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摘要】個體風險決策的一般程序主要歸為偏好選擇標準的確定、不完全確定性因素的分析和較優方案的選擇三個環節和步驟。這些步驟每一步中都存在需要決策者注意的問題。對個體風險決策一般程序的分析,就是為了理清這些步驟中存在的問題,以幫助決策者合理決策。
【關鍵詞】個體風險決策 程序 偏好選擇標準 不完全確定性因素 較優方案
個體風險決策的一般程序是確定決策目標、分析決策信息、擬定備選方案和選擇較優方案。其中目標的確定與偏好標準有很大關系,而不管是可行性條件、可能結果還是備選方案都是不完全確定的。所以,個體風險決策的一般程序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步:偏好選擇標準的確定、不完全確定性因素的分析和較優方案的選擇。
一、偏好選擇標準的確定
任何決策都是有目的出發,為了實現目的而努力,而目的的確立卻是有很強的主觀偏好色彩。所以,在確立目標時,以目標需要為標準,選擇偏好體系的標準是關鍵。偏好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個方面是自身的偏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理解為是個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喜好,不僅僅是指口味,還包含價值觀、強迫性等。第二個方面是指“更值得選擇”。由此可以看出偏好是針對兩種情況的效用來說的,效用大的比效用小的好,也就是偏好的。第三個方面是指選擇中的某種傾向性。這三個方面可以劃歸為兩種偏好標準體系,一個是實質偏好,另一個是角度偏好。實質偏好,通俗地說就是客觀偏好。在個體風險決策中,這兩種偏好都是存在的,也是允許存在的。但是單獨的兩種偏好標準都是各有長處、又各有缺陷。這就需要決策者根據實際需要在進行選擇之前就先確定科學、合理的偏好標準體系。
二、對不完全確定性因素的概率邏輯分析
個體風險決策具有很多的因素都是不確定的,決策者自身的主觀因素、可行性條件、可能產生的結果、可能選擇的方案都是不確定的。決策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分析。
首先是對主觀局限性的分析,這主要是針對主體的相對獨立性,不僅僅來自主觀因素的局限,也來自于主體智慧的局限。決策者個人各具特點,而且各自的智慧也不同,所以需要決策者在合理的偏好標準的指導下,制定出決策目標之后,決策者就要盡可能的多收集信息,補充相關的知識,多吸取一些其他人的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決策能力和決策素質。這是一個決策者在進入其他決策分析階段之前必需的準備。
其次是對可行性條件及結果的可能性分析。可行性條件就是對于個體決策者來說可以把握和利用的那些條件,是個體風險決策所依據的信息整合之后和由這些信息構成的不以決策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自然狀態。在該階段,主要問題在于決策者個人的思維結構,容易使得其按照自己的決策方式對可行性條件及進行篩選,因而往往會篩選掉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條件。各種可能性的分析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預見的過程,也是根據我們已有的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的過程。各種可能結果都是相對應的可能狀態的一種分析預見,也就是要確定未來某一時刻可能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或帶來的影響。這種預見不是對可能狀態發展的一種任意想像,而是客觀地揭示狀態發展的未來。因而需要決策者盡可能地突破自己的思維習慣進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最后是備選方案的擬定。相應于各種可能狀態和各種可能結果的是不同的備選方案。擬定備選方案的任務就是要解決達到理想結果的途徑。也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所必然導致的一種不確定的結果。這個結果也是決策程序的關鍵一環。由于各種因素起著不同的作用,同時又處于復雜多變的環境之中,這就使得事物的發展會出現多種可能性。因此,達到這個結果的可能方案就也不止一個。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的多搞方案。方案越多、可供比較、鑒別的范圍也就越大,我們得到最佳決策方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決策者應當把與達到該結果有關的一切可能盡量都考慮到,盡可能把有利的方案都設想出來,否則,就有可能把最理想的方案遺漏掉,就可能失去對“最佳”決策有重大作用的辦法、途徑,從而導致決策的合理性降低。
三、較優方案的選定
多種備選方案產生以后,就立刻產生了選用哪種方案付諸實施的問題, 也就是說必須對備選方案進行驗證、論辯、優選。要實現選優,就必須先分出優劣,優劣的區分取決于比較,而優劣的比較又有賴于對各個方案利弊的分析,只有對利弊分析清楚,才能比較優劣,所以,方案選擇中的決斷性思維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分析利弊——比較優劣——綜合決斷。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多種方案設想進行邏輯論證的過程。在論證決策方案時,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一個決策方案賴以支持的論據要做到全面的論證。第二,要在證明和反駁的統一中論證決策方案。可以從反駁的角度進行測試。反駁比證明要簡單容易,因為只要找到一個反例,就可以將其推翻不用了。這種邏輯論證是一種抽象的分析過程,具體的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決策方法進行具體分析。這就是選擇合適的決策方法。決策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決策的程序環節和角度來進行。決策者應該根據自己決策的問題實際的選擇方法。決策方法選定之后,就是在這種方法下選定最終的方案。在選擇決策方案時, 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根據決策性質和決策的實際情況選擇決策方法。而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滿意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令人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選擇。
參考文獻
[1]喬納森﹒伯尤.《思維與決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孟繼群.《決策實例分析》,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3]朱志方.《社會決策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4]孫之榮,朱松春.《實用決策科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5]楚明坤.《決策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6]孫之榮,朱松春.《實用決策科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