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荻
摘 要:
2014年的除夕夜,韓國明星李敏鎬上春晚事件引起部分網民的不滿,百度李毅貼吧聯合網友發起了對李敏鎬貼吧的“爆吧”事件。“爆吧”再一次走近中國網民的視野,引發了網絡上大規模的群體對立。從最初的網絡論壇“刷屏”,到針對性強,矛盾地點集中的特有網絡文化現象,如何理性的去看待“爆吧”現象,以及網絡傳播中,不同網民群體之間對立,這對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完善我國的網絡管理機制有著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爆吧”事件;網絡暴力;群體極化
“爆吧”主要是指在百度貼吧范圍內,貼吧網友通過不停發送無實質內容的廢貼、水貼、垃圾貼,或者回復被“爆”貼吧過去的老貼、精品貼,把以前的帖子推送到貼吧首頁,把可以正常瀏覽的貼子刷到后面的行為。“爆吧”嚴重影響了貼吧里的正常秩序,一些帶著臟話和不良內容的圖片充斥在貼吧首頁,阻礙了貼子的正常瀏覽以及正常回復,增加了被“爆”貼吧的管理員的工作量,擾亂了貼吧的正常秩序,是極端的表達自身意見的一種形式。
伴隨著“爆吧”共同發展的是現在網絡的不斷發展。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①。互聯網普及程度進一步加強。從橫向,即不同的網民群體規模來看,城市和農村的寬帶普及在穩步的發展,不同年齡階層的網民數量均有上升;從縱向上,則可以看出,手機互聯網的發展,流量資訊消費的平民化,以及平板電腦和相關客戶端的發展,網民的分布進一步多樣化,網絡消費的方便和簡略也讓其逐漸融入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國網絡的立體發展,網絡文化的豐富和層次的分化,讓不同的網民在網絡上能找到歸屬感。
心理學家特納和塔吉費提出過的社會認同模式,指出社會群體讓擁有共同的社會身份的兩個(兩個以上的人),或者他們認為自己是同屬于一個社會類型的成員彼此之間不需要有面對面的接觸關系,群體內部也不必要劃分結構。對群體成員身份的認同主要是一種認知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根據個人所屬或認同的群體來回答的。在網絡上,信息渠道廣、更新速度快、獲取消息的渠道多樣化、方便化使得網民能夠快速的在網絡上找到自己的群體,確認自己群體身份的認知,從而能快速的形成立場傾向不同,愛好不同的網民群體,在各自的圈子里得到滿足和認同感,最終形成網民群體。
本篇文章將從兩個方面分析“爆吧”中的群體極化現象,這兩個方面分別是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和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爆吧”極化現象影響和應對措施。
一、“爆吧”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首先,網絡的開放性增加讓群體之間的分化界限逐漸模糊。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網民的身份是多樣化的,一般網民在網絡上都擁有不同領域和維度上群體的多重身份,相近群體之間交流頻繁。而根據六度分割理論,哪怕相關性再小的兩個群體,也能存在信息交換頻繁的傳播活動。
第二,網絡群體認同模式在輿論形成和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網絡輿論的形成對整個網絡傳播都是有著影響的,從傳播到效果,都與不同的群體息息相關。這種現象使得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頻繁的關聯,使得沖突、矛盾從現實生活中轉移到網絡上來。同時一些不良現象,如網絡冷暴力的影響也波及到網民的現實生活中。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得網民群體的極化現象越來越收到學術界的重視,而對網絡的管制,和國民意見的表達之間存在的矛盾,也成為反思的焦點。
其次,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處于轉型期,經濟體制、社會關系和文化觀念等方面發生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年群體所接受的教育、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成長所處的環境與前人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在包括貼吧在內的網絡平臺上自由地發表對政治、社會問題的看法,獲得從了解到消費方面的快感,并將自己與中國西方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相接軌\+②。這種心態促使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團體成員以既有的某些偏向,在共同商議之后,人們朝著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③,就是極化現象。
當然,極化現象不僅僅表現在觀點的改變上,還表現為矛盾爆發之后行為的一致性,“爆吧”就是其現象的縮影。2013年下半年,一名網名為“潘夢瑩baby”的網友在網絡發布了一系列關于足球球星C羅梅西比韓國明星權志龍“低級”的言論,引發了網絡上眾多足球球迷的不滿。由一個群體中個體的極端言論引發兩個群體之間爭論立刻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快速傳播。在這次事件之前,網絡上網民群體針對韓國明星粉絲群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不滿情緒,而本次事件的部分網友(以男性為主體的球迷群體)對韓國明星粉絲言論和行為一直都有小規模的爭吵。于是,“潘夢瑩baby”的言論正好成為了矛盾爆發的導火索。各大足球豪門貼吧決定聯合起來發動“爆吧”行動,對網絡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三,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還有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融合,網絡從門檻高,小眾性,精英化等特點逐漸演變為之后的低門檻,大眾化,多樣性強的第四媒體。網絡社區的完善,尤其是百度貼吧進行改革,加強了用戶體驗,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新的網民加入到貼吧用戶當中來。其內部搜索引擎的確立、主題門類的細化、開放傳播氛圍、I貼吧、客戶端、吧刊和貼吧首頁的改版等各種功能的完善,讓百度貼吧成為了全國最受歡迎的大規模中文在線交流平臺。截止到2013年,百度貼吧歷經10年沉淀,已擁有6億注冊用戶,800萬個興趣貼吧,日均話題總量近億,瀏覽量超過20億次\+④。
網民規模的迅速增長,群體之間分類越來越細膩,比如以前的“足球迷”逐漸分化為不同的豪門球隊球迷,并且每一個群體的數量都相當客觀。比如阿森納球隊達到139萬人,而曼聯吧的活躍人數則達到了204萬\+⑤。群體之間的細化和人數的上漲,使其網絡活躍度越來越高,而群體之間發言的傾向性變得明顯。百度貼吧為網民提供的準確的立場分類讓執有不同立場的網民群體徹底對立起來,而貼吧內部所提供的“自建貼吧”的功能,也讓網友們出現立場分歧,當網民群體內部出現分化的時候苗頭的時候,不同立場的群體能夠迅速及時的建立獨立的貼吧團體,而同一貼吧內部的團體分化(被網友們稱之為“貼吧小團體”)也在當網民群體因為同一件事情發生言論爭執時,其言論能夠及時得到其他人的聲援,迅速的形成意見的對立交流,為后來的爆發大規模群體對立準備了條件。endprint
最后,“馬甲”的瘋狂注冊、匿名用戶的發言機制的不受限制,能夠讓不同立場的網民在發生爭執時,采用注冊馬甲,或者匿名發言的方式來“自我扮演”相同觀點的持有者。“馬甲”,是只同一個人在論壇上的不同ID名稱,又稱之為“小號”。大部分百度貼吧的活躍者,都或多或少擁有幾個“馬甲”,一旦與其他網友發生沖突時,便會采用其他“馬甲”,聯合自己的主要ID進行網絡攻擊。而“馬甲”的誕生,正是貼吧“爆吧”的必要條件。無論是網民群體采用“作弊器”(即爆吧器)“爆吧”,還是采用“人工爆吧”的方式,當沖突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發起“爆吧”時,“爆吧”團體需要通過注冊大量的“馬甲”來維持群體的破壞性。
二、“爆吧”極化現象影響和應對措施
隨著“爆吧”的發展,“爆吧”被一些網民所利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百度管理的漏洞等對“爆吧”做出了專業化的改進,增加了其破壞性和影響力。而百度網絡管理機制也在不斷的發展,出臺各種應對措施來維護百度貼吧的正常運營。“爆吧”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網路冷暴力也收到了廣泛的關注。
首先,是對事件中心人物的個人影響。最初“6.21”事件,李毅吧對李宇春吧的“爆吧”是兩大粉絲群體,即球迷群體為主的自稱“屌絲”百度貼吧群體和李宇春歌迷之間的沖突;到后來針對韓國明星毆打中國孕婦、勁舞團網友拒絕哀悼四川地震等現象等懷有“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的憤青網民針對這兩件事件極度不滿引發的“爆吧”現象;到最近的針對“潘夢瑩baby”言論對權志龍吧進行“爆吧”的事件……我們會發現,爆吧現象從網民群體的爭執,到對新聞事件的宣泄,再到針對網友言論發起的攻擊等,其涵蓋了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網絡極化現象。
隨著爆吧技術越來越成熟,專門的“爆吧團體”和“爆吧器”的出現,網友爆吧的原因和理由針對性越來越強,這導致對實際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不僅牽扯出“潘夢瑩baby”個人生活受到極大的破壞這一系列影響,還有湖南衛視主持人杜海濤道歉,名人生活收到沖擊等不良影響。“爆吧”事件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網絡上,而對人們的實際生活也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事件中心的當事人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網絡冷暴力有往熱暴力發展趨向。當“爆吧”與“人肉搜索”結合起來,都是“爆吧”事件不可控的一面的證明,而如果不對此現象加以重視和整頓,未來網絡暴力可能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其次,是相關團體的出現,即“專業爆吧團隊”和“爆吧器”等程序的開發。團隊的出現和程序的開發,不僅僅加大了爆吧的速度和破壞力,甚至成為的一個職業以此來盈利。“專業爆吧團隊”一般以騰訊QQ群為聯系組織,通過傳播“爆吧”技巧和“爆吧”工具來提高成員的戰斗力。而“爆吧器”的發明,則有效的提升了注冊“馬甲”的效率,同時利用“馬甲”自動發帖也讓“爆吧”行動越來越便捷。
兩者的出現一方面體現了網絡發展背后文化和生存模式的多樣性,拓展了私人組織網絡營銷的渠道,另一方面,其盈利性質的“專業爆吧團隊”也證明了網絡規范為達到完善之前,的確存在著混亂管理中互聯網帶來的機遇。針對此現象,百度貼吧也針對這些團體的發展,加強完善了論壇管理制度。如貼吧吧主可以自行設置“會員發帖制”,專門應對爆吧特殊時期的“禁止發帖、回帖制”等,管理制度的加強方便了吧主參與管理,維護網絡和諧。
第三,則是“爆吧”引起的社會的反思。現在的網絡社會,只要是有明顯傾向性的新聞事件,都會引起網民群體的極化現象。而“爆吧”只是其中最具有帶代表性的現象之一。“爆吧”雖然特定在百度貼吧中文社區內發生的現象,其實在其他的論壇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無論是普通的網絡爭議、人肉搜索,還是大規模的情緒宣泄,這類的行為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權志龍吧被爆事件結束,潘夢瑩被人肉搜索出來之后,網友們開始反思“爆吧”現象。在各大網絡平臺,和各大媒體都在呼吁網民理智的看待分歧。同時,極化現象背后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值得深思——如何處理好正常的社會信息流動和突發性群體爭議事件是網絡平臺管制的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公民表達的自由與隱私權的矛盾也需要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來平衡。
三、結語
“爆吧”事件背后網民的浮躁、尖銳的心態也能反應社會現實。公民在社會中話語權的缺失,讓他們將網絡這個自由雙向的媒體作為表達自己話語權的唯一渠道。而涉及到利益的時候,網絡的匿名性又給予公眾一種被保護的心態,刺激那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行為。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群體在煽動和亢奮下也缺少理智,但是當網絡將群體歸納在統一虛擬環境下時,其規范和管理則相對于現實生活中更加容易一些。只是由于我國網絡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從事其行業管理人員和水平跟不上網民規模的上升和網絡參與度的提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網絡的開放性帶來的是群體極化的弊端,也不意味著網絡暴力的行為得不到限制。
如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提到過,群體在公眾事件爆發時,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法不責眾的心態讓群體成為事件當中唯一的法律和道德規范,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為了加強自己的觀點,他們通過夸大其詞,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等方式證明自己的觀點,讓這些觀點充滿極端和暗示,同時也帶著盲目性。這些信息能經由群體無意識輕信的而放大,呈彌散效應迅速地傳遞開來。其實群體行為一直都是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而網絡社會中,網絡上的群里對立和極化現象都是現實的放大。所以如何解決該問題,最終要是要落實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決好社會矛盾和問題,完善網絡規范和法律,才是解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所帶來一系列問題的最佳方法。
[注釋]
① 中國互聯網網絡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年6月。
② 趙月枝:《有錢的,下崗的,犯法的:解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小報故事》 ,2010年第7期。
③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 黃為民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④ 百度數據。
⑤ 百度數據。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2]Turner,J.C. 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H.Tajfel,ed,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