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洋
摘要:
《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孔子認為:“聰明人喜歡水,有仁慈之心的人喜歡山;聰明人活潑,仁慈的人沉靜簡單。”由“知者樂,水。”可以看出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恬靜而綿長。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水情有獨鐘。長久以來人們“逐水而居”,各國、各族、歷朝歷代的文明都來自大江大河流域。所以,河道景觀的設計就成為了城市景觀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切實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水;城市;河道景觀;設計
一、城市河道景觀的性質和作用
河流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與城市的生存密切相關,而且有可能對其產生限制作用。
(一)城市河道景觀的性質
河道景觀具有公共性。它是城市到水面的過度區域,包括一些特定的水面和與水面相鄰的陸地,是自然狀態與人工建設的陸地空間相互交換融合的公共開放區域,根據鄰近的水體性質可以分為河濱、江濱、湖濱、海濱等。
河道景觀具有自然性。穿過城市的河流雖然處于城市內,但仍是城市中生態系統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區域,其生態系統與城市中其他區域相比更加具有自然性。
城市河道景觀具有歷史文化性。城市中的濱水地帶包含城市濱水地帶的自然物質空間景觀以及人文物質景觀,是城市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城市河流是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沿河區域自然為人們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逐漸形成了豐富的的濱水文化,很容易使人追憶歷史的足跡,感受時代的變遷。
(二)城市河道景觀的作用
城市河道景觀具有豐富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環境的作用。營造優質的城市景觀環境當然離不開與城市息息相關的河流。優質的河道景觀毫無疑問會給城市的美麗添磚加瓦。
城市河道景觀具有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多瑙河滋養了兩岸的許多城市;塞納河像一串美麗的珠寶使巴黎這個貴婦人更加優雅;天津離開了海河就不會有現在美麗的津灣廣場;上海離開了黃浦江就不會有現在的金融中心陸家嘴,也不會有美麗的上海灘。
城市河道景觀具有傳承一定的文化的作用。美國率先提出了遺產廊道的概念,它是河流、峽谷、運河以及道路線把單個的遺產連起來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線性廊道,存有以前重要事件和先前人們居住模式的遺跡,屬于新時代的線性景觀。因此沿河流進行的景觀規劃設計作為遺產廊道所包含的重要部分,具有遺產保護的功能。古有清明上河圖,所描述的繁華景象對現在的濱水景觀設計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城市河流具有供應水源、環保、娛樂、交通、文化、教育等生態功能,與河流兩岸其他物理對象(建筑、廣場、親水平臺、碼頭)結合后能夠在視覺上產生豐富的風景效果。
二、城市河道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政策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日益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生活。主要問題如下:
(一)水質惡化
長久以來,過量的生產棄水、垃圾和污水被排入河流,遠遠超出了河流的自凈能力。盡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河道疏浚、截流排污、生態補水等工程措施,使河流水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河道污染程度依舊跟期望值相差甚遠。
(二)河岸線開發剛剛起步
大部分的城市河道堤岸采取的是傳統的建設模式,河岸的生態模式被忽略,傳統的堤岸建設模式使河流與陸地相互隔離,大大降低了水中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大大降低了河流自凈能力。我們在河岸的處理方式上,多研究自然河岸原生狀態,不僅不能降低河岸的原有生態功能和美學價值,更要降低造價和管理消耗。
(三)河道沿岸缺少景觀設計
河道沿岸景觀設計相的對缺乏和對于和諧的人居環境的向往,已經反映出人們越來越強烈的親水要求。但是空間狹窄單一,河流污染嚴重,傳統堤岸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大量消失的堤岸生態綠地已經與人們對自然需求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原則
(一)系統設計
流經各個城市的河流并不是獨立于自然環境而存在的,而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發生在了自然河流之上。因此,城市空間的不斷建設,應該以河流為導向,保證城市內外的河流之間自然要素的連續性,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保證河流堤岸的可滲透性,采用生態堤壩和構建方法,使其具有駁岸工程所要求的穩定性和強度,形成貫穿城市內外的完整空間結構。
(二)保證河道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使河流發揮和利用其在生態、經濟等各個領域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從單純的保護河流堤岸向對河流堤岸的保護性利用轉變。
(三)分段定位
河道景觀設計中的分斷定為原則與系統性整體性原則并不矛盾。如何將河流自身的自然要素與兩岸豐富的人文要素、經濟要素相互整合將成為研究的內容。沿河流可以規劃出商務、休閑、娛樂、文化等多個分區,以河流為線串聯起來,形成復合型河道景觀,提高城市河流沿岸的綜合效益。
(四)保證生物群落多樣性
植物作為自然河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河流自凈能力的基礎。例如,我們應仿照完美的生態規律從河流堤岸向河床依次布置,形成仿生植物群落。從岸上的喬木灌木到水邊的蘆葦等喜濕植物,再到水生植物,最后到浮游植物等。
(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
人類經過對自然景觀后期改造后在保留自然景觀的同時又使人文因素融入進了自然景觀,兩者完美的融合是每個景觀設計者所追求的。
四、對于河道景觀設計方法的思考
進行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必須根據河道所處的宏觀的氣候、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及目標人群人群的不同,參照城市總體的規劃設計,不得與之相背離,來確定合理的景觀布局。
(一)景觀功能定位和主題確定
不同的城市其河道景觀的功能定位會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該城市以往的資料進行查閱和搜集,掌握其豐水期與枯水期的確切數據和具體河道在此城市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對該河道在未來發揮的功能與作用進行合理推測,進而劃分出不同功能分區。確定其景觀建設的內容、主題和特色。
(二)城市水系的整體性規劃
這里所說的整體性規劃是指應該與城市市政工程相吻合,相輔相成,滿足景觀需求的同時,也應該滿足供水和防洪的要求。
(三)景觀的互動性設計
景觀一旦被設計并建設出來,他就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生命力,開始與周圍環境形成互動的關系。“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的《斷章》很好的詮釋了人與景之間的互動關系。游走于景觀中的人既是觀景的主體,同時又是景觀的組成部分。從河道景觀設計角度考慮,應該從多維度進行思考與設計,將水體、堤岸、鄰水植物、岸上建筑和水上橋梁等因素綜合起來,設計出互相襯托的景觀效果。從人自身的角度出發,需要考慮觀賞點、游走路線和觀賞角度,從而獲得靜態觀賞和動態觀賞不同的體驗效果,并從景觀心理學角度研究景與人之間的屬性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
(四)實行管理措施
城市河道景觀的設計與管理要與市政管理措施相結合,水景觀的建設一定要以不影響防洪安全為根本前提,合理安排景觀的位置,使景觀工程服從河道防洪工程才能真正發揮景觀的作用。
五、結語
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被常提常新,從開始不懈的探索到設計模式越來越成熟,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并改善著人們的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濱水景觀將會在城市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沈清基. 對城市河流的生態學認識[J]. 上海城市規劃, 2003(02)
[2]邢忠,陳誠.河流水系與城市空間結構[J].城市規劃設計,2007(01)
[3]郭泉,史繼春,何廣民.談城市水系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J].城市,city,1997(03)
[4]賈淑穎,于一凡,宮明軍.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和諧宜居理念應用[ J].上海城市管理,2011(05)
[5]謝詳財 .北京城市河道改造研究[J].博士,2007(05)
[6]束晨陽.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模式探析[J].中國園林Vol.15,1999(01)
[7]陳豪.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研究——以深圳市坪山河為例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8]呂然.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模式探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9
[9]張雅卓,練繼亮.河道景觀多維設計方法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Vol.42,2011(10)
[10]王志芳,孫鵬.遺產廊道—— 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中國園林.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