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水英
江西省廣豐縣北門小學
凝聚集體智慧提高課堂效率
趙水英
江西省廣豐縣北門小學
備課是教師的一項基本的而又至關重要的工作,是教師對一節課的整體設想。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嚴謹、科學、有序的教學策略,會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備課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備課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集體備課是一種很好的集思廣益的備課方法,集備是在個備基礎上進行的,而個備又是在集備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高的,只有抓好集體備課才能實現師師、師生間的雙贏。
1.集備前準備不充分。
對教師而言,一方面由于所任課時數多,科目多,許多教師一天只顧埋頭寫教案,而且每天還要上幾節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沒有多少時間在集體備課前認真專研教材、學習新課程標準。
2.集備時效率不高。
每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的活動形式,學校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好的,但是,如今集體備課活動的效率不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數老師聚到一起時,常常心不在焉、泛泛而談,十分被動。久而久之,集體備課成了一種形式,一個負擔,活動效果微乎其微,課堂效率自然不高。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強調的正是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集體備課正是一種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集體備課活動的效率不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怎樣才能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呢?
1.集體備課,要轉變一種觀念。
以前,我們許多教師經常把集體備課當成是找教案,復印教案,當我們實際備課時,不難發現,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上不斷涌現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級教師、教育專家的教案精選,用老師們的話說:“放著這么優秀的作品不去采用多可惜,何苦要再去動腦,吃力不討好呢?”顯然,教師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名家的現成教案。成為“拿來主義”,變成“復印機”。面對這種教師對集體備課的內容缺乏正確認識的局面,學校教務處、教科室多次召開各年級備課組長及全體教師會議,讓老師們明確集體備課的要求與作用,懂得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揮集體的智慧,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隨著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所有教師逐漸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認為專家、特級教師的教案只可作為參考,根據實際情況研討出來的教學方案才是最適合本校學生的!
2.集體備課,要關注兩個主體。
(1)關注教材。認真研究教材,對教材要有宏觀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更要從微觀著手,腳踏實地,力求實效。雖然新課程要求課堂是互動的,但并不是說我們的教學活動就可以脫離教材海闊天空的發揮,還是應該扎扎實實地走進文本。教師一定要反復研讀教材,傳統意義的“吃透教材”仍然是我們備課的法寶。
(2)關注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就必須充分的關注學生。要具體分析學生實際,他們會在哪些方面會存在問題,怎樣講更易于學生理解、領悟和應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從其感興趣的方式、方法人手,往往效果更顯著。集體備課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備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是什么,一節課應該有幾個重點步驟,即這節課的幾個亮點,它就是能夠激起學生全面參與的關鍵點。估計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可能不易理解的地方,怎么樣來設置例句,怎么樣來設置情境,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信心與決心等,這些問題都是要求我們老師在集體備課的時候想到并能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法。
3.集體備課,要重視三次提升。
(1)個體初備,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個人鉆研的過程,體現出個性化的研讀和思考。在集體備課中,如果只讓“中心發言人”去對該堂課的教學作深入的構思,其它教師不去深入解讀文本、搜集資料、選擇教法,就不能產生相互交流、啟發、爭論、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個“看客”和“聽眾”。每位教師是否落實好個人鉆研這一過程,是關系到集體備課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
(2)二次備課,閃現出教師的特點和魅力。開學初,就組織一次全科性集體備課,主要討論本學期的教學方向、重點研討內容、教學時間的調配等宏觀性的問題,再根據教材編排體系,制定好本科集體備課計劃。各年級根據科計劃制定年級備課計劃,安排好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填寫好《備課組活動安排表》,并復印下發給本備課組每位教師一份,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這樣,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
(3)教后反思,在活動中提升。人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進步的。為了吸取經驗,總結教訓,我們要求老師一課一反思,教案實施后,教師還要就實施過程中的啟發、瞬間的靈感、困惑等反思,在個案表上記錄下來。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們教師業務能力前進的每一個階梯。此外,我們經常在各年級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同年級教師之間互相聽課、評課。在評價中,盡量多做縱向比較,即找出執教者本次教學較之以往教學更合理、更科學的地方,指出執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創新,對其創造性的勞動予以積極的肯定。鼓勵執教者嘗試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并幫助其逐漸完善富有個性的教學方法。不管是評課者還是執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評中帶學,達到“評一課、促成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