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不斷發展,其參與全球經濟貿易的廣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持續的拓展。2007年底,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給我國的中小外貿企業帶來了巨大打擊。在這一緊急時刻,我國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結合中小外貿企業自身需求制定出系列扶持政策,從而幫助眾多企業度過了這一難關。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外貿企業 扶持政策
一、前言
2007年底,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增速趨緩、市場需求變少、反傾銷貿易壁壘等摩擦不斷,許多中小外貿企業都出現了經營壓力加大、庫存積壓嚴重、流動資金減少、發展空間驟降等問題。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也導致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利潤出現大幅下滑。大量處在產業鏈最低端的中小企業在雙重夾擊下面臨生存危機,甚至走到了企業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為幫助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走出困境,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系列出口補貼及扶持穩定政策,從而為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平穩渡過金融危機這一歷史時期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各級政府對廣大中小外貿企業的系列扶持政策,旨在為廣大中小企業探尋相關金融風險防范措施提供理論借鑒和實際幫助。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影響
(一)出口訂單急劇減少
由于我國的中小外貿企業具有自身規模較小、準入門檻較低、管理機制靈活等優勢,在我國擴大出口和發展外向型經濟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小外貿企業的這些優勢卻成了限制其應付動蕩市場的致命因素。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型外貿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訂單的持續大量減少。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7.8%;其中出口增長17.2%,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8.5個百分點。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更是下降了16%。對于規模較小、剛剛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小外貿企業來說,這一“寒冬”式的市場現狀直接是對企業生存的嚴重挑戰。
(二)反傾銷或者貿易壁壘摩擦增加
在發生重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各國政府都會制定相關措施來刺激本國經濟恢復、扶持本國的生產企業,反傾銷反補貼以及其他相關的貿易壁壘就成為發達國家保護本國企業的重要手段。2008年,美國就中國內地產品開展了10宗反傾銷調查和5宗反補貼調查,并制定了針對中國商品的相關反傾銷政策。2010年中國遭受的“兩反一保”調查更是達到了66起。上述近似嚴苛的貿易壁壘使得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更加艱難,極大地減少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市場需求,為中小外貿企業渡過難關設置了人為障礙。
(三)增加收匯風險和資金壓力
金融危機爆發前,國內經濟在數年高速發展推動下,原料價格和人工費用都有大幅提升,事實上造成了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危機爆發后,產品需求的減少和庫存時間的延長又迫使企業降低銷售價格來爭取市場,從而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正常周轉并增加了額外的財務費用;同時市場萎縮所帶來的訂單撤銷、顧客違約等系列問題使得進口商無力償還貸款,導致我國外貿企業出口壞賬增加。此外,各大銀行紛紛收緊銀根,中小外貿企業的常規融資渠道難以達到效果,這使得本就無力應付沉重資金壓力的中小外貿企業更加舉步維艱,并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境地。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對中小外貿企業的扶持政策
(一)資本市場穩定政策
為加強以經濟增長為目的的金融救助,中國人民銀行放寬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限制,并對各級金融機構下達了“擴大中小企業貸款、進行增值稅改革、自2009年開始實施減免1200億元稅款的企業救助政策”的通知,并在2008年9月16日,10月8日及10月29日連續三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從而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此外,國家還加大了對技術革新型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扶持政策,對企業全面實施增值稅改革。將原有的“生產性增值稅”轉變為“消費性增值稅”,從而使企業減少重復稅收,降低投資成本。
(二)搭建企業融資平臺
2009年3月,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省、市、縣三級政府共成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0000多家,為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了相關資金支持。為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降低融資成本,我國各級金融機構都開展了金融創新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我國各金融機構推出的中小企業金融創新產品超過360項,包括流動資金貸款、循環貸款、周轉貸款、打包貸款、進出口貿易融資、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等。上述措施為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建立了困難時期減輕負擔,增強盈利能力提供了金融保障。
(三)出口補貼扶持政策
除了國家財稅政策的調整及對企業技改項目、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扶持政策外,出口補貼扶持等國家政策也對危機時刻的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了有力扶持。
為緩和外貿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以及2009年1月1日和4月1日,我國政府分五次提高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增值稅退稅率,涵蓋了纖維、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醫療藥品等尖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可以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克服經營困難緩解城鄉就業壓力;提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有利于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上述政策直接提高了相關企業的利潤空間,為中小外貿生產型企業度過金融危機難關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信心保障。
(四)出口信用保險費用減免及保單貸款
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信用環境惡化,收匯風險加大,導致了一些企業出現有單“不敢接、不愿接、無力接”的問題。到2009年6月11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布5月份出口額時,我國外貿出口額已連續7個月下降。6月15日,商務部發出通知進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險費率,由0.63%降低到不超過0.45%,降幅近30%。將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包規模由上年的432億美元提高到840億美元,并且“上不封頂”,力爭出口信用保險覆蓋率由當時的6.5%提高到15%左右。同時鼓勵金融機構以保單貸款等多種方式支持出口企業融資。多地省市級政府紛紛在國家政策基礎上再減免50%的保費。這些政策在幫助企業控制出口收匯風險,增強企業出口信心;推動貿易融資便利化,切實緩解企業融資難;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出口綜合競爭能力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從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美元/人民幣官方匯率由8.27調整為8.11,到2008年,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自2008年底到2010年6月21日重啟匯改,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匯率呈雙邊振蕩狀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使中小外貿企業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環境下保市場、拓市場,穩定外貿出口。
此外,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及通關報關手續的簡化,也對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資金扶持及操作便利。
四、結束語
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無疑是對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一次重創,然而也引發了相關企業對于探尋經濟衰退背景下自身發展途徑的思考。本次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影響,并詳細論述了我國對中小外貿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文章認為:通過出口補貼及企業扶持政策、資產市場穩定政策及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出口企業綜合成本,提高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并盡力營造出良好的貿易環境和金融環境。此外,面對美歐等傳統出口市場的衰退,我國中小外貿企業也應積極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借助市場的多元化來減小金融危機的影響,從而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中小外貿企業的扶持政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而動態調整的。我國廣大的中小外貿企業經營者應積極利用政府的相關政策,實現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技術含量的提高,真正地提升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應對潛在金融危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邵繼勇.中小企業集群與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韋丹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挑戰與機遇[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10):20-21.
[3]陳綿水.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貿結構調整方向及策略分析[J].國際貿易,2010(4):12-15.
[4]姜軒.淺析中國2009年外貿出口[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34):25-31.
作者簡介:吳蓉(1969-),女,江蘇南通人,南通江華機械有限公司銷售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外貿企業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