假至今沒有鑒定機構,更是令人吃驚。化妝品事關消費者的“面子”和健康,其真假卻難以鑒定,又怎能保證質量?所謂“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又從何談起?
鑒定難,直接導致了維權難。類似問題不光出現在化妝品行業,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一件鬧心事:在4S店維修處更換的新輪胎,使用一個月、200公里就出現鼓包。維修處工作人員否認輪胎質量有問題,并表示,如果我有不同看法,可以選擇進行輪胎鑒定,鑒定由輪胎生產廠家進行,其鑒定有法律效力。我提出:輪胎廠家自己鑒定自己的產品,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能保證公平合理嗎?他回答稱目前就是這么個現狀。我只能無語。
新消法實施以后,規定更細了、標準更嚴了,但消費者維權難等老問題依然可能存在。消費者買到了疑似假貨,怎么鑒定?找誰鑒定?這竟然也成了一個難題。如果維權渠道不通暢、維權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過高,無疑會影響到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甚至有人只好無奈地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此,治理消費領域的亂象,一方面要求商家自律,嚴控商品質量,珍惜自己的聲譽;同時更需要監管部門在管理的時候再主動一點、力度再大一點,平時就依法做好監管、積極主動地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方便,別等媒體曝光以后才引起重視,更不能讓消費者上當受騙后維權無門。鑒定難這塊短板應及時補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