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萍
摘 要:市民是文化傳播和建設的主體,在大慶市建設國際文化名城的過程中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綜述了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現狀,闡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最后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建立三個方面討論了如何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語言能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市民
一、引言
大慶市第八次黨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把大慶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重大戰略。要建設“兩化”城市,文化建設也應該現代化國際化。市民作為文化傳播和建設的主體在將大慶市打造成國際文化名城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我曾在火車站候車時遇到一對外國夫婦領著他們的三個孩子也在候車,丈夫的中文講得很好,可以用中文與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對話,三個孩子都是金發碧眼,長得十分可愛,這引來許多中國人的圍觀。有的人一直盯著他們看,有的拿出手機來對著他們不停的拍照,還有的甚至直接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發。這讓這對夫婦感到很氣憤也很反感。另有一些人看到孩子的父親可以說中文,就與他聊起來,可是問的問題都是一些很隱私的問題,諸如:你來中國做什么?每個月能掙多少錢?這讓他們感覺很不舒服,也許心里在想:我來中國做什么,能掙多少錢是我自己的事,為什么要告訴你們。上面這個例子就是一個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交際失敗的典型例子。由于文化的不同,在我們看來很平常的事情,如圍觀、拍照,不經過允許就摸人家小孩子的頭發,在西方人的眼里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我們要建設“兩化”城市,打造國際文化名城,勢必會有更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會有更多的外國友人來到我市。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有必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現狀
在國際上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1951年Edward Hall 最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他在1959年出版的專著《無聲的語言》奠定了跨文化交際學的基礎。經過50多年的發展,跨文化交際已經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完整的科學體系。在我國,對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只有將近20年的歷史。上世紀80 年代末,隨著胡文仲(1988)對國外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介紹,我國的外語教育工作者對這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上世紀90年代,跨文化交際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了一批跨文化交際學論著(胡文仲1994;關世杰,1995;胡文仲1997;賈玉新,1997),為跨文化交際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目前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還是以語言翻譯、語言理解與比較為主”,也有一些學者將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視角“延伸到經濟與管理、涉外商務談判等領域之中”(莊恩平,2006)。
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的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Young Yun Kim (2001: 98) 在他的書中所闡述的: “Considerable divergence is seen in the existing academic concep
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
tion competence (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such related
terms as intercultural skills and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國際上,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
munication competence)與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被認為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在國內,過去我們有很學者一直把它們當作不同的兩個概念來對待。但是現在跨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認為它們是同一概念,可以互換(莊恩平,2006)。
目前,國內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的文章為數不少,其中絕大多數是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的。這一點可以從楊盈、莊恩平(2007)和王永杰(2011)所做的調查統計中得到證實。就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象來看,主要集中在學生尤其是大學生身上,也有少數文章研究的是翻譯人才、商務英語人才、教師和海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對市民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研究卻幾乎沒有。本文主要是探究在建設“兩化”城市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為我市打造國際文化名城更好地服務。
三、如何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要素及模式,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Samovar & Porter(2004: 303)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動機(motivation)、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三個方面組成,這種模式被國內外學者普遍接受和采納。在國內,趙愛國、姜雅明(2003: 229)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應該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古海波(2009)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分析,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質是跨文化交際的參與者應該具備的意識、知識和能力。參閱以上的分類,本文認為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建立三個方面。下面本文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培養市民的跨文化意識是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跨文化意識指的是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感知。這種感知不是簡單地認同和接受異國文化,而是通過導向使市民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引導他們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異國文化, 消除文化偏見,形成文化平等和融合的意識。市民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滲透在英語語言學習和文化知識學習的各個環節,需要市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語言能力的提高。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提高市民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語言能力是分不開的。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理解文化的基礎。要建設國際文化名城,將我們大慶特有的文化傳播出去,為世人所知,需要提高市民的英語語言能力。同樣,要引進和借鑒世界先進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理念,更是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和市民的英語語言能力的普遍提高。為此,我們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設施開設一些簡單的英語課程,向廣大市民普及英語知識,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例如,可以利用交通廣播教授廣大司機們一些日常交通用語;利用電視開設一些日常交際用語課程;播放一些優秀的帶中英文字幕的外國影片。一些公共文化和娛樂設施的名稱也要采用中英兩種語言作為標記;在公交車報站時,采用漢語和英語各報一遍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方便了外國友人的出行,同時也有利于市民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另外,向廣大外籍工作者咨詢一下,他們在我們的城市生活有哪些困難和不便之處,這些方面也正是我們今后所要改進的地方,因為隨著旅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城市向國際化邁進,勢必會有更多的國際友人來到我市,他們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事先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就會為今后更大的發展鋪平道路,同時這樣做也有利于提高廣大市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總之,我們就是要在我市掀起一股人人學習英語的熱潮,為建設“兩化”城市和國際文化名城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三)文化知識的建立。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文化知識,包括對西方人價值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歷史等的學習。實際上,導致交際失敗的往往不是語言知識的匱乏,而是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欠缺。因此,我們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歌劇院等各種手段向廣大市民介紹西方的文化知識,提高市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培養他們的跨文化能力。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市民對本民族,尤其是本市文化傳統的學習。作為城市,要引進一批專業的外語人士從事翻譯和宣傳工作,將大慶獨有的城市特色做成英文科教片并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歌劇院等媒體和設施傳播出去。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市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有利于我市文化的傳播和旅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作為外語工作者,在教學中除了要教授學生們語言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外,還應該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他們當中會有很多人在畢業后留在大慶工作,成為大慶的市民,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做出貢獻。為此,在授課時,我們應盡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并且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便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文化差異的意識,克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同時,我們這些外語工作者也可以走進基層,到廠、礦等單位為廣大職工講授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大慶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離不開文化的推動。文化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塑造了一個城市與眾不同的形象,是城市個性化和發展力的靈魂。而市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和建設者在將大慶打造成國際文化名城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市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建立三個方面論述了市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問題。但是,培養市民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長期的綜合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和參與,本文只是初步的探究了這一問題,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和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做進一步地探討。
參考文獻:
[1] Young Yun Kim.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M].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1. 98.
[2]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5th ed.)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02-303, 173.
[3] 莊恩平.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思考[J].中國外語,2006(1):57-61.
[4] 趙愛國,姜雅明.應用語言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229.
[5] 古海波.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思考[EB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