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花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也在不斷深化,并且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在國有企業進行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對資產進行有效管理是改革中的重點問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筆者對國有的企業制度改革中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對如何預防國企資產流失的防治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企改制 資產管理 痹癥 防治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戰略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在這三十多年,我國的經濟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也進行了深入的制度改革。雖然現在對于國有企業的制度改革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目前國內普遍的看法就是國有企業在朝著“民營化”和“私有化”的方向發展,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引入市場化的競爭機制。通過市場化的競爭方式,實現股權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不斷提升國企的競爭力和活力,更好地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國企改制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資產管理上還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嚴重,本文就對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和防治對策進行具體討論。
一、國企改制中資產流失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國企資產管理的監管制度有待完善和規范
在國有企業進行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明確規定,使得國有資產在轉讓中出現了很多合法流失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國國企的制度改革仍然處在探索階段,法律規定不符合改革的實際,所以導致各種問題頻發,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國有企業的資產轉讓沒有對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和指導,所以很多國有企業在進行資產轉讓時,大多都照搬國外的一些經驗,不符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利益相關者就利用法律存在的漏洞和自己職務,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第二點,國企的資產轉讓管理存在法律空白,這樣即便發現在資產轉移中存在非法占用的問題,但是因為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司法機關根本沒有辦法介入其中進行調查,最多只能采用政府的行政手段進行干預,但是目前看來,這種方法的效果并不明顯。正是因為相關法律的缺失,導致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并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再加上我國現行的資產管理體制,導致對資產管理仍然停留在政府職能的基礎上,沒有對其實行規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
(二)國有資產產權失效,政府干預太過
第一點,國有資產的產權屬于全體人民,這樣就使得其產權缺少一個具體的負責人,也無法形成一個具有直接利益激勵相關的主體。這種情況就使得資產的代理者不存在道德風險的責任問題,在他們不作為的情況下讓國有資產發生嚴重的流失。由于缺少明確的產權主體,所以上到國務院,下到企業的員工,都是國有資產的代理人。在如此長代理鏈條中,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責任機制對資產進行管理,不能按照國家意志進行管理。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作為國有資產的代理人不用承擔個人的風險責任,當然也就沒有權利進行利益分享的,所以代理人才會采用不作為或者越位等方式來瓜分國有資產。第二點,雖然國有資產沒有具體的產權所有者,但是法律卻規定代理人有權對其進行處理,這樣就會導致代理人在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時,過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從而對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影響。同時,又因為產權代理人經常發生人事變動,就使國有資產的產權管理法更加不穩定,增加企業活動的風險。第三點,國有控股在企業中的比重太大,使得經常出現一股獨大的現象,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理會等同虛設。
二、國企改制中預防資產流失的主要對策
(一)不斷完善國企改制中的資產管理制度
國有企業中對資產進行管理缺乏法律依據,使得資產管理制度根本得到不到有效落實,甚至還存在很多違規使用國有資金的現象,嚴重危害了國企的資產安全。所以,要想預防國企資產流失的問題,就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提供依據。所謂的資產管理立法,就是要對資產管理的流程和操作要求進行規定,盡量減少國企自由發揮的權限,將它們的政府性職能按照法律規定實現轉化。比如說,國企改制會涉及到資產的轉讓,但是在相關的法律中,對國有資產的評估和股權轉讓并沒有非常具體的規定,大多都是一筆帶過,沒有對具體的操作流程進行規范,這樣就容易在進行國企產權交易的過程中,相關的利益主體利用法律上存在的漏洞,將國有資產據為己有。為了避免這一問題,就需要在對國有資產的管理進行專業立法之后,然后設立對應的資產管理職能部門,并核對每個職能部門的權限進行明確地規定和劃分,讓國企中的資產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預防在改制過程中出現國有資產的非法轉移。
(二)全力解決歷史問題,實行政企分離
在實行國企改制中,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也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其中最主要的問題表現為政企不分家、產權管理失效、政府職能管理不當等,雖然很多國企在改制中都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危害,但是卻苦于沒有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導致它們成為影響國企進行資產管理的重要因素。要想徹底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就不能讓政府完全掌握國有企業的管理權,讓位于企業的自主管理,或者是政府對國企的管理要控制在企業和國家都能接受的范圍之內。要想確定這個范圍,可以根據以下四點進行具體劃分。
第一點,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響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穩定的國有企業,必須實行國家的絕對控股,其所有股權必須超過51%,并對這類國企的股票流向用法律形式進行嚴格控制。第二點,對于公共產品和公共行業,可以采用企業承包制的形式,其生產部分由企業完成,然后通過政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在這種形式中,企業和政府處于相等的地位上,雙方都要按照合同規定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第三點,對于國家政策支持的重點企業,國家只需要性對控股即可。對于這類企業的股票流向則完全以市場作用為主。采用這種形式既能讓國家掌握一定的管理權,又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但是采用這種形式時,需要對其中的細節部分進行相應調整,比如說,在企業股權比較分散的情況下,就要對個股人員的數量上限進行調整,避免一股獨大。又比如說,增加名義董事的實權等。第四點,對于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企業來說,國家控制則要完全退出,因為它一旦無法應對市場競爭,就會遭到市場淘汰。
(三)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
首先,實行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化制度,避免他們將國企當成“鐵飯碗”,抱著讓企業養老的態度。同時,還可以不斷完善他們的責任制以及監督和激勵機制,實現經理人和企業的共贏。其次,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對國企的資產進行管理,讓地方性的國有資產實現分級管理到所有的轉變,實現信息共享,將對資產的監管真正落到實處。再次,對國有企業的日常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突出強調績效考核,并將此內容納入到企業的日常管理中。之所以要強化績效考核機制,就是為了增強企業的自主性,改變過去以國家經營為主的方式,避免企業出現自我膨脹。同時,績效考核還能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有效監管,并能靈活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引入市場化的淘汰機制。最后,實行關聯方的監管制度。這個制度可以從兩個方面有效預防國有資產的流失。一方面,國企可以和金融機構建立縱向的監管模式,由國家指定專門的銀行金融機構對國企的資產進行管理。另一方面,打破過去的利益鏈條。只有將以上幾點措施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徹底完善國有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做好預防國有資產流失的工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從兩個方面對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中資產管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和防治方法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三種比較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國企改制中的資產流失問題。但是,受到筆者個人水平限制,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分析并不徹底,還有一些原因沒有進行論述,比如說信息不對稱和市場等因素,有待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勇紅.國企改制中資產價值確定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0.
[2]唐云松,李高新.國企改制中資產管理的痹癥與防治[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4(11):105-108.
[3]孫非亞.國企改制過程中保護國有資產的對策分析[J].遼寧法治研究,2009,02(21):61-66.
[4]謝翠霞.國企改制中不良資產賬務問題處理[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2,04(13):65-68.
[5]趙軼男.國企改制中如何避免國有資產流失[J].中國外資,2013,01(15):99.
[6]劉玉明.國企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法律分析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2013,10(07):46-48.
[7]陸鋮.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股權資產處置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