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杰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我國的改革開放又因國情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立足我國實際國情,全面把握時代發展特征,就如何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梳理習近平同志關于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科學理解其深刻內涵,有助于深入把握他的改革開放思想的新特點。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在改革開放中開風氣之先的廣東,一路上他強調:“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此后,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在湖北、山東等地調研,在出訪和接受國外媒體采訪等眾多場合,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指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等重要論述。全面把握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特點,有助于我們科學理解這些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
總量第二與人均第95位的強烈反差。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30余年的共同奮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特別是2010年,我國GDP 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4283美元,排在全球第95位。這一強烈反差告訴我們,雖然我國經濟社會的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實惠最多與臨近警戒線的雙重現象。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這個時期也是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一個時期。但不可否認,我國社會上存在的貧富差距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2013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近10年來我國社會基尼系數的變動情況。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一直高于所謂的“警戒線”,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警惕。這一現狀充分說明,面對改革開放新形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速度第一與壓力第一形成鮮明對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長期保持著世界第一。但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有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這個調查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的重大問題。這一鮮明對比說明,在新的發展時期,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化解積累的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習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指出:“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是習近平同志對于當前改革基本特點的準確把握。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表現在經濟發展領域,就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在社會建設方面,集中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在文化建設方面,集中表現為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相對較弱,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現象。在黨的建設方面,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同時,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這些困難和問題充分表明,進一步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是我們要啃的硬骨頭,要跋涉的險灘。
這些困難和問題的產生和存在,使進一步深化改革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一是改革的阻力在增加。一些人抓住改革進程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開始質疑改革,認為這些問題都是改革帶來的,因此必須糾正和停止改革。二是改革的動力在減弱。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一些人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到一個“自動前行”的階段,改革的期望已遠不如以前那么迫切了。三是改革的合力難凝聚。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價值觀念深刻變化,整個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在如何推進改革和改革向何處去等問題上更難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解決面臨著的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廣泛凝聚改革共識。當前,凝聚改革共識,就是要把我們的思想和意志統一到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總體戰略部署上來。
行動最有說服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習近平同志指出:“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光有立場和態度還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舉措。行動最有說服力。”這一重要論述,集中展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改革開放的堅強決心。
行動需要有步驟。全面深化改革,重在結合實際搞好頂層設計,謀好建設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因此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具體來講,就是要正確推進改革,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這一根本方向;就是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能在沒有把握真實情況的條件下盲目推進改革;就是要有序推進改革,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該盡早推進的不要拖宕,該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不要急于求成;就是要協調推進改革,既要突出改革重點,又要把握全局,全面推進各種改革。就是要善于把自覺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嚴肅性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從而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行動需要有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既應該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又要加強頂層設計,這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改革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精髓。結合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重溫毛澤東同志的經典論述:“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改革方法,也是與毛澤東同志關于認識發展規律一脈相承的建設方法,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工作方法。
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當前,在改革的方向問題上,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普世價值”、西方政治制度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新自由主義就是西方國家極力推崇的一種“普世價值”。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慘痛教訓證明了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巴西從1993年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路線,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里亞爾計劃”,在整個90年代,這一恢復經濟的戰略看起來好像創造了奇跡。但是,事實卻與其設想恰恰相反,在推行新自由主義路線的1995-2001年間,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僅為2.4%,遠遠低于1957-1961年間6.1%的年均增長率和1968-1973年間8.4%的年均增長率。墨西哥、阿根廷等國也都推行國有資產私有化,解除國家對金融和企業的管制,實行國際自由貿易和金融自由化,其結果同樣是外國投機資金大量涌入,國家經濟急劇惡化,貧富差距迅速拉大,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這些國家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當初曾經大力鼓勵和支持它們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西方發達國家,不但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撤出投資,從中撈取了巨額利益,使這些國家的經濟雪上加霜,更加加劇了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在這些國家的慘痛教訓面前,難道還要按照宣揚西方自由理論的“普世價值”思潮所設想的那樣,讓中國重蹈覆轍嗎?
“普世價值”錯誤思潮,其思想根源是脫離中國現實國情,不了解中國人民上下求索的艱難歷程;是對西方理論的盲目崇尚和追捧,盲目追隨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回顧170余年的中國近代史,總結建國60余年的發展歷程,體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我們得出的根本結論只能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要闊步走上適合我國國情的正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中走出來的一條光明之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是千百萬中華兒女浴血革命的結果,是人民群眾克服艱難險阻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斗爭的收獲。所以,我們推進改革的方向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偏離了這一條,改革就會南轅北轍。
總之,“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莊嚴承諾。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