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燕
摘 要: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發展幼兒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幼兒教育;因地制宜;優化環境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發展幼兒教育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但是還應該清醒地看到,農村學前教育目前還是教育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嚴重的“小學化”傾向,幼兒教師師資力量薄弱等等。為了讓孩子們得到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為了我縣的學前教育計劃更上一層樓,下面是我提出的幾點膚淺的建議。
一、改變傳統觀念
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觀念落后造成的,因此,轉變觀念是改變現狀的基礎,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自導自演,硬性灌輸的局面,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認識到幼兒才是學習的主體,要真正做到師幼互動,幫助幼兒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另外幼兒家長的觀念改變也尤其重要,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認字多、會算題就行要求孩子寫很多家庭作業,限制他們的玩耍。于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這種心理,小作坊式的私立幼兒園在我縣相繼辦起了好幾家,他們名義上是以幼兒學前班為主,但實際操作中卻以小學低年級課程為主,主要教幼兒寫字、數數、做加減法。這不僅影響了幼兒園的正常教學秩序,更加嚴重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為了孩子們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就必須要改變家長們這種錯誤的觀念。
首先幼兒園要開辦家長學校,建立家園互動手冊,讓家長及時了解新的教育觀念,向家長介紹幼兒園近期的教育內容,報告幼兒在班上的表現。征求家長意見,讓幼兒園與家長之間教育一致,共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二、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優勢
人們往往認為農村幼兒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資金的匱乏、設備短缺。其實恰恰相反,農村幼兒教育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區資源。充分認識大自然對孩子的影響力,讓農村孩子回歸自然,是發揮農村幼兒教育優勢的重要途徑。比如,田野是農村孩子很好的游戲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風箏、抓泥鰍、捉螞蚱、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這些活動非常有利于孩子發展動作,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教師也可以在空曠的田野里固定幾根木柱讓幼兒練習攀爬。剛開始可設腳蹬,隨著能力的發展,可逐步取消腳蹬,類似爬樹,這種運動有利于發展幼兒體能。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參與簡單的勞動,如撿麥穗,掰玉米、摘蘋果、拾棉花、給菜澆水、捉蟲、等等。這樣既能培養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意識、能力,體驗勞動的樂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另外,農村的孩子可以自己飼養小動物,如小雞、小兔、小貓、小狗等,在實踐中學會關心,愛護小動物,促進情感的發展。
三、優化環境,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幼兒園環境與幼兒全面發展息息相關,不管是外在的物質環境還是內在的心理氛圍,其好壞都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農村幼兒園自然資源豐富,如果能充分地加以利用,挖掘農村幼兒教育的優勢,將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幼兒園布置環境,要注意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出農村自然條件好,活動場地大的優勢,又要注意因陋就簡,少花錢多辦事,不要盲目的向城市看齊,教師可以多利用自然物如樹葉、種子、各種廢品等制成各種圖案、玩具來裝飾活動室,用野果蔬菜拼成各種飛鳥走獸,用樹葉雜草構成各種景物等。
四、發揮傳統游戲的價值
簡陋的設備與教學質量之間并不成正相關,農村幼兒園游戲設備的匱乏并不能成為游戲無法開展的理由。面對現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傳統游戲是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傳統游戲中的大口袋、跳房子、擠人、捉迷藏、丟手絹、丟沙包、彈彈珠、拍卡片等游戲是培養幼兒多元智能的極好途徑,幼兒也可以玩過家家等角色游戲,沒有必要非用逼真的玩具進行游戲。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樹枝、布片等材料,讓幼兒自制玩具,并充分發揮自制玩具的作用,使幼兒在制作和運用自制玩具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及動手能力,體驗創造的快樂,總之只要我們積極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環境和社區資源,揚長避短,農村幼兒教育的現狀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學前教育為根本。發展農村地區的幼兒教育,需要依靠我們當地的社會部門、教育部門和全體的幼教工作者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農村的廣闊天地為課堂,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教育內容和教材,做到農村化、地方化,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多種生動活潑的游戲和活動,做到幼教化、學前化,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幼兒教育新路子,拉進城鄉幼教的差距,是農村幼兒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幼兒園,甘肅 臨洮 730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