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閣++周云芳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提出要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打造美麗北京,搞好首都生態文明和環境建設,不僅是發展所需、民意所在,也是落實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具體體現。而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就要把生態北京建設提升為未來北京發展的最高戰略,實現對科技北京、人文北京和綠色北京“三個北京”戰略的涵蓋和超越。
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節能減排、高端低碳
實際上,北京近年來正是按照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路子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根據日前公布的《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變為0.8∶22.3∶76.9,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端行業引領作用突出。規模以上工業中,現代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2%和10.4%,高于工業平均增速6.2和2.4個百分點。而高耗能行業趨于收縮,如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分別下降18%和2.6%。第三產業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2%、11%和9.5%,增速均快于7.6%的第三產業平均增速。
2013年,全市繼續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發揮科技創新作用,并取得明顯成效。用于科學技術的支出增長17.4%,比預算支出增速高出4.2個百分點。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20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6.16%,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快速增長,2013年分別增長33.6%和24.1%,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15.2和0.6個百分點。
這也正好符合市發改委對本市經濟發展特點的概括:產業高端化、布局集聚化、企業總部化、業態融合化特征更加明顯。北京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高技術制造業、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15%左右,制造業高端化、服務化趨勢明顯,服務環節貢獻度不斷提升。金融、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0%和7.5%左右,在內地率先建成服務主導型發展城市。產業功能區繼續引領發展,六大高端功能區收入增長20%左右,占全市經濟比重提高到44%左右。
大力增強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降低單位產值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全面推動“內涵促降”,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一是在全國率先推行能源消費雙控機制,將年度目標分解下達至區縣、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建立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節能目標分解機制。二是率先發布節能減排全民行動計劃。近年完成2400個居住小區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建設,廣泛開展“限塑”和“限制過度包裝”活動,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增強了市民減量消費和選購綠色產品意識。綠色消費體系創建初見成效,市民的節能環保意識、低碳生活理念顯著增強。三是加快新能源應用步伐。亦莊國家數字電視產業園5兆瓦太陽能光伏屋頂項目、順義汽車產業基地20萬平方米地熱等一批高水平示范應用項目全面建成;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首鋼中國動漫城2兆瓦太陽能光伏屋頂項目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風能太陽能仿真與檢測認證技術研發實驗中心、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等一批新能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獲批建設。制定出臺“城市光能熱水”、“陽光校園”等建設實施標準,積極推進生物質能地熱能多樣化、規模化利用。
修復生態河道,讓河流自由“呼吸”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自古就是人類親近水源,親近自然的本性。北京的古代文明,同樣與水源遠流長。北京人在此棲息生活,是因為有以永定河為主的許多河流,形成了沖積平原,其上河流縱橫,植被繁茂,野生動物豐富。
而北京之所以成為都城,也與水密不可分。北京是在永定河渡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中都皇城御道兩旁開有排水溝,溝旁植有柳樹。不僅形成楊柳依依的美景,而且柳樹根系能夠加固岸堤,幫助水向地下滲透,起到城市防洪、補充地下水、增加水邊景致三重作用。護城河與湖泊相通,形成具有供排水、蓄泄洪水、美化環境的城市水利系統。
北京市從2002年開始實施“生態治河”工程,采用生態修復措施,還河流于自然,并提出要重建水的自然循環,順應從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的自然循環規律,拆除了不透水、不透氣的河底襯砌,讓河底能夠自由自在地“呼吸”。
在此背景下,2002年,歷史上皇城內重要水系菖蒲河,在被封蓋了40余年后重見天日。河道全長510米,水面寬12米,還統一進行了濱水綠化設計,營造了“紅墻懷古”、“菖蒲逢春”、“東苑小筑”、“天光云影”等特色景致。
近幾年,水務工作者還提出要“維護河道健康生命,做河流生態代言人”,著力使中心區主要河道除擔負輸排水任務外,還為城市增添水的靈氣。如涼水河治理就形成三道生態治理系統:河道天然自我凈化系統,整個河道有起有伏、有隱有顯、有坑有洼、有緩有急,使水質得到凈化;植物天然凈化系統;水生動物天然凈化系統。
2011年,在北京消失近百年的“水穿街巷”歷史景觀,即地安門附近穿越街巷的玉河水系又重現京城。河中綠荷蒲葦,河道兩側栽滿老北京喜愛的碧桃、海棠、柿子、銀杏。胡同里,居民遛著狗,時不時與三三兩兩的游人擦肩而過。
而園博會重要水景觀賞區園博湖,作為永定河生態修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著力打造“魚潛深水、鳥棲淺灘、人走花間”的生態自然景觀。各種花草按照種類、高矮、開花期、顏色、耐陰、耐旱不同,搭配組合,形成色彩豐富,層次多樣的美麗景觀,在呈現不同的視覺觀感同時,花朵交替開放,保證了在園博會召開期間都有鮮花在園博湖兩岸盛開。
不僅如此,北京還通過建設水循環工程,讓“死水”變成“活水”。在重要河段,通過泵站抽升、加放活性炭、曝氣等物理方式,讓水流動起來,形成小循環,以增加河道的自凈能力。在北海、筒子河等水域,按照正常流向,補水的順序應該是上游來水先到北海、中海、南海,然后從金水河流向下游河湖。加裝水循環工程后,通過兩處泵站改變了水的自然流向,將原本到金水河后就流向下游的水用一級泵站提到筒子河,再用一級泵站提到北海,然后再按照順序流下來,形成局部水循環系統,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
在遠郊,為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增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打造綠色北京之腎,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近年還重點支持了野鴨湖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漢石橋自然保護區濕地恢復與基礎設施建設、長溝濕地修復等3個本市重要濕地的修復與保護工程,實施濕地保護和恢復面積近300公頃。
此外,本市還將升級改造河道水系兩側綠地,建設“城市濱水綠線”。針對郊區自然水系不僅保持著河流原本的風景,水質也沒受到污染特點,著力打造濱水森林公園。如房山長陽地區有小清河、啞叭河兩條自然河流,水質清冽,就以小清河、啞叭河為骨架,打造了長陽萬畝濱水森林公園,使整個區域既享商業便利,又富自然之美,繁華與靜謐恰到好處。
2012年10月1日起,《北京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取消了禁止垂釣條款,極大滿足了民眾親水近水的需求,也標志著城市管理者的生態理念進一步加強。
建設綠道和森林公園,再造人與自然的和諧
近年來,北京正按照“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綠色增長、森林擁抱城市、綠色引領生活”的理念,深入推進大尺度平原造林、山區綠化和城市綠道建設,加快構建“山區綠屏、平原綠網、城市綠景”城市生態體系,推動首都綠化逐步實現“由城鄉綠化向景觀美化、由生態保障向綜合服務、由區域突破向整體提升”轉變。
為了讓普通市民能更方便地享受到身邊的綠色,北京初步構建起中心城有城市休閑公園、近郊有郊野公園、新城有濱河森林公園、遠郊有國家森林公園的四級城市公園體系,使市民城區家門口可享生態休閑,漫步綠道,近郊可逛郊野公園,遠郊可賞濱河森林公園,達到森林擁抱城市,市民享受森林,森林景觀提升城市魅力的多贏效果。
一是實施100萬畝平原造林工程。通過景觀生態林、綠色通道、濕地恢復建設,著力營造大規模、高水平、有特色、多功能的城市森林景觀,讓老百姓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享受到綠蔭如畫的風景等美好愿望成為現實。不僅讓森林“坐”進了鋼筋水泥的城市,市民得以享受樹林的野趣,也為郊區農民帶來了就業的新機遇。
二是加強中心城綠化建設。在老城區,鼓勵市民因地制宜,積極推動屋頂綠化、建筑墻體垂直綠化、立交橋綠化、停車場綠化等,使100條缺樹少綠的小街小巷披綠裝,變花廊。如在墻根兒底下種爬山虎,叫“垂直掛綠”;在胡同變電箱周遭有限的土壤里栽上綠籬,叫“見縫插綠”;拆掉廢棄的煤棚,砌上花池種花,叫“拆違建綠”。而城市休閑森林公園則主要利用以往的代征綠地建設而成的公園,規劃建設6處,可為中心城區近3萬人提供休閑活動的場所。
三是建設一批大尺度森林公園。其中,郊野公園主要是利用第一道綠化隔離帶改造提升建成的公園,遵循“以野為魂、以林為體、因地制宜、自然樸野、健康生態”的建設理念,以滿足散步休閑為主,推動園林綠化功能由生態景觀向休閑服務升級。規劃建設62處,可為城鄉結合部220萬人提供休閑活動的場所。不僅拓展了城市綠化隔離帶功能,提供更多休閑游憩空間,其豐富的植被,還能極大緩和日常交通運行的空氣污染壓力,其高功能的碳匯作用,為城市生活環境提供了保障。
四是深入推進山區綠化。以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國家生態工程為重點,實施封山育林,完成荒山綠化。還與河北省合作,在密云水庫、官廳水庫上游的張家口、承德地區,建設10萬畝生態水源保護林,從源頭凈化水質。在郊區,北京還提出“一鎮一園”的概念,這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
治理風沙源,復原生態平衡
在荒山禿嶺、廢棄礦區、沙化地區,還以京津風沙源治理為契機,通過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著力進行植被保護、生態修復,優化首都生態環境,保障首都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00年6月,針對首都及周邊地區土地沙化加劇、風沙危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中央決定在京津冀晉蒙五省區市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于2001年實施,2012年結束。北京市二期風沙源治理工程在一期門頭溝、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6區縣的基礎上,增加了房山、大興兩個區。
一期實施10余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方面,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形成山區綠色生態屏障。沙塵天氣減少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成效。據工程區內8個沙塵暴預警監測站22個氣象站10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86%的監測站監測到的就地起塵揚塵呈減少趨勢,其中45%監測站呈明顯減少趨勢。同時,沙化程度減輕,蓄水保土功能明顯增強。
工程以突出自然、顯“山”露“水”的人本理念,把綠化建設、環境建設和景觀建設放在首位,打造了“百里一條川”、“百里山水畫廊”、“雁棲不夜谷”、“九曲十八彎”、“四季花海”等一批生態旅游資源精品,重現了郊區“小橋流水人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然景觀,使特色林果業、綠色養殖業和休閑旅游業三大主導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溝域經濟”、“林下經濟”等發展模式,為山區農民開拓了增收之路。原本的荒山,如今已是茫茫林海;原本靠山吃山的農民,開始以山養業。
如今,北京的溝域經濟可概括為兩山一河、兩山一溝、兩山一路、兩山一村、兩山多村鎮、一山一村、一山一路、一山多村鎮和多區縣共享山區等多種形態,探索出“五谷豐登”的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山區溝域為單元,以其范圍內的自然景觀、文化歷史遺跡和產業資源為基礎,以特色農業旅游觀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養生休閑、健身娛樂等為內容,通過對溝域內部的環境、景觀、村莊、產業統一規劃,建成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溝域產業帶,以點帶面、多點成線、產業互動,形成聚集規模,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快速增收。
溝域經濟充分滿足了市民親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消費需求。紫海香堤莊園的浪漫風情、門頭溝爨柏溝域的古商道文化探幽、懷柔白河灣的彎轉溪流及豐美濕地、平谷丫髻山的道教養生廟會、延慶四季花海的萬畝花海景觀等等,正以其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遺跡、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大量游客。
(作者分別為:劉登閣,北京市發改委調研員;周云芳,裝甲兵工程學院人文室講師)
責任編輯:蔡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