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優化升級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關于云南省產業結構在財稅政策方面存在的現實狀況,對財政政策對產業優化升級扶持力度行了研究。為云南省的產業優化升級提供財稅理論支持,對地方財政政策支持產業優化升級建立科學、規范、合理、規范的推進路徑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云南省 產業升級 財政政策
近年來云南省產業結構基本情況,以2010年的產業變化為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3%,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4.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40%。目前現實狀況仍存在不足,第一產業發展緩慢,商品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價值不高,對經濟的貢獻不高。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但是存在著傳統產業比重大,產業層次偏低,傳統產業改造步伐慢,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的問題。產業結構不斷從低級走向高級的演變過程,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通過合理發展及調整產業,云南省必將能夯實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使三產業間形成很好的聯動效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一、云南省產業優化升級的財政政策現狀
(一)財政資金不足財力保障水平不高
產業發展涉及多個發展的領域,范圍大,難度高,為了實現這個戰略,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由于當前地方稅的立法權、調整權等層層集中于中央,缺乏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來源,從而導致地方財政在產業優化升級政資金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地方財政收入從2011年的1111.16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338.15億元,但財政預算支出從2929.60億元增大到3572.66億元,收入規模遠遠難以滿足需求,其中很大部分主要用于云南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方面,資金對于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的資金缺口大,剩余部分仍然是需要大量財政資金作為財力支持。尤其在云南省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缺乏對支柱財源和主體稅源的重點培植,使市財政部門運用到新興產業加大第三產業的財政投資有限,沒有實現財政與產業發展的互促作用。
(二)財政支出不合理,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支出不足
云南省2011年到2012年的財政支出增長了22%,財政支出規模不斷增長,絕對數量增加,在財政支出上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財政支出的職能正由推動社會經濟建設向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方向轉變,財政支出對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云南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方面的投資不足,存在財政支出結構的不合理,對于生產型投資支出不僅規模不大,而且支出的效率也不高,產業支出結構的調整進行緩慢。如財政補貼這一項,財政政策的補貼方式和補貼的方向存在著對產業發展不適應的地方,如在對第一產業的補貼上主要集中在直接補貼、價格補貼,對農業產業化以及農產品加工方面補貼力度遠遠不如農業基本生產的力度,缺乏對農業生產產業提升的激勵體制。
(三)產業優化升級中的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缺陷
稅收優惠政策對促進第一產業優化升級支持存在不足,由于對農業實行的是無差別的稅收優惠政策,沒有體現實現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的政策導向,對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是不利的。對林業漁業副業有低稅率政策而缺少相應的稅收優惠。稅收優惠政策對第二產業發展要求存在不一致,國家稅收政策尤其是企業所得稅上減免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直接優惠的方式上,不利于引導投資到期限長、見效慢、資金需求大的項目上,缺乏產業升級的持續動力同時在稅收優惠上有區域、盈虧等條件的限制。第三產業的升級發展與稅收優惠政策不適應,云南省產業結構中仍然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導地位,在稅收政策優惠上對傳統產業的稅收優惠力度遠遠大于對現代服務業的優惠,政策上與現有的產業優化升級目標不相適應。
二、云南省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保障財政資金,建立產業專項資金
1.賦予稅權并加強地方財政稅源建設。地方可從本地實際需要出發,構建地方稅稅收體系,制定符合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稅收政策,根據本地經濟發展和結構,滿足地方經濟和財政的需要,進行地方的財源建設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不僅保障財政收入同時引導產業發展。如根據昆明地區的區域優勢,重點培植對本地財政收入有較大影響的地方稅稅種的主導稅源產業,從而確定主導財源的地位,使地方稅源能持續穩定增長,解決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問題,形成產業發展帶動財政收入提升,反過來財政扶持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2.建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如建立技術改造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技術的開發、改造、應用,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利用技術革新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利用財政資金的扶持和社會資金形成的合力,為技術的研究創新應用,促使科技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加快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如可以建立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第三產業予以專項資金支持,引導其發展,在發展傳統第三產業的同時,重點鼓勵生產性服務行業的進步,鼓勵產業鏈條的延伸,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產業優化升級的支出力度
在財政支出方向上不僅保障關系民生的社會服務類支持,還要加大對產業發展支出的支持力度,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在第一產業發展上,加大對農業科技財政投資比例,加大對農民勞動力素質培訓的財政投資,財政加強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帶動農業特色化發展。在第二產業的財政支出上,發展以科技含量高和創新性強為主要特點的新興產業,在財政資金投入上,鼓勵以科技為核心發展源泉的企業,采取財政貼息,財政資金直接投入等財政支出方式。第三產業的進步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的投入,財政應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并予以定額的補助,同時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給新興產業和技術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渠道,鼓勵科技發展,以此形成產業技術密集型特點。
(三)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產業優化升級的優勢
實現從以區域中心的稅收優惠向產業為主導的稅收優惠政策轉變,擴大優惠政策范圍,不僅限于地區優惠,擴大享有優惠的范圍,使得優惠政策不受制區域影響,使得符合產業發展政策的企業都可以享受到優惠政策,鼓勵技術創新和高科技信息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對于稅收優惠由單一向多樣化方式轉變,對于符合產業政策的優先發展的產業,可以加大優惠力度。對于一些稅收優惠政策要及時調整以符合現行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情況,對于和實際發展狀況不一致的地方,要及時的調整和規范,明確各產業稅收優惠的條件和時限。對于適應產業政策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加緊落實的步伐,消除不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確保其得到有效的實施和貫徹。
參考文獻
[1]任佳.橋頭堡建設中的云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歐陽煌.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張嫄,李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稅收政策取向[J].知識經濟,2008(6)
作者簡介:趙聰慧,湖北襄陽人,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