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仕波
摘 要:林業是所有生態建設的主體,也是規模巨大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林業生產的物質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綠色能源,在節能減排目標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該文分析了全椒縣林業生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并對其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城鄉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全椒縣
中圖分類號 S71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115-03
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生態文明縣,是改善自然環境、治理環境污染、提升人居環境、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需要和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地位,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近年來,全椒縣認真貫徹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森林增長工程的決策,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原則,積極開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規范土地流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 全椒生態建設基本情況
全椒位于安徽省東部,江淮分水嶺南側,屬典型丘陵類型區。全椒林業先后經歷過20世紀60~70年代大辦國有和鄉村林場、80年代大造農田林網、90年代林業二次創業、21世紀初的國、省、縣道綠色長廊,以及近年來以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森林增長工程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帶動林業大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思路明確,且各具發展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到2013年底,全縣林業用地面積3.2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87萬hm2,四旁折合林地面積2.35萬hm2,活立木總蓄積213.3萬m3。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北部的石沛、西王、馬廠、六鎮、十字5個鎮和5個國有林場,林地面積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87.1%,中南部崗圩區的古河、二郎口、武崗、襄河、大墅5個鎮林地面積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10.4%。全縣造林全部為人工林,樹種以松類、楊樹和麻櫟、楓香、黃連木、樸樹等鄉土闊葉樹為主。林分中,馬尾松、外松、楊樹三大樹種近熟以上林比重大,中幼林中外松比重大。
全縣林木綠化率33.38%,森林覆蓋率18.37%,是全省丘陵地區林業發展較好的縣(區)之一,是“全省率先消滅荒山縣”,取得了造林綠化的最高榮譽——“全國綠化模范縣”,并多次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省造林綠化先進集體”、“全省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綠色生態已成為全椒林業對外招商引資的一張名片。
2 當前制約全椒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因素
2.1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籌集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一是補償基金籌措機制不健全。目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來源只有中央財政一個渠道,市、縣財政無補助資金,對以消耗生態產品為主的企業(如資源消耗的采礦企業、水泥企業)繳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沒有約束性要求,致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籌措難;二是補償范圍過窄。目前國家只對列入國家重點防護林范圍的森林給予平均6.8元/667m2的資金補助,這一部分森林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不足1/3,且補助標準過低,其余大部分生態林沒有任何補償。
2.2 造林綠化空間受限,綠化成本高,推進難度大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林業項目造林的投入,帶動了全縣造林綠化快速發展,一些過去難以綠化的石質荒山,通過多年的連續栽植,規劃的林業用地已全部綠化。但與此同時,由于集鎮、村莊缺乏綠化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受限、造林綠化成本不斷增加,是農村造林綠化工作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尤其是農田林網綠化,群眾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經濟利益,沒有意識到農田林網在調節氣候、降低高溫熱害、保護農田、凈化環境等方面的生態功能,這給農田林網建設人為增大了難度。且新近栽植的路網大多選擇園林綠化樹種,由于價格相對較高,造林成本增大,鎮村資金投入又不足,加上人為損壞,導致一些農田林網“樹不成林、林不成網、缺株斷檔”的現象時有發生。
2.3 對生態建設的認識存在偏差 一部分基層干部只看到林業的經濟效益,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認為林業就是林業主管部門的事,鎮黨委政府發展林業的主體責任意識較為淡薄,加之由于林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特點,鎮村在造林綠化工作上態度消極和被動。此外,部分鎮村干部在解決涉林問題或矛盾時,只講經濟利益不講生態效益,對本地發生的亂砍濫伐事件的嚴重性認識不足。這些認識上的錯誤,阻礙和束縛了林業的發展,具體表現在春季植樹造林、苗木產業發展、森林防火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工作推動難、見效慢。
2.4 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難度加大 當前政府工程項目多,且大都工期短、時間緊,一些單位、重點工程項目在工期安排上缺乏科學性,對已確定征占用林地的,前期缺乏對接,待到工程推進到征占用林地時,以工程項目的重要性為由要求即報即批,從而導致邊報批邊占用林地或擅自未批先占林地的現象發生,林地管理難度加大。此外,由于森林公安警力不足,案件查處難度大,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案件時有發生,特別是非法采挖和盜挖大樹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地方鄉土樹種幾乎被盜挖一空。一些地方上的群眾無端挑起紛爭,與國有林場的林權糾紛不斷上升,而林權糾紛出現后,多數情況下鎮村干部為滿足群眾要求,采取了放任、支持態度,加大了解決縣鎮問題的難度,影響了正常生產秩序。
2.5 縣鎮林業綠化建設不到位 近年來,全椒縣的造林綠化工作快速發展,森林資源總量、森林覆蓋率大幅度增加,林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綠化工作,不惜巨資對城區幾條主要街道進行了綠化,大大地提升了城鎮的形象。但當前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一是缺乏科學而長遠的整體綠化規劃,導致道路建設、房地產開發等常常擠占綠地,破壞為數不多的花草樹木。二是城市缺少公共綠地,除南屏山森林公園外,我縣城市風景綠地、生產綠地、公共綠地、街心花園、綠島等基本沒有;三是城市綠化管理不規范,城市綠化管護和責任落實不到位,更談不上科學管護,規范管理。小區內綠地變菜地,有的變成垃圾池,空閑地被硬化了,但樹木少了,綠地沒了。endprint
3 抓好林業生態建設和城鄉文明的建議
生態環境建議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地區形象,決定著一個地區社會經濟能否持續發展。全椒縣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和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生態建設和城鄉文明的發展之路,大力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戰略 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既遵循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又按照經濟規律搞好建設;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資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堅持以規劃為龍頭,增強規劃實施的可行性,根據生態縣創建規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要有長計劃、短安排,每年每屆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堅持生態立縣戰略,把生態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主線,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式地開展生態創建工作。
3.2 大力發展特色林業,培育富民產業,著力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產業體系 牢固樹立“發展為要、生態為先”理念,結合當前正在實施的森林增長工程,以一環線、二環線為重點,突出“政府引導、社會投資、市場主體”原則,立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招商引資和落實大戶承包,積極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具體來說,就是以美好鄉村各條環線沿線兩側丘陵崗地和坡耕地為重點,發展苗木和經果林兩大產業,即:一是主攻一環線苗木產業,培植樸樹、三角楓等具有本土特色的2 000hm2鄉土闊葉樹特色造林基地,科學開發特色資源,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二是結合岱山湖旅游開發,以大墅至西王道路兩側視力可及范圍內為重點,打造二環線經果林帶,發展美國薄殼山核桃、桃、葡萄等高效經果林。在建設過程中,不能單純為造林而造林,要將造林與森林景觀及生態觀光有效結合,形成集景觀、森林旅游和現代林業產業的特色工程。例如,可充分發揮全椒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優勢,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重點推進吳敬梓故居、襄河景觀帶、牧龍山、龍山寺等旅游景區景點建設。
3.3 引入社區林業理念 社區林業是指在農村社區中,以林業為對象,以農民為主體,能夠有效引導當地社區群眾參與林業的多種形式,群眾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通過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3.3.1 建設生態宜居縣城 要以建設山青、水綠、天藍、景美的省級園林縣城為目標,科學規劃、建設、管理縣城。一是充分利用好南屏山森林公園這一“城市綠肺”,加大投入,不斷擴大綠化范圍,完善功能,加強管理,為全椒市民提供休身、養性、娛樂的好去處;二是加強城區綠化。一條干道的建筑物是城市臉面,干道是骨架平臺,綠化是新妝,更是一個城市的象征,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因此,要對縣城主干道綠化進行完善提升,推行城市道路“一路一品”,對樹木的種類、樹高、樹冠、樹密度,以及綠籬搭配,常綠或次綠色等都應仔細推敲,多栽植鄉土闊葉樹種和四季彩葉樹種,形成有各具特色的干道、林蔭走廊、亭園等,全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三是增加些公共綠地。城市住宅小區在規劃審批時,要嚴格遵守“綠色圖章”制度,把綠化覆蓋率35%以上作為驗收時的一個硬指標,由縣綠化委員會組織人員驗收。公共地塊盡量避免硬化,多植綠、多建一些休閑亭。
3.3.2 建設生態特色鎮 按照“改造擴建、提高完善,統一規劃、分批實施”的原則,邀請綠化資質單位對全縣10個鎮按照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的“森林城鎮”綠化標準進行綠化總體規劃。一是加強道路綠化。做到樹、燈、樓、路通盤考慮,注重綠化與周圍建筑及其它元素的和諧統一。二是加強住宅小區綠化建設。小區周邊主要種植高大喬木和綠籬,使小區與周圍交通要道隔離。宅間綠地要因地制宜,見縫插綠,采用花園型、草坪型、棚架型、庭院型等方式,形成豐富多彩的綠地空間。三是加強集鎮公共綠地建設。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綜合利用水系,加快公共綠地建設,按照500m的“綠地服務半徑”,規劃建設一批規模適宜的公共綠地和頗具各鎮特色的主題街心花園。四是重視單位庭院綠化。深入開展“花園式單位”創建、綠地認建認養、單位庭院綠化達標等綠化美化活動。
3.3.3 建設生態優美新村 按照“先安居后樂業”的思路,采取“建、改、留、移”相結合的辦法,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內容,加大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和環境文明建設。把生態園林理念融入到村莊綠化規劃中,對中心村范圍內的坡崗地、村村通道路、農田林網、池塘等宜綠化地塊全部綠化。在綠化方式上,要與新村的自然地形結合起來,綠化類型要選擇多樣化,不僅要設計公共綠地、庭院綠地、生產綠地道路綠化,而且要對河渠堤綠化、農田林網等進行配置,形成以村莊建成區綠地系統為基礎,道路綠化、農田林網為輻射的村莊森林植被系統;在資金扶持上,發改委、交通、水利、農業開發、城建、農業、財政、林業、文化、衛生、環保等所有涉農資金和項目按照渠道不變、管理不亂,各記其功,重點投入,集中使用的原則進行整合,做到一個漏斗向下,集中向重點鎮、重點中心村傾斜,防止盲目投入和重復建設。
3.4 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保護和建設生態公益林的一項根本措施,特別是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后,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基金尤為迫切。各級相關林業部門必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關于“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有關規定和“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水電、旅游、礦山、水利等生態效益的直接受益單位,應當從其經營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建設以及對生態公益林所有者的補償,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賠償制度,提高生態補償能力。
3.5 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 一是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是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是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與保證。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