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貨幣政策是央行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并在穩定物價、充分就業、平衡國際收支、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進行調節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其效果也一直備受關注。本文立意于研究從1994~2013年這個經濟周期中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文章利用計量模型,主要考察貨幣供應對GDP的影響。
【關鍵詞】貨幣政策 有效性
一、各宏觀經濟變量涵義及數據處理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活動最終成果,其增長速度用來衡量經濟增長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因此,在宏觀經濟分析中,GDP指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政府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消費物價指數CPI
通貨膨脹通過收入、財產再分配和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來影響經濟。通貨膨脹會引起收入和財富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對價格,引發泡沫經濟乃至損害一國的經濟基礎和政權基礎。所以,將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動態比較相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
(三)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或地區在某一時期內能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是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及現金貨幣構成。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分為M0, M1,M2三個層次:MO=流通中的現金;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十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
二、各經濟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分析
(一)GDP與CPI關系分析
雖然把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新創造財富的度量有失妥當,但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GDP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參考標準。而CPI指標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反映了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還在某種程度上衡量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二)CPI與PPI關系
PPI反映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而CPI則反映出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所以從消費與生產的關上來說,PPI對CPI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反過來CPI對PPI也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之間的變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
(三)GDP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一國貨幣供給量既是由國家控制的外生變量,同時也是應經濟體內部需求而生的內生變量。從這一角度理解,國家貨幣供給量的多少不是完全由國家決定,而只是國家根據市場需求而發行。
三、上述經濟指標間相互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GDP與CPI的實證關系檢驗
建立模型如下:Ln(CPI)t=α+βLn(GDP)t+γLn(CPI)(t-1)+et。對GDP與CPI的相關序列進行檢驗后,發現ΔGDP~I(0)與ΔCPI~I(0),即GDP與CPI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建立回歸模型有結果如下:
Ln(CPI)t=1.741776-0.01678Ln(GDP)t+0.667815Ln(CPI)(t-1)+ et
(0.917540) (0.015237) (0.176687)
t=(1.898310) (-1.102585) (3.779651)
R2=0.602321 ■■2=0.552611 F=12.11673
從上述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較好,但解釋變量GDP的t統計量不顯著,說明其對被解釋變量CPI的解釋程度并不理想。
(二)GDP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由于M0、M1、M2各層次貨幣供給量具有同質性,加之M2在更廣泛的程度上包含了M0、M1,故建立模型時選用了廣義的貨幣供給量作為解釋變量,以GDP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如下:GDPt=α+βM2t+et。通過對GDP序列和M2序列的單整檢驗發現:ΔGDP~I(0)與ΔM2~I(0),即GDP與M2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故有下列回歸結果:
GDPt=32703.26+0.503842M2t+et
(4885.29) (0.013532)
t=(6.694588)(37.23447)
R2=0.987183 ■2=0.986471 F=1386.406
通過對上述模型殘差的檢驗發現為平穩序列,即說明GDP與M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故上面回歸結果能反映二者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這說明貨幣供給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
(三)CPI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為考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供給量(M2)之間的關系,構造如下模型:Ln(CPI)t=α+βLn(M2)t+γLn(CPI)(t-1)+et。建立協整方程有:
Ln(CPI)t=1.835334-0.014434Ln(M2)t+0.642736Ln(CPI)(t-1)+et
(0.938065) (0.012154) (0.642736)
t=(1.965520) (-1.187605) (3.505431)
R2=0.606834 ■2=0.557688 F=12.34763
從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解釋變量M2的t值沒有通過檢驗,說明當期的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受到前一期物價指數的影響,并且前一期物價指數每變動1%大概可引起當期物價同向變動0.64%,這種影響是很顯著的。
四、各經濟指標相互關系及原因分析
從上面對相關經濟指標的分析可知: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是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如前面分析原因相似,其一,造成這種問題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數據選取的時間較短且為年度數據,近20個數據所具有的代表性有待商榷;其二,模型中分別考察的是當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但影響物價的因素不僅僅只有GDP或是M2,所以在模型中單純的考察一個因素可能對得出GDP和M2對CPI解釋能力不顯著的結論。
【摘要】貨幣政策是央行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并在穩定物價、充分就業、平衡國際收支、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進行調節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其效果也一直備受關注。本文立意于研究從1994~2013年這個經濟周期中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文章利用計量模型,主要考察貨幣供應對GDP的影響。
【關鍵詞】貨幣政策 有效性
一、各宏觀經濟變量涵義及數據處理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活動最終成果,其增長速度用來衡量經濟增長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因此,在宏觀經濟分析中,GDP指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政府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消費物價指數CPI
通貨膨脹通過收入、財產再分配和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來影響經濟。通貨膨脹會引起收入和財富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對價格,引發泡沫經濟乃至損害一國的經濟基礎和政權基礎。所以,將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動態比較相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
(三)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或地區在某一時期內能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是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及現金貨幣構成。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分為M0, M1,M2三個層次:MO=流通中的現金;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十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
二、各經濟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分析
(一)GDP與CPI關系分析
雖然把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新創造財富的度量有失妥當,但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GDP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參考標準。而CPI指標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反映了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還在某種程度上衡量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二)CPI與PPI關系
PPI反映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而CPI則反映出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所以從消費與生產的關上來說,PPI對CPI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反過來CPI對PPI也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之間的變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
(三)GDP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一國貨幣供給量既是由國家控制的外生變量,同時也是應經濟體內部需求而生的內生變量。從這一角度理解,國家貨幣供給量的多少不是完全由國家決定,而只是國家根據市場需求而發行。
三、上述經濟指標間相互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GDP與CPI的實證關系檢驗
建立模型如下:Ln(CPI)t=α+βLn(GDP)t+γLn(CPI)(t-1)+et。對GDP與CPI的相關序列進行檢驗后,發現ΔGDP~I(0)與ΔCPI~I(0),即GDP與CPI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建立回歸模型有結果如下:
Ln(CPI)t=1.741776-0.01678Ln(GDP)t+0.667815Ln(CPI)(t-1)+ et
(0.917540) (0.015237) (0.176687)
t=(1.898310) (-1.102585) (3.779651)
R2=0.602321 ■■2=0.552611 F=12.11673
從上述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較好,但解釋變量GDP的t統計量不顯著,說明其對被解釋變量CPI的解釋程度并不理想。
(二)GDP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由于M0、M1、M2各層次貨幣供給量具有同質性,加之M2在更廣泛的程度上包含了M0、M1,故建立模型時選用了廣義的貨幣供給量作為解釋變量,以GDP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如下:GDPt=α+βM2t+et。通過對GDP序列和M2序列的單整檢驗發現:ΔGDP~I(0)與ΔM2~I(0),即GDP與M2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故有下列回歸結果:
GDPt=32703.26+0.503842M2t+et
(4885.29) (0.013532)
t=(6.694588)(37.23447)
R2=0.987183 ■2=0.986471 F=1386.406
通過對上述模型殘差的檢驗發現為平穩序列,即說明GDP與M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故上面回歸結果能反映二者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這說明貨幣供給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
(三)CPI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為考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供給量(M2)之間的關系,構造如下模型:Ln(CPI)t=α+βLn(M2)t+γLn(CPI)(t-1)+et。建立協整方程有:
Ln(CPI)t=1.835334-0.014434Ln(M2)t+0.642736Ln(CPI)(t-1)+et
(0.938065) (0.012154) (0.642736)
t=(1.965520) (-1.187605) (3.505431)
R2=0.606834 ■2=0.557688 F=12.34763
從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解釋變量M2的t值沒有通過檢驗,說明當期的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受到前一期物價指數的影響,并且前一期物價指數每變動1%大概可引起當期物價同向變動0.64%,這種影響是很顯著的。
四、各經濟指標相互關系及原因分析
從上面對相關經濟指標的分析可知: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是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如前面分析原因相似,其一,造成這種問題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數據選取的時間較短且為年度數據,近20個數據所具有的代表性有待商榷;其二,模型中分別考察的是當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但影響物價的因素不僅僅只有GDP或是M2,所以在模型中單純的考察一個因素可能對得出GDP和M2對CPI解釋能力不顯著的結論。
【摘要】貨幣政策是央行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并在穩定物價、充分就業、平衡國際收支、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進行調節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其效果也一直備受關注。本文立意于研究從1994~2013年這個經濟周期中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文章利用計量模型,主要考察貨幣供應對GDP的影響。
【關鍵詞】貨幣政策 有效性
一、各宏觀經濟變量涵義及數據處理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活動最終成果,其增長速度用來衡量經濟增長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程度的動態指標,因此,在宏觀經濟分析中,GDP指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穩定增長是政府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消費物價指數CPI
通貨膨脹通過收入、財產再分配和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來影響經濟。通貨膨脹會引起收入和財富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對價格,引發泡沫經濟乃至損害一國的經濟基礎和政權基礎。所以,將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動態比較相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
(三)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或地區在某一時期內能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是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及現金貨幣構成。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分為M0, M1,M2三個層次:MO=流通中的現金;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十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托類存款。
二、各經濟變量及其相互關系分析
(一)GDP與CPI關系分析
雖然把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新創造財富的度量有失妥當,但在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GDP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參考標準。而CPI指標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反映了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還在某種程度上衡量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二)CPI與PPI關系
PPI反映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而CPI則反映出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所以從消費與生產的關上來說,PPI對CPI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反過來CPI對PPI也存在一定的反作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之間的變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
(三)GDP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一國貨幣供給量既是由國家控制的外生變量,同時也是應經濟體內部需求而生的內生變量。從這一角度理解,國家貨幣供給量的多少不是完全由國家決定,而只是國家根據市場需求而發行。
三、上述經濟指標間相互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GDP與CPI的實證關系檢驗
建立模型如下:Ln(CPI)t=α+βLn(GDP)t+γLn(CPI)(t-1)+et。對GDP與CPI的相關序列進行檢驗后,發現ΔGDP~I(0)與ΔCPI~I(0),即GDP與CPI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建立回歸模型有結果如下:
Ln(CPI)t=1.741776-0.01678Ln(GDP)t+0.667815Ln(CPI)(t-1)+ et
(0.917540) (0.015237) (0.176687)
t=(1.898310) (-1.102585) (3.779651)
R2=0.602321 ■■2=0.552611 F=12.11673
從上述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較好,但解釋變量GDP的t統計量不顯著,說明其對被解釋變量CPI的解釋程度并不理想。
(二)GDP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由于M0、M1、M2各層次貨幣供給量具有同質性,加之M2在更廣泛的程度上包含了M0、M1,故建立模型時選用了廣義的貨幣供給量作為解釋變量,以GDP為被解釋變量,建立模型如下:GDPt=α+βM2t+et。通過對GDP序列和M2序列的單整檢驗發現:ΔGDP~I(0)與ΔM2~I(0),即GDP與M2均符合一階單整序列,故有下列回歸結果:
GDPt=32703.26+0.503842M2t+et
(4885.29) (0.013532)
t=(6.694588)(37.23447)
R2=0.987183 ■2=0.986471 F=1386.406
通過對上述模型殘差的檢驗發現為平穩序列,即說明GDP與M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故上面回歸結果能反映二者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這說明貨幣供給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
(三)CPI與M2的實證關系檢驗
為考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供給量(M2)之間的關系,構造如下模型:Ln(CPI)t=α+βLn(M2)t+γLn(CPI)(t-1)+et。建立協整方程有:
Ln(CPI)t=1.835334-0.014434Ln(M2)t+0.642736Ln(CPI)(t-1)+et
(0.938065) (0.012154) (0.642736)
t=(1.965520) (-1.187605) (3.505431)
R2=0.606834 ■2=0.557688 F=12.34763
從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解釋變量M2的t值沒有通過檢驗,說明當期的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受到前一期物價指數的影響,并且前一期物價指數每變動1%大概可引起當期物價同向變動0.64%,這種影響是很顯著的。
四、各經濟指標相互關系及原因分析
從上面對相關經濟指標的分析可知: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更多的是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如前面分析原因相似,其一,造成這種問題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數據選取的時間較短且為年度數據,近20個數據所具有的代表性有待商榷;其二,模型中分別考察的是當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給量(M2)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影響,但影響物價的因素不僅僅只有GDP或是M2,所以在模型中單純的考察一個因素可能對得出GDP和M2對CPI解釋能力不顯著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