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琪
【摘要】本文依據國際貿易理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指導,分析了中俄貿易特點,提出了中俄貿易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對中俄貿易相關性的分析及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基礎條件,得出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最后針對中俄貿易結構存在的問題對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中俄自由貿易區 貿易結構 互補性 競爭性
一、中俄雙邊貿易狀況
從1992年低水平的發展至今,中俄雙面貿易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一些趨勢:一是貿易方式朝多元化發展,服務貿易成為新亮點。二是貿易主體多元化,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崛起。三是兩國的相互投資增多,經濟技術合作日趨活躍。
俄羅斯對中國商品進出口的特點為:一是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雖然不斷改善,但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低。二是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為主,商品貿易結構沒有多大改變。
而中俄貿易結構仍存在現實問題:雙邊貿易形式單一,結構失衡;
中俄當前的貿易結構沒有反應兩國的潛力,使中國在中俄貿易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中俄貿易的互補性受到一定的挑戰,不利于貿易的穩定。
二、中俄貿易的相關性分析
(一)中俄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雙方貿易聯系程度和相互依賴程度的指標一般通過貿易結合度(TCD)指數來衡量。公式為:
TCDij=■ (1)
其中,TCDij表示i國對j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額,Xi表示i國的出口總額;Mj表示j國的進口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TCDij<1,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聯系欠緊密;TCDij>1,則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聯系緊密。圖2-1列明了2000~2011年中俄和俄中TCD指數。
圖1 2000~2011年中俄(CR)和俄中(RC)貿易結合度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WTO貨物貿易統計數據庫、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庫提供的數據計算而得。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俄TCDCR指數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1.1~1.3之間波動(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略有下降),表明中俄貿易聯系比較緊密;而俄中TCDRC指數自2001年達到2.06的高點后便一直呈下滑趨勢,2004年中國對俄的貿易結合度首次超過俄羅斯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2006年開始,俄羅斯對中國的TCD一直維持在小于1水平,2011年僅為0.97。以上數據表明中俄的經貿往來雖然比較緊密,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中俄貿易競爭性分析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為:
RCAxik=■ (2)
其中:X代表出口,W代表世界出口(或進口);i代表國家,k 代表產品分類。RCA指數不僅考慮了一國某類產品的出口,同時也考慮了該類產品的世界市場份額,也就是考慮了一國出口的總體規模。一般認為,若RCA指數大于2.5則具有強競爭優勢;若小于2.5但大于1.25則具有較強競爭優勢;若在0.8到1.25之間,則具有中等競爭優勢;若小于0.8,則具有弱競爭優勢。
(三)中俄貿易相關性特點
一是中俄雙邊貨物貿易的互補性相對較為穩定,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尤其是在俄羅斯出口初級產品方面;二是中國的優勢產品與俄羅斯的優勢產品互不相同。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類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俄羅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類是初級產品;三是中俄貿易結構的互補性恰好顯示出雙方的比較優勢。
三、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若干建議
第一,中俄雙方政府應順應潮流,積極參與中俄自由貿易區建設。
第二,中俄貿易自由化的實施可依據雙方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條件的成熟程度,在某些領域和某些方面采取分區推進的方式,如某些政策和規定可以先在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實行,然后再擴展到俄羅斯歐洲部分。
第三,轉變雙邊貿易方式,調整雙邊貿易結構。兩國應加大科技交流力度,注重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發展,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
四、中俄自由貿易區前景
近幾年來,俄羅斯對中國在其戰略全局中重要性的認識,不只限于兩國存在長期的戰略依托,而且表現在積極主動地謀求兩國經貿合作,特別是區域經濟的合作,以實現其東部地區的開發與開放戰略。而對中國來講,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加強對俄區域合作,有利于實現全方位開放,深化國際經濟合作這一總目標。200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對今后建立中俄自由貿易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具有指導性意義。
參考文獻
[1]記者:裴智勇.溫家寶與普京共同主持中俄總理第十六次定期會晤[N].人民日報,2011-10-12(A10).
[2]杜德斌.世界經濟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6-57, 315-328.
[3]Peter Ferdinand.Russia and China:converging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J].International Affairs,2007(04):655-680.
[4]N.Volovik,K.Kharina.Foreign Trade[J].Russian economy: trends and perspectives,2011(January):29-32.
[5]丁振輝.中俄貿易的比較優勢與互補性[J]. 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09):43-49.
[6]趙傳君.創建中俄自由貿易區問題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