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楣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緊緊圍繞國家建設和發展要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先后提出、制定七次城市發展規劃,通過65年的建設與發展,完成了從消費型城市到生產型城市轉型、從建設現代化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中心的發展理念到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的重大轉變,確立了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把北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
起步:從消費型城市到生產型城市
北京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本是一座消費城市。194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僅1.05億元,基本沒有現代意義的機器制造工業,沒有化學工業。到新中國成立時,北京消費型城市的性質特征已十分明顯。為此,北京市一結束接收工作,迅速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恢復生產上來。1949年4月相繼做出的《關于加強城市管理和生產建設的決定》《關于北京市目前中心工作的決定》和《關于恢復、改造與發展生產的初步計劃》等一系列決定與規劃。1953年11月,北京市委草擬首都五年經濟計劃,提出了把首都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技術科學中心的設想,同年編制并上報中央的《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明確“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要把它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中央批轉國家計委審議,于1954年10月批復,贊成“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不贊成把北京建成“強大的工業基地”的設想,主張在北京適當地、逐步地發展一些冶金工業、輕型的精密的機械制造工業、紡織工業和輕工業。
1958年6月形成的《北京城市規劃初步方案》,再次確認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還要迅速地把它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使它站在我國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最前列。1973年《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再次提出要“多快好省地把北京建成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城市設施的清潔的社會主義首都”。
到1978年,北京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冶金、化工、紡織、重型機械制造加工等產業發展成北京市的支柱產業,工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4.5%,北京一度超過了沈陽、太原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重工業城市之首,確立了生產型城市地位。 “首都北京、文化北京和工業北京”成為這個時期北京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特點。
形成:從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建設到首都經濟
1980年4月,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明確了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戰略定位,指出經濟建設要適合首都特點,明確不再發展重工業。據此,1982年中共北京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之方針,以首都科技文化優勢為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經濟。1983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進一步明確首都北京的城市性質的戰略定位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經濟中心”和“現代化工業基地”。規劃還第一次提出提高環保質量,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新的城市功能定位更加突出了首都的特殊重要性,產業布局開始實施結構調整,疏解過于集中市區的狀況,逐步向高、精、尖為特征的產業形態轉型。1988年以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為標志,北京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走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1991年的48.9%。
1992年國家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當年年底北京市政府編制完成《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規劃提出北京城市發展“兩個戰略轉移”——城市建設重點從市區向遠郊區的轉移;市區建設從外延擴展向全面調整改造轉移。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實施了“優二興三”、“退三進四”工業結構戰略調整。
1997年12月,北京市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首都經濟”發展戰略,其內涵是以知識經濟為方向,以高新技術為核心。圍繞“首都經濟”,北京全面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落戶開發區、科技園區或工業開發區,開始形成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群。“十五”時期,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比上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提高5個百分點。到2002年第三產業占地方生產總值比重急升到69.1%。以科技北京為發展核心的“首都北京、文化北京、科技北京”成為這個時期北京發展的主題。
完善:“三個北京”戰略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加速形成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新模式
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申辦,為北京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04年市委市政府組織編寫了第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2005年經國務院批復,北京由1953年的“三為”發展到“四個服務”:為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的工作服務、為國家的國際交往服務、為科技教育發展服務、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服務。奧運后及時將奧運三大理念轉變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首都北京發展理念。
2010年8月23日,習近平同志視察北京,針對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出“要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業總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和諧宜居之都”。2014年2月25日-26日,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北京考察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就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點要求,明確了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依據“三個北京”發展戰略的要求,北京市主動對產業結構進行了全局性戰略調整,成功實現了由全國重要工業基地向服務經濟城市轉型,率先在全國實現了由服務經濟主導的產業結構。一是服務業支撐首都經濟快速發展。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6.9%,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經濟產業結構形成。二是形成了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為特征首都特色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分別占到全市工業的25%和4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工業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多年持續在60%之上。三是都市型現代農業以富民為目標,實現了生產集約化、生產專業化、銷售組織化、產品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格局。四是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高效集聚,現代服務業體系、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特征明顯。中關村、金融街、經濟技術開發區、CBD、臨空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等高端產業功能區,以全市7%的平原面積,集聚34%的企業數量,支撐了全市近40%的GDP。六大功能區集聚了全市90%以上的高技術產業、80%以上的現代制造業、55%的生產性服務業和50%以上的文化創意產業。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