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李克強總理最近指出,要“拿出削手中權的勇氣,直面矛盾、敢于擔當,不打‘小算盤,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可謂振聾發聵,促人力行。
簡政放權的前提是“削手中權”。這無異于自己斷腕割肉,傷創心痛,至難至艱。
過去,也曾多次強調過簡政放權。但囿于權力這東西很怪異,凡對有利之事,就會自我膨脹至無邊無際,而遇既難辦又無利的事情,則會自動避讓。尤其在“去利”、“割肉”的關頭,總是高舉輕放,不僅削權成為一句空話,而且名簡實擴,機構變相膨脹,權力抓得更緊。原因很簡單,拔個權力的“汗毛”尚且覺疼,自我削掉權力的“贅指”就更難有勇氣與決心了。
這也宛如切菜。大師傅切菜時,總把指頭收回,只用指關節頂住刀身,雖菜刀翻飛,又細又快,但絕不傷手。削權也需先“收手”,再去削權就不會傷筋動骨。也好比從猴子手里掏棗,猴子不松手,絕對取不出棗子來。
“伸手”容易“收手”難。難就難在“收手”事關部門或小團體的利益。如若沒人求、沒人找,權力不能尋租,私利難以謀取,也就想方設法在一些雞毛蒜皮上做點表面文章。譬如簡政,“簡”掉了一個這“部”,卻增加了一個那“委”,且架子不小、人數不少、權限更不得了;有的上“簡”下“不簡”,或者名義上縮減了,卻設置了不少臨時部門,雇傭了大量“臨時工”,該怎么干還怎么干。又如放權,雖也減掉了不少早就應該減掉的審批權,但有些只是減少了程序,而最終審批權還是握在手中;有的雖按中央決策實施了單獨二胎生育,但卻硬性加上了結扎規定,等等。說到底,還是舍不得削權。
“收心”才能“收手”。說到削權的大義,那些應該削權的部門領導說起來比誰都明白,一旦真做起來就“面”了。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想為,因為心還在戀權、貪權甚至霸權。面對深化改革的大局,簡政放權是必須的關鍵環節,既應有削權的決心與勇氣,又應有自覺放權的擔當與力度。削權原本就是一件“啃硬骨頭”的事,心要堅,嘴要硬,牙要強,切要切得開,啃要啃得動。否則,在“滾刀肉”身上一滑脫,“真格的”還會“走過場”。
相比而言,收手放權才是一種“不流血”的執政智慧。淡泊名利,民生為重,切實把該放給市場的權力放出去,讓市場發力,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把該管的事情切實管住管好,卸下包袱,相信和依靠群眾,政府才能更有作為,成為人民群眾貼心、放心的“好管家”。
革命和建設事業都是靠“大算盤”打起來的。摻雜部門利益的權力與不適應改革需要的權力,都屬于“小算盤”。“小算盤”要服從“大算盤”,要靠“大算盤”來撥動。這個上下都明白的道理無需討論爭議,關鍵就看打造現代政府怎么攻堅克難和收手、放權了。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