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恒平,仲建全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自貢 643000)
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CT表現并文獻復習
巫恒平,仲建全
(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自貢 643000)
目的探討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SANT)的CT表現及鑒別診斷。方法結合文獻報道7例SANT病例的臨床資料及CT掃描圖像,分析CT征像。結果SANT病例CT增強掃描有一定的強化特點,門靜脈期可見輻條輪征,延遲期病變中心可見星芒征。結論SANT是一種罕見的脾臟原發的良性瘤樣病變,與其他疾病鑒別有一定困難,CT表現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據典型強化特點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星芒征;輻條輪征
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Sclerosing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脾臟反應性血管瘤樣增生的病變。由Krishnan等[1]于1993年報道,稱脾索毛細血管瘤,后來多位學者曾經報道該病例,但頗有爭議,2004年Martel等[2]總結25例病變,根據其組織學特征、免疫表型正式命名為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目前對該病的影像表現報道較少,本院曾收治1例經病理證實的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患者。本文結合2004-2013年相關文獻報道共7例患者的CT表現,旨在進一步提高對該病的影像學認識。
1.1 一般資料2011年本院收治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SANT 1例,并結合2004-2013年相關文獻報道6例,共7例,年齡21~77歲,平均54歲,男性2例,女性5例。2例因體檢發現,其中本院1例21歲女性,體檢B超發現脾內占位性病變,無任何異常臨床癥狀及體征,1例因上腹部隱痛不適伴乏力、納差就診,1例因上腹部隱痛不適就診,1例因納差、乏力而就診,1例因全程無痛性血尿而就診發現右腎及脾內占位,1例因血便及大便變形就診發現降結腸及脾內占位。
1.2 CT檢查方法均采用螺旋CT機,常規空腹,檢查前口服1%~2%泛影葡胺約500m l,行腹部掃描(膈頂至雙腎),層厚為10mm和5mm,增強掃描經肘正中靜脈運用高壓注射器用團注法注入對比劑碘佛醇,劑量為1.5m l/kg,注射流率為2m l/s,注射對比劑后23~30 s行動脈期掃描,55~60 s行靜脈期掃描,180 s行延遲掃描,共三期圖像。
7例均為單發,位于脾下極2例,脾中級4例,脾上極1例。多數脾臟體積增大,膨隆,平掃呈稍低密度,邊界清楚,無包膜及囊變壞死及鈣化,增強掃描動脈期5例呈周邊結節樣強化,1例呈輕度環形強化(見圖1、圖2),門靜脈期及延遲期7例病灶呈進行性向病灶中心充填強化,與正常脾臟實質基本呈等密度,病變中央可見裂隙樣低密度無強化區(見圖3、圖4)。

圖1 動脈期病變呈低密度,病變內見輕度不均勻強化圖2門靜脈期病變邊界可見,強化不均勻,可見多個線條樣分隔強化從周邊伸至病灶中心圖3延遲掃描病灶與正常脾實質呈等密度,病變中央可見低密度無強化區呈星芒征圖4(脾臟)鏡下見有其特征性血管瘤樣結節,診斷為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會診報告)
3.1 SANT發病機制目前對該病仍缺乏足夠的認識,一般認為,該病變是一種長期慢性的反應性病變,該病可能與血管瘤出血機化、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有一定的關系。對該病是一個新生性腫瘤,還是瘤樣病變如錯構瘤、血管瘤,甚至是否為血腫的最后轉歸仍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病本質是血管源性腫瘤還是反應性增生,目前尚無定論。
3.2 SANT臨床表現本病好發于中年人,年齡30~60歲,女性多于男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納差、乏力、發熱等,多數患者是在無癥狀的情況下體檢偶然發現。本組1例病例為體檢發現。目前報道的所有病例均為良性,認為脾臟SANT是一種完全良性的腫瘤,脾切除即可治愈。
3.3 SANT影像學表現目前報道較少,CT是能很好發現脾臟占位病變的影像學手段之一,據報道SANT直徑為1~15 cm,5~10mm多見,本例直徑約6 cm。Li等[3]首先報道SANT在CT平掃時表現為低密度,邊界清楚,部分可有小鈣化,增強掃描呈進行性、漸進性強化,門靜脈期及延遲掃描呈等密度。后來有學者陸續報道除輻條輪征外,還報道有病例門靜脈期及延遲期病灶中心可見星芒狀的低密度無強化區,即星芒征,后又有報道稱有病例增強后動脈期病灶周邊呈結節樣強化。師杰等[4]報道的1例SANT動脈期周邊呈結節狀強化,門靜脈期從周邊向中央呈進行性強化,延遲期呈全瘤灶強化且密度稍高于脾,呈血管瘤樣表現。石雙任等[5]報道CT表現為動脈期表現為周邊結節樣強化,可見輻條輪征,門靜脈期及延遲掃描中心可見星芒征。結合相關的文獻報道,我們認為增強動脈期呈周邊結節樣強化代表了病灶內的血管瘤樣結節,星芒征代表了病灶中央的纖維瘢痕組織,輻條輪征代表了被中央纖維瘢痕隔膜分離的血管瘤樣結節。本例病例CT表現為動脈期病變呈低密度,邊界可見,病變內可見輕度不均勻強化,邊緣未見明顯結節樣強化,門靜脈期病變邊界可見,強化不均勻,可見多個線條樣分隔強化從周邊伸至病灶中心,可見輻條輪征,延遲掃描病灶與正常脾實質呈等密度,病變中央可見低密度無強化區,呈星芒征。
3.4 脾臟SANT應與以下疾病鑒別(1)脾炎性假瘤:由多種細胞成分組成而形成的纖維化的炎性腫塊,CT平掃為單發低密度腫塊,邊界清晰,有包膜,增強掃描動脈期無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及延遲期病變有輕度-中度之不均勻強化,中央可見低密度區,是由于其內的纖維成分形成的;而脾臟SANT無包膜,動脈期病灶邊緣呈結節狀強化,可與之鑒別。(2)脾血管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瘤體由血竇構成,常為海綿狀,CT平掃示病灶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區,病灶較大者中心可見更低密度的疤痕區,增強掃描示病灶周圍可見明顯結節樣強化,并逐漸向中心充填,延遲掃描大部分能充填,與脾實質密度一致。血管瘤病變強化一般無輻條輪樣強化,有助于鑒別。
總之,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的CT典型征象包括動脈期邊緣結節樣強化,門靜脈期可見輻條輪征,延遲掃描期可見星芒征,但每個病例的CT表現不盡相同,具有各自的特征性。綜合文獻報道總結,當CT發現脾內單發占位病變,其內有密度減低區,無包膜,無囊變及壞死,增強掃描呈現漸進性充填式強化,缺乏一般血管瘤特征時,應考慮SANT可能,如果增強掃描時出現典型結節樣強化、星芒征及輻條輪征,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1]Krishnan J,Danon AD,FrizzeraG,etal.Use of anti-factorⅧ-related antigen(F8)and QBEN10(CD34)antibodies helps classify the benign vascular lesions of the spleen[J].Mod Pathol,1993,99(4): 385-396.
[2]MartelM,CheukW,Lombardi L,etal.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report of 25 cages of a distinctive benign splenic lesion[J].Am JSurg Pathol,2004,28(10):1268-1279.
[3]Li L,Fisher DA,Stanek AE.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of the spleen:addition of a casew ith focal CD68staining and distinctive CT features[J].Am JSurg pathol,2005,29 (6):839-841.
[4]師杰,鐘定榮,張江宇,等.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臨床病理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8,15(5):378-381.
[5]石雙任,陳宏偉,鮑健,等.脾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樣轉化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8):1301-1302.
[6]趙麗,黎敏華.脾臟罕見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一例[J].放射學實踐,2013,28(2):230.
R445
B
1003—6350(2014)04—0589—02
2013-08-10)
仲建全。E-mail:179898315@qq.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