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數量龐大,肩負著增加就業,擴大出口,促進科技進步的重任。中小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是一批企業家創新、成長、發展的過程。國內的融資體系中:間接融資比例高,而銀行對于中小企業存在很大程度的排斥;直接融資門檻高,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在成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嚴重障礙。本文旨在闡述如何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狀況。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一些政策思路。
【關鍵詞】企業 融資 授信制度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從數量上來看,全國已有4200多萬家中小企業,占我國在冊企業的99%;從解決就業來看,中小企業吸納了75%左右勞動力就業;從經濟效益來看,對GDP的貢獻率中小企業超過60%,稅收貢獻率超過50%。此外,我國65%的專利、80%的產品開發來自中小企業。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群體,卻一直以來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
企業融資根據資金來源可分為: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在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是靠個人資本投資完成初始資本積累的,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條件下,企業內部資金不能滿足中小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融資困難
1.直接融資渠道面窄,內源融資比重大。在我國,傳統資本市場門檻過高,直接融資對于中小企業存在較大障礙。
2.間接融資受到銀行排斥。從銀行角度,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高,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借貸。而且中小企業貸款金額少、規模小,銀行的授信成本相對高。同時,中小企業隨市場變化轉型快,生產經營不穩定。同時,企業人員不穩定,科技含量低,導致經營業績持續性差,很難抵御市場風險;銀行掌握的企業信息不夠,企業信用評級低,都導致銀行不愿向中小企業貸款。
3.銀行授信成本高。我國商業銀行經過體制改革,普遍提高了對貸款權限的審核,基層銀行受貸款權限制約,資金缺乏,針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審批體制欠缺。
(二)融資成本高
中小企業合適的抵押品和擔保缺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專項貸款的業務量與中小企業龐大的群體相比,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此外,中小企業一很難進入公開股權和債務市場,非公開發行股權和債務市場滿足不了規模經濟效應。
(三)融資風險高
中小企業大多處于原始積累過程,自有資本不足,經常需要借新還舊確保企業資金流通,一方面,企業債務負擔較重,另一方面,企業在市場波動過程中,承受風險能力較弱,當銷售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經營難以為繼的狀況。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一)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分析
中小企業融資結構表(單位:億元)
中國金融年鑒(2014)
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企業制度不完善,低于經營風險能力弱,缺乏合適的抵押、擔保,都對其融資造成負面影響。從外部環境來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的我國金融體系,很大程度上將有限的資金向大中型企業和國家支持扶持的項目上傾斜,造成中小企業資金匱乏。
(二)經營風險大、擔保難、抵押難
中小企業對市場的控制能力弱,是市場被動的接受者。中小企業獲取市場信息及分析能力弱,容易出現錯誤決策,研發經費不足,創新能力低,很難開發出能站穩市場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中小企業融資很難找到合適的擔保人,隨著銀行擔保比重降低,增加了中小企業貸款限制,擔保制度落實難。中小企業可供抵押的資產少,評估費用高、估價低,也造成銀行等金融機構謹慎貸款。
三、改進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政策思路
(一)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
加快信用體制建設,推進政府行政擔保和政府扶持下的社會擔保;提高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擔保公司應得到協作銀行和再擔保機構的支持;建立銀行企業間良好的信用關系,確保中小企業有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
(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資信調查體系。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小等咨詢中介機構的評估行為,進一步完善此類中介機構的執業規范。同時,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中小企業并符合國際慣例的信用評級標準,形成科學統一的信用評估指標體系。
(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通過放寬利率限制,加大利差,平衡信貸市場供求。給予商業銀行一定的決定貸款費用的利率,將中小企業銀行產權改革和進行利率市場化結合起來,促進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推動中小銀行及金融機構發展
中小金融機構經營機制相對靈活,服務本地,對當地中小企業營運狀況更加了解,可以形成相對于大中型銀行的比較優勢。
(五)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投融資的扶持力度
1.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
2.發揮政府職能,實現金融體制與制度的突破。
3.積極探索中小企業融資政策框架。
參考文獻
[1]劉群.《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之現狀與對策分析》.金融縱橫.2005年05期.
[2]國亮.《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對策分析》.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洪慧.《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及對策》.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作者簡介:張敬德(1972-),男,漢族,寧夏銀川人,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