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摘 要:根系生長發育狀況與作物產量緊密相關,合理調控根系的生長能促進作物地上部與地下部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產量。該文重點論述了以下問題:(1)根系修剪與土壤條件;(2)根系修剪與根系特征;(3)根系修剪與光合特性;(4)根系修剪與產量。最后,指出了目前根剪研究中尚存在的問題,并對今后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根剪;土壤條件;根系特征;光合特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31-02
修剪作為一項有效的調節果樹生長發育的技術措施,早已為被人們所重視。從廣義來看,它包括地上部與地下部的修剪。截止目前,人們對地上部的修剪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然而由于研究根系的特殊性,使得地下部修剪的報道較少。根剪在果樹方面有著較長的研究歷史與實踐。通過抑制主根的生長,限制樹體的營養生長,從而達到提高果樹產量的目的。也有人利用根剪來進行冠層調控,適當修剪根系能限制樹體的生長,以此來達到控冠的效果,從而使果樹矮化適應密植栽培的要求[1]。
1 根系修剪與土壤條件
根剪處理后,首先,樹木為了盡快恢復根系的正常生長和吸收能力,會將大部分同化物運輸到根部,使根部具有較多有機物質,從而可提高根部的有機質含量,增加了根系分泌物。楊守軍等[2]在6a生的冬棗上采用距樹干3倍、5倍和7倍胸徑距離的斷根措施研究表明,同對照相比,3倍胸徑距離根剪提高了根際土的有效NPK含量和pH值;減少了根際土中的細菌數和真菌數,處理間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3倍胸徑距離根剪抑制了根際土的過氧化氫酶、蔗糖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降低了有機質含量及根分泌物中氨基酸總量、有機酸總量和總糖含量。7倍胸徑距離根剪,根際土中的各項指標與對照相比無明顯差異。綜合認為,3倍胸徑距離根剪對根際土理化性狀及生物學特性有較大的影響。由此可見,不同的斷根措施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作用明顯不同。
2 根系修剪與根系特征
王法宏[3]在小麥上的根剪研究認為,根剪直接影響小麥次生根的生長,減弱了根系的吸收能力,而根系的恢復狀況與傷根程度及時間有關。根系分布的表現為根剪越早,表層根系分布的越少而中層和深層根系越多的變化規律,這有助于對深層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吸收。余松烈等[4]的研究認為,根剪7d后單株的次生根量增加的很少,根剪14d后能增長10%~14%,而且次生根的增長速度與恢復時間、溫度密切相關,冬前根剪由于溫度逐漸降低導致恢復時間較長。趙寧[5]對苗木切根的研究表明,切斷主根抑制了主根的生長,但刺激增生了大量的毛細根和側根,又因為地上部制造的養分集中供應到苗根,促使苗根的茁壯生長,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造林有效根群。由此可知,不同的植物根剪后,都能刺激新根萌發,促進根系的再生長,增加切口處的新根數量和重量。根剪對地上部的營養生長具有顯著的影響,其作用效果取決于根剪的強度。
3 根系修剪與光合特性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長最基本的生理過程之一,植物產量的提高都是通過各種農事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善植物的光合生理性能來實現的。因此,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馮志敏[6]通過在歐美I-107楊人工林上的研究認為,斷根14d后施肥處理的凈光合速率明顯高于對照,而斷根或斷根施肥處理在斷根1個月后的凈光合速率小于對照,但經過幾個月的恢復時間,在8月份時已明顯高于對照,其中80cm兩側斷根施肥措施的提高幅度最大,說明施肥在80cm斷根措施中的后期發揮作用最明顯,有效地彌補了斷根對根系的傷害。斷根或斷根施肥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樹體的光合性能,可能是因為斷根在短時間內影響了根系的正常生長,使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下降,從而降低了光合能力;但這種影響作用在樹體根系恢復后的生長后期表現的并不明顯,并能通過合理的施肥措施加以彌補,反而提高了樹體的光合能力。由此表明,施肥與適當的斷根措施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樹木的光合能力。
4 根系修剪與產量
20世紀60年代,余松烈等[4]研究認為,高產田冬小麥返青期的深耘根剪方式對小麥植株具有先抑制后促進的雙重調節作用,小麥增產6.9%~9.1%。陳培元等[7]研究得出,根剪措施減少了單位面積的穗數,而顯著增加了穗粒數和單粒重,并且根剪越早增加單粒重、穗粒數的幅度就越大,深耘根剪就是通過適當減少單位面積的穗數、增加穗粒數和單粒重,從而使小麥顯著的增產。此外,實現高產、穩產還與根剪促進了根系生理活性的提高,從而延緩了植株的衰老有密切關系。但是如果切除或損傷種子根,一般均會減產,而且越早的切除或損傷,減產就會越嚴重[8]。不難發現,國內大多數關于根剪與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關系的研究都得出,適當的根剪措施可以促進生長并提高產量。但國外關于根剪的研究多集中在斷與不斷及不同部位斷的影響上,且結果不盡相同。有些研究表明切掉一定比例的根系后,對地上部生長的副作用并不明顯[9];而有一些研究則認為,雖然根剪能影響根冠比,而植物有恢復到原有平衡的能力[10]。
5 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于作物根系的研究雖然已經開展了30a左右,但各種根系修剪措施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影響的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表現出根剪和產量之間的正向效應,有的則表現出負向效應。這可能與試驗方法、供試作物種類、根剪強度、根剪時間以及土壤條件等因素的不同有關[2]。因為根系生長環境的特殊性,給試驗研究帶來了相當大的障礙,目前不僅相關研究的進展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研究的作物種類僅僅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同時研究的深度不夠,大多集中在一些常規的形態與生理指標上,缺乏機理性的深入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必須拓寬研究的作物種類,并且要從分子水平上揭示根剪對作物影響的機理機制,從而更好更有效地實現根系生長的合理調控。
參考文獻
[1]Richard P,Sunley R J.Nitrogen nutrition and the role of root-shoot nitrogen signaling particularly in symbiotic systems [J].J.Exp.Bot.,roots special issue:2001,52,435-443.
[2]楊守軍,劉德璽,孫玉波,等.根剪對冬棗根際土理化性狀及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9,23(5):215-218.
[3]王法宏.高產小麥生育后期根系活性的空間分布與衰老的關系及調控[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1998.
[4]余松烈,介新華,劉希運,等.冬小麥深耘斷根增產作用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85,4:30-35.
[5]趙寧.不同育苗方式及切根對苗木根系形態的影響[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6.
[6]馮志敏. 楊樹豐產郁閉林的營養及根系調控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9.
[7]陳培元,后谷宇,謝伯泰.冬小麥根系的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1980(6):42-46.
[8]苗果園,張云亭,尹鈞,等.黃土高原旱地冬小麥根系生長規律的研究[J].作物學報,1989,15(2):104-115.
[9]Thoughton A. The effect of the preven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additional root axes on the growth of plants of Lolium perenne [J].Annals of Botany,1978,42:269-276.
[10]Brouwer R. Function equilibrium:sense or nosense [J].Neth. J. Agric. Sci.,1983,31:335-348.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