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楠
摘 要:
農民工為我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作為現代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卻受到了嚴重的束縛。為此,我們可以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研究角度,通過分析農民工現實問題的根源所在探討提高農民工現代性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農民工;現代性;人的全面發展
一、馬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本理論
人,既是一個獨立的思維個體,同時又是整個社會的產物,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系。具體說來:人不僅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同時又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創造物。人是歷史活動的創造主體,離開了人和人的生產活動,人類歷史就不能存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歷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只是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但是一旦人是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①這段話對于人和人類歷史的本質聯系進行了非常細致的分析,告訴我們任何脫離了人類歷史而去認識人,或是脫離了人而去分析人類歷史,都是不正確的。只有立足于人的本質,將人置身于整個社會發展之中,才能對人的全面發展作出具體的歷史的科學界定。
二、農民工現代性的本質內涵
現代性的元素, 表現為個體的主體性、個性、自由、自我意識、創造性、社會參與意識等現代性的文化特質,而理性化社會的主導性文化模式不僅要作為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滲透到個體的和群體的行為和活動之中, 而且必然作為自覺的制度安排而構成社會運行的內在的機理和圖式。
國內有學者認為,農民工進入城市, 不僅體現為一種地域空間的變遷、社會角色的轉變, 更體現為一種精神空間的轉移, 即變農村意識、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城市意識、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農民工以市民的生活標準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重構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以適應城市生活對自身要求的社會過程。這種新的關系網非常有利于農民工現代性的形成, 他們通過對關系網的運用, 重釋了各個關系的意義。此時, 關系成為一種社會資本, 被理性地運用于謀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進步。農民工并沒有像所預期的那樣, 完全拋離了所有類型的傳統社會秩序的軌道, 從而形成了新的生活形態, 也并未在城市中獲得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 其現代性已經由一種被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價值而變成在內在精神世界和外部社會領域引發出無窮的困惑、焦慮、緊張和沖突的麻煩問題, 其現代性體驗也同樣沒有出現瞬間由農民徹底向市民轉變的全新的感受。
三、以人的全面發展標準衡量農民工現代性的束縛
(一)社會存在感低、政治參與能力弱
我國農民工主要從事著市民不愿意做的臟苦累的工作。他們工資收入低,幾乎沒有社會保障。生活條件很差,經常遭到城市市民的歧視。農民工幾乎成為了社會底層的代名詞,其社會地位和所做貢獻不能成正比。大部分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及能力普遍較弱。加上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很少有人自覺地去參加政治活動。部分農民工由于缺乏民主法治意識觀念,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時往往偏向采取越級上訪,使用暴力等違法違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農民工作為夾雜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群體,往往農村的政治活動參加不了,城市的政治活動無法參加,合法的政治權利無法實現。
(二)農民工工資收入低、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我國農民工目前的工資收入水平偏低,大部分農民工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許多企業不給農民工購買醫療、工傷、養老等社會保險,他們的工作沒有相應政策保障,隨時有被辭退的可能。失業后的農民工,沒有生活來源,而且農民工大多從事危險的工作,勞動場所沒有或者很少有安全設施,工傷事故時有發生。發生事故后他們得不到任何組織的救助,只能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相當數量的農民工住在地下室、簡易工棚、集體宿舍或城郊小產權房里。他們的生活質量很低,極易引發衛生、安全等問題。
(三)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平衡,人的重要性被忽略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生產的主體分散、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落后、農產品的加工程度低、農業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程度低、其他支撐服務不完善等等。而且,由于城市化進程中過多考慮的是城市的空間擴張問題,為滿足追求城市化水平數量的提高,從而忽視了質量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形式化工程。沒有考慮到市場和人的需求,忽略了人的因素。僅僅把農民工當做廉價勞動力,沒有從根本上為其融入城市、轉化市民、建立家庭提供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四、促進農民工現代性發展的對策探討
(一)引導農民工及城市市民加強文化溝通與接觸,提高農民工的社會認知性
農民工問題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文化溝通接觸的缺乏所導致的。所以要促進農民工的現代性獲得和提高,必須解決好這些問題。
首先,引導城市居民了解農民工。針對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可以廣泛利用媒體加強宣傳,讓市民更深入地了解農民工,了解他們人格的質樸與工作的堅辛,意識到他們對這個城市和他們自身的重要意義。要注重引導城市居民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全局的高度,善待農民工,逐步樹立城市居民認可外來農民工是“新市民”的觀念,突破傳統二元社會結構的思維模式,公平地對待農民工。
其次,引導農民工加強對城市居民的了解。農民工對城市居民的偏見和誤解會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發展進步,甚至會促使他們誤入歧途,極大地影響了農民工現代性的獲得和提高。農民工必須主動沖破周身的狹隘的圈子,與更多、更開放的人群接觸,尤其城市居民群體。鼓勵農民工主動和城市居民接觸,認識到他們和自己一樣,也需要為生存付出自己的努力,他們現有的生活也大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從而減少農民工對城市居民的抵觸、怨恨甚至惡意破壞等心理和行為,增強對城市居民的理解和認同,并通過更多的接觸與交流發生積極的互動。endprint
(二)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會制度,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
當農民工離開家鄉,遷移到城市,家族背景隨之消失,農民工零星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往往是松散的、不可支撐的。甚至可以說,目前農民工并沒有能力建立或參與那些能使他們改變自己被動地位的持久、正式的關系組織,進而導致他們在市場中缺乏像其他階層一樣的權力和機會。當他們遇到需要一些社會組織幫助處理的問題時,往往得不到積極的回應和明確的幫助。許多農民工在對外參與中受到傷害之后,經常會做出極端的舉動,例如通過傷害自身與他人等方式索要被拖欠的工資,更多的農民工遇到合理權益被侵犯時,選擇忍氣吞聲或退讓回避,而不是積極爭取屬于自己的權利。
要解決這一難題,政府需責無旁貸,以法律的形式在農民工務工單位強制建立農民工工會制度,利用組織的力量維護農民工的正當權利,為農民工現代性的獲得和提高建立組織保障。已經建立農民工工會的,要切實保證工會的權益得到落實。針對目前農民工的實際知識水平、組織水平還比較弱等情況,有關部門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三)加快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促進農民工現代性轉變發展
城鎮化水平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過多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要在現階段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積極促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具體來說,應該從這樣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實現農村生產率的現代化發展。通過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程度,加大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實現農村從業人口數量的下降和收入的增加。二是實現社會保障的現代化發展。傳統的二元社會結構讓農民工長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使農民工的現代性獲得和提高嚴重缺乏社會保障。因此,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必須考慮廣大農村人口的福利待遇,使政策福利向農村傾斜。只有實現了這點,農民工在務工期間才有了堅實的精神和政策依靠,才敢完全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三是實現農村人口生活和行為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通過積極的宣傳和引導,幫助全體農民逐步擺脫傳統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模式,養成健康文明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理念,使廣大農民不僅在物質上,更要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解放和提高。只有全體農村人口得到更高層次的全面發展,農民工的現代性獲得和提高才有了無窮的空間和動力。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197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賈楠、郭強:《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特征分析——現代性的滲入與缺失》,《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3]李廣賢:《人的全面發展與農民工現代性的提高》,《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期。
[4]許林、袁桂林:《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審視》,《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3期。
[5]江小容、王征兵:《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困境及路徑選擇》,《求索》2012年第1期。
[6]楊莉蕓:《公民意識:農民工市民化的內在驅動力》,《求索》2012年第5期。
[7]王安全:《價值理性關照下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具理性》,《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第3期。
(作者單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上海 20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