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芯潔,鐘永軍,韋海鵬,鄭詩慧
(北海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廣西北海 536000)
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心理狀態調查及心理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林芯潔,鐘永軍,韋海鵬,鄭詩慧
(北海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廣西北海 536000)
目的調查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并觀察心理護理干預在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98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9例,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配合消銀顆粒等藥物治療基礎上,未干預組49例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組49例在對照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另選擇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5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變化及心理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結果銀屑病組患者的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治療后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均明顯低于未干預組(P<0.05)。干預組的治愈+顯效率為87.8%,明顯高于未干預組的61.2%(P<0.05),而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針對性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且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尋常型銀屑病;心理;護理干預
銀屑病是臨床上常見且極易復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在我國其發病率約為0.12%,其中20~30年齡段是發病的高峰階段,發病者約占58.6%[1]。現已證實[2],銀屑病的發病與患者的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壓力過大、焦慮、抑郁等都會加重病情,甚至引起疾病的復發,目前銀屑病已被列入心身疾病類范疇。為了解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其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筆者對我院98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尋常型銀屑病患者98例(銀屑病組),年齡19~67歲,平均(34.5±11.3)歲,排除內分泌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史。將9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19~65歲,平均(33.1±10.9)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1例,中專高中15例,初中以下13例。未干預組49例,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齡21~67歲,平均(35.2±11.3)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3例,中專高中14例,初中以下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志愿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20~66歲,平均(32.8±9.8)歲。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給予0.3~0.5 J/cm2,無明顯紅斑效應者,增加上次劑量的15%~20%,隔日照射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同時配合消銀顆粒等藥物。
1.3 護理方法未干預組給予常規護理,告誡患者不宜飲酒、咖啡及濃茶等,禁食如無花果、灰灰菜等易引起皮膚光過敏的食物以及辛辣或刺激性食物,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同時注意并發癥的處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心理治療,具體措施如下:(1)認知干預,采用調查、傾聽、交談、評估及教育等心理技術進行認知干預,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糾正其不良的情緒;(2)行為干預,引導患者轉移情緒、憧憬未來、拓寬興趣、憶樂忘憂,通過患者主動想象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采用肌肉放松訓練,體會放松的感覺,做到全身肌肉的放松,以達到心理的放松;(3)集體治療,讓患者間進行相互溝通、交流,消除患者的孤獨感,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培養樂觀主義思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4)爭取家庭及社會的支持,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鼓勵家屬多了解本病的知識,同時指導家屬密切配合患者的治療,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以免患者產生焦慮、自卑及恐懼等不良心理,增強患者的戰勝疾病的信心。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由一名專業護士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對受試者進行測評,主要項目包括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每個項目按病情從輕到重依次賦予分值1~5分。根據銀屑病面積嚴重程度評分標準(PASI)進行評分,并判定療效:PASI積分下降≥90%為治愈;PASI積分下降60%~89%為顯效;PASI積分下降25%~59%為有效;PASI積分下降<25%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臨床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SCL-90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銀屑病組與對照組SCL-90評分比較銀屑病組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組與未干預組SCL-90評分比較干預組治療后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明顯低于未干預組(P<0.05),見表2。
表1 銀屑病組與對照組SCL-90評分比較(±s,分)

表1 銀屑病組與對照組SCL-90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銀屑病組t值P值抑郁1.17±0.39 2.08±0.44 5.614<0.05焦慮1.21±0.40 2.01±0.42 5.679<0.05強迫1.57±0.52 2.24±0.61 5.417<0.05軀體1.42±0.46 1.91±0.55 6.013<0.05人際關系1.52±0.49 2.17±0.59 5.271<0.05恐怖1.05±0.32 1.42±0.44 5.913<0.05敏感1.55±0.48 2.32±0.61 5.687<0.05偏執1.38±0.35 1.45±0.39 2.918>0.05精神病性1.41±0.47 1.45±0.50 3.024>0.05
表2 干預組與未干預組SCL-90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組與未干預組SCL-90評分比較(±s,分)
組別未干預組干預組t值P值抑郁1.96±0.41 1.22±0.32 4.024<0.05焦慮1.94±0.39 1.23±0.33 4.246<0.05強迫2.21±0.57 1.62±0.49 4.561<0.05軀體1.87±0.51 1.45±0.43 4.821<0.05人際關系2.05±0.49 1.61±0.32 5.014<0.05恐怖1.42±0.44 1.05±0.32 4.521<0.05敏感2.19±0.57 1.59±0.45 4.875<0.05偏執1.41±0.37 1.05±0.31 4.114<0.05精神病性1.46±0.42 1.08±0.30 4.925<0.05
2.3 兩組療效比較干預組的治愈+顯效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χ2=9.075,P<0.05),而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01,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銀屑病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慢性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目前其發病原因尚未明確,治療效果不甚理想,并且容易發生復發,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頑癥之一[3]。目前國內外學者認為銀屑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的心理壓力、精神緊張存在密切關系,是典型的心身疾病[4-5]。2012年陳小玉等[6]采用采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及A型行為問卷調查136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狀態,發現多數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患有較為嚴重的焦慮、抑郁狀態,并且銀屑病患者總體傾向為A型行為,表現為遇事容易著急、緊張、好勝爭強等。陳淑霞[7]對60例治療前銀屑病患者采用SCL-90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銀屑病患者SCL-90各項統計指標均高于我國正常人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患者多缺乏對疾病的了解。本研究結果顯示,在SCL-90各個項目中,銀屑病組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分析,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原因有關:(1)尋常型銀屑病治愈困難,容易復發,這樣病情的反復遷延不愈,可能會嚴重打擊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發生焦慮、抑郁情緒。Pakran等[8]研究發現,約30%的銀屑病患者皮損出現于焦慮時,并且在焦慮時加重,說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反過來又會加重病情的發展,從而形成惡性循環。(2)銀屑病的皮損一般好發于體表,如頭面、四肢等位置,會影響患者的美觀,易被周圍人發現,特別是一些年輕女性,對于皮損位置敏感,使患者容易產生歧視、躲避等行為,出現自卑心理。(3)大多數患者或周圍人群對銀屑病缺乏正確、足夠的了解,多數人會認為銀屑病可以快速傳染,盡量遠離銀屑病患者,造成患者產生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并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敏感。(4)由于銀屑病的病程長,需長期用藥治療,不但增大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并且對于一些家庭本不富裕的患者會覺得影響了家庭的生活質量,產生一種負罪感。2013年王玉萍[9]對銀屑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發現觀察組護理后1周的DLQI量表、Zung量表評分均顯著優于護理前,并且優于同期未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組,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針對我院銀屑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發現干預組治療后抑郁、焦慮、強迫、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評分明顯低于未干預組(P<0.05);并且,干預組的治愈+顯效率明顯高于未干預組(P<0.05),而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針對性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且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馮志芳.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7):69.
[2]Ghajarzadeh M,GhiasiM,Kheirkhah S.Associations between skin diseases and quality of life:a comparison of psoriasis,vitiligo,and alopeciaareata[J].Acta M ed Iran,2012,50(7):511-515.
[3]Linder D,Sampogna F,Torreggiani A,et al.Psodisk,a new visual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burden of psoriasis on patients[J].J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2,26(9):1163-1166.
[4]Dorst J,Seikow ski K.Skin,bonding and partnership in atopic dermatitisand psoriasis[J].Hautarzt,2012,63(3):214-220.
[5]何桂英,鄧敏,田紅梅,等.心理護理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8):1223-1224.
[6]陳小玉,賀春香.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況調查[J].現代醫學,2012,40(2):204-206.
[7]陳淑霞.銀屑病患者心理狀態調查和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 2011,9(33):436-437.
[8]Pakran J,Riyaz N,Nandakumar G.Determinants of quality of life in psoriasis patients:a cluster analysis of 50 patients[J].Indian J Dermatol,2011,56(6):689-693.
[9]王玉萍.心理護理干預對銀屑病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5):774-775.
R758.63
B
1003—6350(2014)04—0573—03
2013-08-06)
林芯潔。E-mail:lingxinjiebh@163.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