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風勇
河南省安陽縣實驗中學
試論九品中正制可供借鑒之處
尹風勇
河南省安陽縣實驗中學
歷來各位史家研究的都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確實它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弊端,但是一個制度若一無是處的話,它不可能維持那么久。本文在承認九品中正制弊端的前提下,對它的可供借鑒之處做一些論述:有利于選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建立人事檔案資料有貢獻;調查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人才;對今天的干部任免制有積極意義;九品等級的劃分有利于社會安定。
九品中正制;察舉制;中正;品第
大家都熟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選拔官僚的主要制度,這個制度從曹魏起(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一直推行至南北朝,到了隋朝開國后(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才演變為開科取士,其間歷三百六十八年,為時甚久而時有變革。由于此制度在實行上鞏固了門閥制度,保證了士族特權,而士族又是地主階級中最腐朽的勢力,所以過去學者對九品中正制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即使解放以來,有些學者總是著眼于九品中正制為士族壟斷這一點加以評論,而忽視了其它各點。一種制度若不合時代需要很難以持久,可見九品中正制有著借鑒之處。本文只就其可供借鑒之處作一些論述,其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同仁和朋友指正。
九品中正制的積極意義首先表現在選拔人才上不泥古不化,而適應形勢的變化和現實的需要,但同時也對過去察舉制的優良傳統:重視考察、重視鄉間評議有所繼承,盡可能地給統治者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導致了眾多人士大流徙,無論士、庶都流離徙轉、脫離鄉土;秦漢以來的鄉、亭、里組織已大半破壞,士人的出身里爵、道德才能,均難稽考,這樣以鄉、亭、里組織形式為基礎的“鄉舉里選”就無法執行了;另外東漢末年出現“桓靈之間,閹寺專命于上,布衣橫議于下,干祿者殫貨以奉貴,要名者傾身以勢,位成于私門,名定于橫巷。由是尸異議、人殊論,論無常析,事無定價,長愛惡,興朋黨”,“激揚聲名,互相題拂”,“尚浮華”,以“清議”評定人才的毛病。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吸收一些“著姓士族”為其本州郡邑的州都、大中正、中正,使掌搜薦,以幫助吏部銓選人士。“州郡置中正以定其選,
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州郡縣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處人在諸府公卿及臺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等?!边@樣就適應了新形勢的變化和現實需要,一方面有利于中央政權掌握流動人士的情況,當然也包括一些本土不在魏國的人士的情況;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評定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中,中正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多少改變了名士“臧否人物”、操縱選舉的局面,因此統治者也就確實能夠選出一些有才干的人,用來充實官僚機構。正是由于九品中正制這種在選拔人才上的積極作用,魏國的人才和吳、蜀相比要多得多。南方的孫吳政權在一定程度上也實行了這種制度,但見于史料和論述的較少,所以終其三國來說魏國人才最盛,孫吳次之,西蜀最次。
九品中正官還為世人提供了三項重要的人事資料,即家世(簿世)、狀和品(鄉品)。中正官品第人物,要從該人的家世出身、言行表現來評論,最后確定品級。中正官掌握著所轄地區士人的家世譜牒,便于隨時考察。朝廷吏部在選拔、任命官吏時要向中正官征詢被選任者的家世、狀、品。其中中正所提供的第一項人事資料為家世(簿世),指被選任者的祖輩的資歷、做官情況、爵位高低等,九品中正制下的選宮制度是重視家世的,“初陳群為吏部尚書,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贾臼?,然后授任?!彼峁┑牡诙椚耸沦Y料就是狀(行狀),即指對本人的言行表現、道德才干做出的總評語。這種評語一般都比較簡練概括,類似現在的操行評語,如孫楚的評語就是“天下英博,亮拔不群”,北魏吏部尚書崔亮曾說過:“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書,尚書授狀,量人授職,此乃興天下群賢共爵人也。”這是說公正的除授官職應該重視“狀”;第三項人事資料就是“品(鄉品)”,中正官根據行狀和家世出身,確定該人的品級高低,即定為二品、五品或八品等九等。中正官所品第與所任官職有關,官位一般與品第相符,這樣就詳細建立了人事檔案資料,單從制度本身來說,是值得稱道的,對后世的一些檔案編寫、管理有很大的借鑒之處。
一個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就建立了,如何使這個機構更好地運作是保證王朝統治鞏固的最重要條件,而等級制正是維持官僚機構動作的基礎,等級制能確立尊卑、上下服從的觀念,再加上禮制思想的配合,整個官僚機構就動作起來了。如何在官僚機構中劃分等級,歷代統治者采取了一個又一個辦法。漢代是用秩(俸祿)的多寡作為劃分等級的標準,如三公是“萬石”之官,月俸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八十斛,最下級之佐吏月俸八斛,這種劃分等級的辦法有時在稱呼上、手續上、認定上顯得煩瑣或不易確定;到了曹魏,曹丕接受陳群建議,官分九品,形成了“品級”制度,一品最高,這種等級劃分為后代所沿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官階分九品,即九等,北魏在九品的基礎上又把每品分正、從兩種,成為十八等;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階,這樣總共三十等;隋文帝時為九品三十階,煬帝時取消上、下階分法,只把九品分為正、從,共十八品;唐朝又恢復了九品三十階,只是正一品從不授人,為二十九階。歷代統治者通過這種劃分,使封建等級更加明朗化,使封建統治秩序在一定范圍內得到維護。在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也就意味著社會的安定,也就意味著生產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