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月
摘 要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整體積極向上,但形勢仍不十分樂觀,高校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數量呈上升趨勢,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大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對塑造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關鍵詞 低年級大學生 行為養成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Behavior Cultivation
of Lower Grade College Students
ZHENG Shuyu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mental statu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in general.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far from optimistic. The figure of unnatural death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keep rising, which has coming to be a prominent problem to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o enhance education of behavior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lower grad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healthy behavior habits and moral characte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the key to the solution to the puzzle.
Key words lower grade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作為90后的低年級大學生群體,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新構建的關鍵時期,往往會遇到迷茫困惑、目標精神匱乏、自律缺失、心理亞健康、自理能力差等問題,能否成功實現自我蛻變,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來說至關重要,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在工作實踐中認真總結思考,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實施行為養成教育,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包括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以及鍛煉獨立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強健體魄等。
1 在低年級大學生中開展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及其特殊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行為養成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證。加強行為養成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知、情、意、行”統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當前在校大學生一般都是“90后”,他們伴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成長,新媒體和信息化帶來了多元思潮沖擊,再加上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除了學習,其他事情都由家長代辦,沒能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沒有形成“不需任何外力監督和內部動機就能自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活能力”。進入大學后,由于缺乏家長和老師的管教,很多大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上網成癮、厭學逃學、打架斗毆、鋪張浪費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日常行為失范現象也隨處可見,比如不講衛生,隨地吐痰;在圖書館、自習室大聲喧嘩;在食堂進餐不排隊;上下課在教室門口擁擠,不懂先出后進原則,在樓道或路上行走,不懂遵守靠右走原則;師生狹路相逢時,不懂尊敬師長,讓老師先行等等。此外,大學生中還常出現同學關系緊張、心理問題嚴重、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誠信意識、不懂勤儉節約等。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校的育人效果,所以對大學生加強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剛剛進入大學的低年級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性格尚未形成,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很強,此時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行為養成教育實質就是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行為養成教育開始,從學生的儀表儀容,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日常生活的細節抓起,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針對性地展開,最終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 低年級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面臨的問題分析
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應該由社會、家庭和高校共同完成,所以,目前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施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發揮育人功能的效果有限,主要歸因有:
一是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多種利益矛盾凸顯,多元思潮沖擊著大學校園,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浪潮中,原有的道德體系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社會道德素質教育缺失,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削弱了學校行為養成教育的效果。
二是教育觀念存在誤區。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升學成為衡量學校和學生的唯一標尺,學校和家長都把培養孩子的知識能力放在第一,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的思想品德,導致當代大學生依賴性強、忍耐力差,缺乏獨立處理矛盾的能力。此外,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家長以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就放松了管教。家長主動和學校、老師之間的溝通很少,有的甚至沒有一點聯系,這種家長教育缺失的情況,對于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非常不利。
三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新的課題。手機、電腦的在大學生中覆蓋率高,新媒體的發展猶如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和娛樂手段,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自制力較差,辨別是非、抵制誘惑的能力不強,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問題:沉迷于網游而不能自拔,休閑娛樂占據大部分時間,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專業知識。
四是高校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機制并不完善。大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是非常復雜的,輔導員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其他環節也要不斷改進完善。教學、科研、管理等各個崗位上的教師,要切實在日常行為中起到表率作用,將育人思想滲透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構建起學校、社會和家庭相結合的全方位教育網絡,切實做到關心、愛護、培育每一個學生。
3 在低年級大學生中開展行為養成教育的對策
學校應根據低年級大學生尤其是新生的特點,以行為養成教育為突破口,系統地開展正確行為指導和良好習慣訓練,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等的培養,才能為學生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3.1 建立系統的行為規范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低年級大學生受到中學教育思維定勢的影響,進入大學后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學校首先要提供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范,讓大學生行有所依,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該怎樣做,行為規范是養成教育的前提。通常來講,學校一般都有系統完善的學生行為準則,新生入學后,要組織宣傳、學習《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學生管理規定》、《學生違紀處分條例》、《學生住宿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要通過網絡、班會、答卷、競賽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掌握這些行為規范,使其對各種制度、規范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遵守踐行。
3.2 長期堅持反復實踐
好習慣的形成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各種規章制度規范的學習宣傳上,必須付諸實踐,長期堅持,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覺的行為。行為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長期堅持,持之以恒,才能見成效。輔導員必須有耐心和信心,不厭其煩,通過長期反復的講解、實踐,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長期堅持或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學生克服很多困難,意志薄弱者可能臨陣偷懶、逃脫、敷衍。比如晨跑制度,能極大地鍛煉學生的毅力和體魄,但部分學生會因為貪睡而導致出勤率不高。所以,輔導員一定要嚴格要求,堅持讓大學生在長期刻苦訓練中,培養堅定的意志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要注意研究和創新,因時因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探索出好的教育方法。
3.3 嚴格監督檢查機制
大學生自制性、自覺性、自律能力差,要讓他們克服惰性,養成好的習慣,往往需要外力約束和監督,要建立經?;囊幷轮贫?,來強化大學生好習慣養成。比如,建立寢室衛生和安全檢查考評制度、課堂出勤抽查制度、班風考風檢查評比制度等,對表現突出的個人和集體予以表彰,對違紀違規的學生進行必要處分。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能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道德感,規范其行為,鞭策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激勵大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另外,為了將行為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收到實效,也需要對教育過程、教育效果進行監督檢查,以此調動輔導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3.4 強化思想教育作保障
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促成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進而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因此,外在的行為養成教育必須與內在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穩定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金枚.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缺失現狀及加強途徑[J].價值工程,2011(15).
[2] 席玲玲.淺論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3] 薛雷.淺議當代大學生養成教育[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0(2).
[4] 李有林,趙春霞.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面對的困境及思考[J].現代企業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