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南京大學一間教室里,翟學偉正在給某金融機構辦的“中高層干部卓越領導力提升特訓班”的同學上課。專業地說,翟學偉進行的是“中國本土化社會科學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關系”——一個被他稱為“中國社會運作的核心概念”的術語——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人情、面子和權力運作。
在這個領域,54歲的翟學偉已經研究了20多年。作為南京大學教授,他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社會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所以啊,中國從古至今死了那么多仁人志士,十有八九都是沒有搞好面子問題。”
在翟學偉的研究里,他訪問跟著親戚出門打工的農民工,研究想找老師說情修改成績的學生,就連陪家人住院做手術,都成了他收集素材的好機會。
在研究大量關系案例后,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的人情應該是算不清、欠不完的,這樣才能曠日持久地延續下去。所以,中國人的人情策略是在關系網絡中維持動態平衡,否則就要“丟了臉”,或者“沒給面子”。
求學期間,翟學偉并不像現在這么熱衷本土化研究。直到臨近研究生畢業時,他偶然讀到了一份臺灣學者楊國樞的演講稿,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的研究對象雖然是中國社會與中國人,可是我們所采用的理論與方法卻幾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這導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中國人;而在從事研究工作中,我們卻變成了西方人。
于是,翟學偉有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本土化。翟學偉發現,中國何止是“世事洞明皆學問”,簡直舉手投足間都是能拿來做社會學分析的案例。翟學偉的辦公室里塞滿了被他拿來做案例的書,每一本書都讓他讀出了“關系”。
比如他讀項羽敗北臨江自刎,臨死之前留下傳世名言“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句話啟發了這位研究面子的教授:原來項羽是因為覺得沒面子才自殺的,不成功就不能回家。
在“領導力特訓班”的課堂上講到這些“讀書心得”,翟學偉半開玩笑地總結道:“所以啊,中國從古至今死了那么多仁人志士,十有八九都是沒有搞好面子問題。”
“人人都在爭先恐后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你這研究的是什么東西?!”
這種“關系研究”對他自己是個新鮮領域,對于他的學生更是稀罕。有次,一個美國學生問他:“中國人為什么要搞捐款晚會,弄得跟春晚似的?”翟學偉納悶了:“沒有晚會,怎么公布哪個機構捐了多少錢啊?難道你們不搞嗎?”美國學生聽了更納悶了:“當然不啊!捐款不是自愿的嗎,捐就捐了,為什么還要宣布一下?”
聽了美國學生的反駁,翟學偉發現,對中國人來說,面子最重要,“不搞晚會鬼知道你捐了錢啊,做了事還沒買到面子!”
按照這個思路,翟學偉將中國人的面子問題分成四類,叫做“臉面四分圖”:
第一類人,叫“有臉有面子”。這類人是中國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個人自身形象好,即“有臉”,在社會互動上也受到認可,即“有面子”。第二類人,叫“有臉沒面子”。這類人講骨氣,篤信好學,可是太正經,自己“有臉”,可別人不給他“面子”。第三類人,叫“沒臉沒面子”。這類人大多處于社會底層,既不給自己爭臉,也不在乎別人給不給面子。第四類人,叫“沒臉有面子”。這類人不講究道德修養和社會規范,但是懂得面子的金貴,盡管沒什么突出的個人品格來“爭臉”,可是善奉承會巴結,在社會上頗有“面子”。
翟學偉把他的這些研究寫成了論文。但這樣的研究最初卻并不能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剛開始給學術期刊投稿時,他的“面子問題”論文常常很快就被毫不留情面地退回來:“人人都在爭先恐后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你這研究的是什么東西?!”
“你在學校,你很年輕,你想說什么都行。等你進了社會,工作了些日子,再來告訴我,今天的中國人講不講關系”
翟學偉的研究遭到一些人反對,其中包括他的女兒。女兒是個90后,做事干脆,不愛談關系,走大街上迷了路寧可查地圖,也不喜歡問人。
在網絡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認為人情關系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而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評價標準主要是能力,而非關系。除此之外,也有來自學術界的探討。
對于這些五花八門的反問,翟學偉最常回應的是學術批評。“我常想,既然經濟學可以講寓言,社會學為什么不能講故事?為什么不能從故事中挖掘出社會機制運行的特征?”
而對于像女兒一樣的年輕人對于當下社會的樂觀態度,他卻并不直接作出回應。他只是默默在他們所說的這個“只看你是否努力”的社會中繼續收集“關系研究”的素材——跨國公司為官員子女留出崗位,這是他們的“本土化策略”;而應聘者填寫的個人信息表里還有一個空,需要填寫“是否有公司領導介紹,請寫下領導姓名和職位”……
“你在學校,你很年輕,你想說什么都行。等你進了社會,工作了些日子,再來告訴我,今天的中國人講不講關系。”他說。
在這個“人情超級大國”,制度管得住人情嗎?
盡管翟學偉說自己的關系研究“不提供方法論”,但事實上,他還是在研究應對關系的對策。他最近正準備發表的一篇論文里面的核心問題是:在中國這個“人情超級大國”,制度管得住人情嗎?
經過一系列的案例研究和推理之后,他得出結論:在中國,人情和制度的關系并非簡單的一方壓倒另一方,而是可以彼此相安無事的動態平衡。
更有趣的是,翟學偉發現,在“人情超級大國”,人情可以實現“權力的再生產”——利用人情攀上權威就可能借助他們的力量,獲得權力的轉讓,成為“日常權威”,享有等同于“權威”的權力。
他聽說過一個案例:有學生急著畢業發論文,托了一圈兒關系,可誰也沒能說服期刊編輯給他發稿,最后有人指點,去找那棟大樓里的一個后勤人員,果然立馬發了稿。“最有面子的人,未見得是社會地位最高的人。不管他多普通,大家都要給他面子,他的心理地位高,這就是日常權威。”翟學偉說。
不過,當人情泛濫到制度無法抵制時,制衡人情的活動就會登場。講理性的人們會執行檢查、整頓活動,力圖讓人情和制度回到平衡點上。不過,翟學偉也發現,這種活動有時會呈現出“轟轟烈烈走過場”的特點,“轟轟烈烈”是對制度的期待,而“走過場”則是人情使然。
“說到底,一切又都是個面子問題”
盡管翟學偉認真授課,但是他發現他學生里真在安心研究“關系”這門學問的越來越少。相比于如何做好學術課題,他們每天心心念念的是另外一件事——如何盡快到學校規定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出于好奇,翟學偉還把這個學術困境推導了一下:
為什么學生不好好做學問呢?因為學校規定,只有發了論文才能畢業。為什么他們發不了論文呢?因為許多社會學類的學術期刊規定,不刊發博士生的論文,光是“博士生”這個身份就卡掉了發表機會。為什么學術期刊不接受學生的論文呢?原來,學術期刊都有排名,如果刊登太多學生而非教授的論文,會拉低這份期刊的排名。那為什么學生一定要發論文呢?因為核心期刊論文發表的論文越多,學校的排名就靠前,家長報考院校的時候就會說,你看這學校排第一,上這個大學有面子。
推理結束,答案再一次命中這位教授的研究核心——說到底,一切又都是個面子問題。
可是身為“面子問題”研究專家,翟學偉卻對此無能為力。在和學生聚餐的時候,他默默坐在一旁,聽著學生們熱烈地討論哪些刊物的版面費貴,看著學生相互出主意……這種沉默在他的生活里時常出現:EMBA班的學生請他參加業界大佬的聚會,他去了坐一旁一言不發,默默觀察著觥籌交錯的生意人。
不過這些沉默的觀察,扭頭都會被他寫進自己的論文里,成為他的研究案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