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君++張旭路
社會公平正義對于保護社會主體的切身權益、鞏固政權、維持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各國政府都不遺余力地通過制度建設和機制設計來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但是,制度和機制的滯后性,以及個體的利己動機,經常導致社會公平正義不能處于最優狀態,從而危害公眾的切身權益。因此,加強公眾依法監督,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抓手。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公眾監督
隨著經濟的發展、公眾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法制建設的逐步完善,我國公眾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在不斷增強。無論是2008 年汶川地震我國公眾表現出的強烈責任意識和志愿意識,還是由郭美美事件引發的激烈公眾輿論,再到近一時期網絡反腐的持續升溫,可以看到我國公眾的權利意識已經由維護個人權益向維護全社會權益延展,公民意識由只關注自身的權益轉向對政府權力的監督,這些都表明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熱情不斷高漲,公民意識逐步趨于成熟。
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對權力的監督,建立了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等權力制衡性質的監督制度,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根本保障。比如,人大監督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了維護憲法、法律的尊嚴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的意志,對由它產生的“一府兩院”的行政、執法和工作情況依法實施的監督。人大監督的主要形式有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專項視察、專題調研等四種形式。行政監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以及專設的行政監察、審計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廣義的行政監督泛指執政黨、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人民群眾等多種社會力量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行政監督主要是對行政的政治方向和行政政策的貫徹執行起到保證作用,保障行政機關正確地行使行政權力,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推進行政法制化。
就公眾監督而言,渠道主要有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聽證會制度、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拿信訪舉報制度來說,由于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加之信訪渠道不夠暢通,一些黨政部門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作為、不調查處理、推諉等。面對這種情況,部分民眾便通過網絡來宣泄不滿情緒。從學理上說,這是公眾的監督熱情形成過快,一定程度導致了目前的監督制度無法有效承載公眾監督熱情,于是公眾便將自己高漲的監督熱情轉化為不理智的行為和語言暴力,尤以網絡輿論中的語言暴力為代表。
因此,將公眾高漲的監督熱情轉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規范政府行為和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動力,是當前黨和政府應該高度重視且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完善公眾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這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著力點。
我國公眾監督機制存在的不足
我國公眾監督機制發展一直較為緩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監督渠道狹窄。如上所述,公眾監督渠道主要包括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聽證會制度、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等。信訪舉報制度是公眾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權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公眾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實行監督的有效方法;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能夠使公民行使監督權,參與監督得以真正落實,得到切實保障;輿論監督制度以透明度高、威力大、影響廣、時效快,在監督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聽證會制度、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等都是新近出現的監督方式。在這些監督渠道中,新聞媒體和網絡是最直接的監督渠道,公眾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表達訴求和發表見解,形成輿論,對危害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進行監督。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公眾主要還是通過信訪渠道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揭發,而新聞媒體和網絡等最直接的監督渠道有待于進一步拓展。
第二,對公眾監督隱私權保護不到位。公眾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角度而做出的監督行為,能夠降低政府的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公民都可以依據法律,對政府部門的決定提出批評,甚至訴訟,促使其改正錯誤做法,或依法舉報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而法律應該對所有的消息來源提供法律保護,任何人不能違法對消息來源進行調查,從而保證公民監督權能夠在不受到任何外部干擾的情況下,得以順利實施。加強對公眾監督的法律保護,切實保障公眾的監督隱私權,是提高公眾監督熱情和積極性的必要條件,也是監督能夠良性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法律保護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公眾因害怕被打擊報復而不敢去監督。
第三,對公眾的信息公開程度不足。公眾只有依據全面有效的信息才能履行自己的監督權,做到有的放矢,從而避免出現公眾因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造成監督行為無效的情況。目前國務院雖然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由于仍然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很多地方政府沒有實現政府信息的透明化,使得公眾很難從其中提煉出供履行監督權所必需的依據,無法保證公眾的正當權利。另外,相當數量的政府網站信息更新速度緩慢,很多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在政府網站上依然比較匱乏。這些政府信息公開的不足都會給公眾監督帶來困難和阻礙,降低監督效率。因此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提高信息公開的法律約束是公眾能夠有效進行監督的重要保障。
從法律、宣傳和監督上完善公眾監督機制
當前,完善公眾監督機制需要從法律、宣傳和監督途徑等三個方面加以建設,將公眾的監督熱情轉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動力。
提高整個國家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水平。法律意識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的發展要受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限制,因此應該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進一步實現政治活動程序和觀念的科學化。同時政府部門和司法機構應該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只有法律制度得到有效的執行和落實,才能彰顯出社會主義法律的威嚴;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守法的習慣和觀念,真正落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以此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從而保證公眾監督的權利能夠得到完善而有效的保障。
充分利用當前新媒體技術進行針對公眾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法律只有為廣大公眾所認知、所掌握,才能使公眾自覺地參與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也只有公眾掌握了法律知識,樹立了正確的法律觀念,具有明確的法律意識,才能更好地對政府進行監督,做到監督行為的合法有效。而媒體的廣泛宣傳則是使公眾盡快掌握其所需的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就當前的媒體宣傳渠道而言,新媒體技術以其及時性、便捷性、互動性的特點,被廣大公眾所接受,而且也已經成為我國公眾了解法律知識、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渠道。因此應該結合那些具有強烈時效性和敏感性的具體案例,充分發揮媒體技術的公眾教育機能來進行法制宣傳,以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培養公眾正確的權利觀念、訴訟觀念。
盡快完善監督的途徑。針對當前我國公眾監督途徑比較單一,解決問題效率不高的情況,應建立多部門聯席的接訪制度,以及信訪受理限時制度,以此提高現有公民監督渠道的效率;此外還應該建立定期定點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廣大公眾直接對話的機制,保證公眾監督表達渠道的通暢。同時加大政府公布信息的透明度,方便公眾及時準確地查詢,并對一些數據進行詳細說明,以提高公眾監督的效率。
(作者單位:金英君,北京行政學院政治學部;張旭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責任編輯: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