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梅
摘 要:
專題復習是高考生物總復習的最常用方法,是單元復習的升華和深入。該階段復習的核心目標就是進一步夯實基礎,提高能力。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地搞好專題復習,適應當今出新題、出活題、用知識考能力的高考要求,做到復習方向要準、信息要靈、針對性要好、綜合性要廣尤為重要。
關鍵詞:課程標準;專題復習;綜合能力
一、鞏固基礎,穩步提高
高考生物測試命題的依據是課程標準、考試說明(考綱)和教材。雖然,試題素材不一定來源于教材,但考察的知識范圍不會超出課程標準、考綱和教材。考察學科主干知識,盡量覆蓋較多的生物學科內容仍是出題的方向。因此,復習時應該依照課程標準、考綱和教材,全面復習,夯實基礎,靈活把握,特別應注意二輪復習不是“炒舊飯”,而是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系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復習。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就談不上什么能力。所以,專題復習不能忽視基礎知識。例如,把與細胞的能量代謝有關的知識:(1)線粒體、葉綠體的化學結構、功能;(2)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3)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4)ATP的結構與功能;(5)直接能源、主要能源、最終能源等能量之間的轉換等等串聯起來,作為一個復習專題,構建知識網絡。這樣有利于在解題時迅速提取已掌握的基礎知識,提高思考問題的系統性、準確性。
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高考命題已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從能力要求上看,側重于對知識的發生過程,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的考察。在二輪專題的復習中,除了構建知識網絡外,還要進行習題訓練,在習題訓練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廣泛的聯系,復習時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聯系并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科學地解釋自然界的生物學現象,解決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如發光樹能做路燈嗎?科學家是怎樣從牛和山羊等動物乳腺生物反應中得到了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長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醫藥產品?這就要求學生依據所學的基因工程技術的有關知識來作答。又如,日光溫室在嚴冬季節封閉時間長、通風少,易使溫室內CO\-2嚴重缺乏,導致蔬菜減產。為此,溫室內可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CO\-2發生器) 或生物學方法來提高溫室CO\-2濃度。教師就這一專題讓學生各抒已見,最后,師生共同篩選出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施農家肥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產生CO\-2,養殖家畜、家禽等動物呼吸生產CO\-2等。
2、強化給材料題的復習,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
教學中我們沒有忽視給材料題、給信息題的復習,精心選題目,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始終要求學生必須細心閱讀給出的材料,圍繞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和解決問題,這種復習充分體現了認知規律,利于學生積極思維。這種創設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題,打破了只重視知識定論、死記硬背的教學格局,改變了傳統的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能力培養的教學。
備課時常提醒自己:課堂教學必須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主導和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可以避免學生在探索知識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學生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在教師的啟發下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邏輯性、批判性。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時,設置問題梯度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更利于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解題能力,以便提高學習效率。不管什么樣的復習方法都要有利于學生記憶。有些知識還可編成口訣,幫助學生記憶,如應用遺傳圖譜編成識別遺傳病種類的口訣:“有中生無”(夫婦雙方均有病,能生出無病的孩子) 為顯性,“無中生有”(夫婦雙方均無病,但生出有病的孩子) 為隱性。人體八種必需氨基酸可記為“甲攜來一本亮色書”。學生在解題時普遍對圖形題、圖表題感到棘手,解題技巧的訓練有助于學生的分析、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如氧氣濃度與細胞中ATP 生成量的關系,運動時間與體內乳酸積累量的關系,種子萌發過程中鮮重、干重與時間的關系,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溫度與酶活性的關系等,都是利用數學坐標的原理描述兩個變量間關系的曲線圖,引導學生將橫、縱坐標表示的變量搞清楚,再分析曲線的變化規律,確定兩個變量的生物學關系。再如,各種微生物培養基配制圖表等圖表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推理,找出其個性和共性,基本掌握了圖形題、圖表題的規律,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重視思維過程與語言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體現,但是,語言和思維之間又是有距離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想得到而說不出”。例如,曾經的某一高考題中,“根據上述結果能否確定這對相對性狀中的顯性性狀?請簡要說明推斷過程”。不少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結果是正確的:不能確定。顯然,要說明推斷過程,就只要把自己的思維判斷過程寫出來就可以了, 而很多考生寫不出,更不能做到“簡要說明”。因此,在今后的復習過程中,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知道是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回答,一定要加強把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訓練。
總之,專題復習是將生物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做到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進一步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系。教師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后要及時點撥解決,在高三最后的時間里,盡可能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感悟,才能真正提升實戰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志祥. 高考沖刺階段的戰術調整及復習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05.
[2]李奕. 高考關鍵階段的戰術調整[J]. 中國考試(高考版), 2004.
(作者單位: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江蘇 靖江 214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