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桂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發生巨大變化,從追求數量變為注重高校的內涵和質量。財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了高校正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如何處理好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提高效益,減少無形的浪費和損失,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高校必須進行理念創新開展財務管理相關工作,讓高校更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高校 財務管理 挑戰 理念創新 湖北高校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發生巨大變化,從追求數量變為注重高校的內涵和質量。財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了高校正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近年來各個高校不斷擴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設備維護、更新,如果需要擴建校區則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因此,高校在財務管理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處理好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提高效益,減少無形的浪費和損失,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高校必須進行理念創新開展財務管理相關工作,讓高校更健康地發展。
一、目前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高校的資金收入多樣化,增加高校財務管理的不穩定性
高校的資金來源除了部分國家撥款,還有學生的學費、向銀行的貸款等穩定的財務來源,部分高校還有利息和投資的收入。例如湖北西部某院校就將學校閑置屬地出租出去,每年收入固定的租金,豐富了學校收入的多樣化。但這些都有著不穩定的因素,一旦發生變化,會影響高校財務管理的正常進行。
(二)高校財務管理機制尚未成熟,基礎不穩定
教育行業是非盈利的行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特別是財政的分攤機制在義烏教育階段的影響。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費大概占高校收入部分的20%~30%左右,那么其余的70%~80%屬于社會分擔部分,但是目前我國對于教育投入的資金增長有限,遠遠無法達到目前眾多高校的具體需求數量,這些都為高校的財務管理帶來很大的發展障礙。
二、高校財務管理的理念創新
要想真正解決高校財務管理問題,必須進行理念創新,認清高校目前的發展環境和相關政策,用創新的理念探索適合時代發展的高校管理方式,提高財務管理的水平,保證高校的正常運行。
(一)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觀念
長期以來,高校在財務管理上一直依賴于政府和社會,隨著社會發展,高校也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財務管理觀念,按照市場的經濟理念開展財務管理。首先要有新的理財觀和職能觀,改變以往只有記賬和算賬的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為預測、監督、分析的綜合經營財務管理模式,用精準的信息數據資料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為領導提出好的決策建議,充分處理好學校的集體利益和教職工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為高校的財務管理掃清障礙并注入新鮮血液。例如湖北西部某院校將高校財務管理部門和經濟學院的專業老師聯系在一起,建立“高校財務一幫一”的活動小組,定期開展研討會議,將學校日常管理中遇到的財務管理問題同專業老師進行研究和分析,用理論指導實際,并定期邀請地區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來到學校進行業務交流,通過在管理上觀念的轉變,使高校的財務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改善了高校的實際財產管理現狀。
(二)加強財務管理的監督力度
高校在完成管理理念創新的同時,還要加上在財務管理上的監督力度和監督手段的創新。目前很多高校的財務管理實行機關化,缺少監督意識,因此要先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確立,對高校各項的支出、收入、投資等進行嚴格地控制,明確各自部門和個人的職責,先由內部審視、內部監督開始進行財務管理制度的創新改革。
其次要重視教職工對高校財務管理的監督作用,做到真正的信息公開。湖北西部某院校在每一次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都會將近階段學校的收支情況進行專項匯報,并接受大家的有效管理意見,并成立了教職工財務監督小組,確保信息的高度公開。
作為地區財務改革的典型代表,湖北西部某院校經常接到各級的檢查通知,例如政府部門重點抽查、財政部門的經濟審查、稅務部門對教職工個人所得稅的檢查、教育行政部門的例行檢查等等,同其他部分院校不同,學校并沒有敷衍應付了事,而是當成社會對學校進行的“體檢”,時刻提高危機意識,督促進行改革創新,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三、結語
綜上所述,財務管理是高校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實現財務管理上的理念創新,必須在思想上和實際操作中一同轉變,將思想統一到行動上來,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管理積極性,實現真正的人人參與管理的無差別待遇,為高校的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盧英.當前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中國市場.2011(13).
[2]張美榮.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1).
[3]何海斌.淺談高校中臨時機構的財務管理[J].現代商業. 2011(32).
[4]高惠鳳,田建中.新時期加強與改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