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近些年來,中國對外投資逐年攀升,即使在遭遇金融危機時,也能把握住歐洲的技術和品牌投資機會,投資技巧日漸成熟。隨著歐美經濟的復蘇、新興經濟體結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絲綢之路的帶動,中國企業面臨的海外投資環境將更加復雜,與此同時,也將能獲取更多的投資機會。2014年4月16~17日,第八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專家們就中國海外投資總體情況和新興經濟體的投資前景進行了分析。
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大,存量僅為美國1/10
中國在2001年確定了“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經營,開拓國際市場。十幾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從小到大,對外投資金額逐年提高,“走出去”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果。
2013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5090家境外企業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雖然中國在年對外投資流量上已經成為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但對外投資存量仍然很小,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德國的1/3。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對外投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如世界范圍內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升級,國際市場行情變化,以及部分投資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環境,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還面臨著自身規模小、信息匱乏、融資渠道不暢、國際化經營人才短缺等困難。如何幫助企業應對挑戰,需要政府部門、商協會、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和企業攜手并肩共同努力。
自2007年以來,由中國貿促會主辦的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了八屆。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平臺上先后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了專題推介會,為配合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們選取了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生命科學、現代農業、礦產能源和高端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納入“走出去”促進工作。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貿促會在商事法律服務、知識產權、境外展覽等擁有豐富經驗和一批專業人才。我們將把這些資源有效整合到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機制中,如充分利用商標專利保護資源,幫助境外中國企業處理各種相關的知識產權糾紛,保護企業的合法專利法,利用通關便利化為境外企業和國內公司間的貨物暢通以及入境通關提供便利,提高運營效率。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李曉鵬:新興經濟體現困難局面,但三大理由可看好其投資前景
新興市場在過去10年是全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為抗擊全球金融危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近年來,新興經濟體整體出現了增速放緩,呈現出分化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有一些新興經濟體其宏觀經濟較為平衡,主要以向發達國家出口為經濟發展的支點。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新興經濟體有望受益于發展中國家需求上升,增長會出現企穩回升。
另一方面部分新興經濟體財政和經常賬戶出現雙赤字,它們主要依賴外債和出口,并且通脹高企。對于這些新興經濟體,我認為,面對美國利率正常化、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等外部沖擊,今后一段時間經濟發展將出現一個困難的局面。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新興市場相比發達國家還存在許多不利的因素,如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配套支持政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同時,新興經濟體有些公司的治理水平比較低,缺乏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這些都增加了向新興經濟體投資的難度。
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觀察,我們仍然十分看好新興市場,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新興經濟體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人口紅利。據統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人口約占全球的85%,且人口結構比較年輕,中產階級快速膨脹,消費潛力巨大,很多行業的滲透率都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興經濟體正在迸發出新的改革紅利。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加快結構調整和內部改革,即便是部分受沖擊的新興經濟體也正在抓住時機,積極改善經濟基本面、改善投資環境。因此,我認為新興經濟體這些結構調整的改革措施,將創造投資機會,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房地產、高新技術和農業等領域,其投資動力開始有所增強。
第三,新興經濟體蘊藏著巨大的合作紅利。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各國經貿往來密切,產業的互補性較高,合作前景廣闊。在區域一體化方面,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構想、新倡議。這將為加快周邊國家經濟走廊建設,實現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構建區域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將注入新的增長活力。
在此,我對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提幾個建議。首先,投資者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流程和政策,做合法守規的投資者,特別要高度關注新興經濟體監管審批的障礙,盡量避免敏感企業和敏感行業。其次,投資者在投資之前要盡可能全面地考察各種不利情形,制定詳細的應對方案和風險緩釋措施,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再次,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打造良好的聲譽,這樣才能使中國企業和資金獲得當地政府居民的歡迎和支持。最后,要尊重當地的社情民意,并考慮與當地企業共同投資作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拓展并尋求新興經濟的合作機會。
(本文為專家在第八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的部分講話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