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峰等
摘 要:目的:探索稻鴨共作模式下有機肥組合施用效果,解決有機肥合理搭配和施用量問題。方法: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對不同有機肥組合施用效果進行抽樣檢測。結果:供試田塊每667m2施用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菜籽餅50kg+雞糞50kg或水稻秸稈堆肥1 200kg+雞糞200kg,可獲得有機稻380kg以上的產量。結論: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組配的有機肥不僅能夠平衡土壤養分供應,維持地力,而且能夠優化水稻經濟性狀,提高水稻產量,但對有機稻米品質的提高沒有明顯作用。
關鍵詞:稻鴨共作模式;有機肥組合;施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9-3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Rice-Duck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 (RDIFS),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reasonable combination and application rate of organic fertilizers. Methods adopt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tes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ation samples. Results By using 1000kg rice straw compost plus 50kg rapeseed cake plus 50kg chicken manure or 1200kg rice straw compost plus 200kg chicken manure in every 667m2 test plot,the organic rice production can reach 380kg.Conclusion RDIFS,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with reasonable combination ratio can reach ance the soil nutrient supply and maintain the soil fertility,but also improve the rice yield and optimize the rice economy. However,i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organic rice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Rice-duck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ation;Application effect
稻鴨共作技術是一項種養復合,生態型的綜合農業技術[1],是當前有機水稻生產的重要技術之一[2]。有機稻栽培產量低是有機稻生產普遍存在的問題[3],有機肥施用量不足和搭配不當是造成有機稻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試驗探索稻鴨共作模式下有機肥組合施用效果,解決有機肥合理搭配和施用量問題,以提高試驗基地有機稻的生產水平。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地點 試驗于2012年在安徽省富硒香生物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壩鎮象山富硒香有機農業生態園)有機稻生產試驗基地進行。2012年3月19日對供試田塊土壤取樣分析,pH值6.3,有機質22.9g/kg,全氮1.25g/kg,速效氮71.5mg/kg,速效磷(P2O5)14.8mg/kg,速效鉀(K2O)53.0mg/kg。供試水稻品種選擇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分蘗力較強,綜合抗性好,抗倒性強的中熟晚粳“嘉花1號”。供試役鴨為當地優良品種“巢湖麻鴨”。供試肥料為巢湖市農村常用的有機肥:水稻秸稈堆肥、雞糞、菜籽餅、紫云英。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共15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22m2。除處理1直接采用有機稻生產試驗基地之前使用的有機肥組合外,其他4個處理有機肥組合,均按照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目標產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役鴨排泄糞便量、肥料養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在優先保證氮、磷供應前提下,兼顧當地有機肥配合使用的傳統習慣,綜合測算組合搭配而成。5個處理有機肥組合及每667m2用量:處理1 菜籽餅50kg+紫云英2 000kg;處理2水稻秸稈堆肥1 200kg+雞糞200kg;處理3紫云英1 000kg+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處理4紫云英1 000kg+水稻秸稈堆肥500kg+雞糞100kg;處理5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菜籽餅50kg+雞糞50kg。
試驗田塊按照有機稻生產要求栽培管理,水稻全生育期不施用化學農藥和化肥[4-6]。水稻秸稈堆肥在稻田耕整前進行腐熟處理。紫云英在其盛花期收割并伴隨稻田翻耕深埋腐熟;水稻秸稈堆肥和雞糞在稻田耕整時施入;菜籽餅分兩次于水稻栽插后的8~10d和水稻拔節期施用。小區間設2m寬保護行,小區四周筑20cm高田埂,以防竄水竄肥。試驗稻田四周布設尼龍網,防止麻鴨跑出稻田,麻鴨(日齡18d左右的雛鴨)分兩批放養,第一批麻鴨于插秧后10~12d放入稻田,拔節時移出稻田,同時放養第二批麻鴨,完熟初期移出麻鴨。每批麻鴨放養量10只/667m2。水稻收獲時,測定各小區單產,同時抽樣測定稻米品質。水稻收獲后,抽樣測定各小區土壤養分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 由供試田塊有機稻種植前后土壤養分含量測定的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各個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全氮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均比試驗前增大。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的處理3(30.5g/kg),其次是處理1(28.7g/kg),分別較試驗前土壤有機質含量(22.9g/kg)增加7.6g/kg、5.8g/kg;土壤全氮量以處理1(1.51g/kg)最高,處理3(1.47g/kg)次之,分別較試驗前土壤全氮量(1.25g/kg)增加0.26g/kg、0.22g/kg。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的是處理1(104mg/kg),其次是處理3(78.7mg/kg),分別較試驗前土壤速效氮含量(71.5mg/kg)增加32.5mg/kg、7.2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的是處理5(17.9mg/kg),其次是處理2(16.1mg/kg),分別較試驗前(14.8mg/kg)增加3.1mg/kg、1.3mg/kg,而處理3土壤速效磷含量(13.2mg/kg)較試驗前減少了1.6mg/kg。土壤速效鉀含量以處理5(72.1mg/kg)最高,處理3(69.7mg/kg)次之,分別較試驗前土壤速效鉀含量(53.0mg/kg)增加19.1mg/kg、16.7mg/kg,而處理1土壤速效鉀含量(49.6mg/kg)較試驗前減少了3.4mg/kg。由此說明,稻鴨共作模式下,處理2、處理4和處理5有機肥組合,培肥地力以及平衡供應養分效果優于處理1和處理3的有機肥組合。endprint
2.2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每667m2穗數以處理5最高(19.9萬),處理2次之(19.8萬),分別較每667m2穗數最少的處理1(18.2萬)多1.7萬和1.6萬。同樣,每穗粒數以處理5最高(91.5),處理2次之(91.0),分別較每穗粒數最少的處理1(87.3)多4.2和3.7。結實率以處理5最高(86.2%),其次是處理3(85.8%),分別較結實率最低的處理4(84.0%)高出2.2%和1.8%。千粒重以處理2最高(25.1g),處理1、處理3和處理4的千粒重(24.7g)都是最低值,千粒重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0.4g。這說明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影響較大,對結實率和千粒重影響相對較小。
水稻單產以處理5最高(392kg/667m2),處理2次之(382kg/667m2),處理1最低(336kg/667m2)。對各處理產量作F測驗,結果:F=4.89,F0.05=3.84,F>F0.05,說明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再用LSR法(新復極差測驗)檢驗各處理產量的差異性,結果表明:處理5與處理1、處理4,處理2與處理1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5較處理1、處理4分別增產16.7%、13.0%,處理2較處理1增產13.7%,增產效果顯著,其它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由此得出,試驗田塊施用處理5和處理2的有機肥組合,可以優化水稻經濟性狀,顯著提高水稻產量。
2.3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從各處理水稻稻米主要品質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處理2的糙米率(84.1%)最高,處理3糙米率(83.5%)最低,兩者相差0.6%。整精米率以處理5最高(74.2%),處理3最低(73.7%),兩者相差0.5%。堊白粒率以處理3最低(13.8%),處理1、處理2、處理4并列最高(14.0%),兩者相差0.2%。堊白度各處理均為1.6%。直鏈淀粉含量各處理均為16.9%。膠稠度以處理5最高(72.9mm),處理1最低(73.9mm),兩者相差0.3mm。蛋白質含量處理2、處理3和處理5均為7.3%,處理1和處理4均為7.2%,處理間蛋白質含量高低相差0.1%。綜合各項品質指標測定結果可以得出,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有機稻米品質沒有明顯的影響。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1)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按照配方施肥技術組配有機肥能夠平衡土壤養分供應,維持或適當提高土壤肥力。(2)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的有機肥組合能夠較大幅度地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從而顯著地提高有機稻產量。(3)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蛋白質含量等主要品質指標的影響作用較小。(4)供試田塊按照每667m2組合施用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菜籽餅50kg+雞糞50kg或水稻秸稈堆肥1 200kg+雞糞200kg有機肥,均可獲得有機稻380kg/667m2以上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沈曉昆.稻鴨共作:無公害生產有機稻米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2.
[2]趙文清.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技術試驗初報[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1):5.
[3]唐宗琴.有機稻栽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09(4):48.
[4]趙曉斌,賈明清,杜永林.有機稻米生產的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4(5):20-22.
[5]吳旦良,周奶弟,朱貴平,等.仙居縣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10(6):144-146.
[6]毛曉梅,潘建清,黃際來.稻鴨共育技術在有機稻米生產中的推廣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9(13):63.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2.2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每667m2穗數以處理5最高(19.9萬),處理2次之(19.8萬),分別較每667m2穗數最少的處理1(18.2萬)多1.7萬和1.6萬。同樣,每穗粒數以處理5最高(91.5),處理2次之(91.0),分別較每穗粒數最少的處理1(87.3)多4.2和3.7。結實率以處理5最高(86.2%),其次是處理3(85.8%),分別較結實率最低的處理4(84.0%)高出2.2%和1.8%。千粒重以處理2最高(25.1g),處理1、處理3和處理4的千粒重(24.7g)都是最低值,千粒重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0.4g。這說明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影響較大,對結實率和千粒重影響相對較小。
水稻單產以處理5最高(392kg/667m2),處理2次之(382kg/667m2),處理1最低(336kg/667m2)。對各處理產量作F測驗,結果:F=4.89,F0.05=3.84,F>F0.05,說明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再用LSR法(新復極差測驗)檢驗各處理產量的差異性,結果表明:處理5與處理1、處理4,處理2與處理1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5較處理1、處理4分別增產16.7%、13.0%,處理2較處理1增產13.7%,增產效果顯著,其它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由此得出,試驗田塊施用處理5和處理2的有機肥組合,可以優化水稻經濟性狀,顯著提高水稻產量。
2.3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從各處理水稻稻米主要品質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處理2的糙米率(84.1%)最高,處理3糙米率(83.5%)最低,兩者相差0.6%。整精米率以處理5最高(74.2%),處理3最低(73.7%),兩者相差0.5%。堊白粒率以處理3最低(13.8%),處理1、處理2、處理4并列最高(14.0%),兩者相差0.2%。堊白度各處理均為1.6%。直鏈淀粉含量各處理均為16.9%。膠稠度以處理5最高(72.9mm),處理1最低(73.9mm),兩者相差0.3mm。蛋白質含量處理2、處理3和處理5均為7.3%,處理1和處理4均為7.2%,處理間蛋白質含量高低相差0.1%。綜合各項品質指標測定結果可以得出,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有機稻米品質沒有明顯的影響。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1)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按照配方施肥技術組配有機肥能夠平衡土壤養分供應,維持或適當提高土壤肥力。(2)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的有機肥組合能夠較大幅度地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從而顯著地提高有機稻產量。(3)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蛋白質含量等主要品質指標的影響作用較小。(4)供試田塊按照每667m2組合施用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菜籽餅50kg+雞糞50kg或水稻秸稈堆肥1 200kg+雞糞200kg有機肥,均可獲得有機稻380kg/667m2以上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沈曉昆.稻鴨共作:無公害生產有機稻米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2.
[2]趙文清.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技術試驗初報[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1):5.
[3]唐宗琴.有機稻栽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09(4):48.
[4]趙曉斌,賈明清,杜永林.有機稻米生產的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4(5):20-22.
[5]吳旦良,周奶弟,朱貴平,等.仙居縣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10(6):144-146.
[6]毛曉梅,潘建清,黃際來.稻鴨共育技術在有機稻米生產中的推廣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9(13):63.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2.2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每667m2穗數以處理5最高(19.9萬),處理2次之(19.8萬),分別較每667m2穗數最少的處理1(18.2萬)多1.7萬和1.6萬。同樣,每穗粒數以處理5最高(91.5),處理2次之(91.0),分別較每穗粒數最少的處理1(87.3)多4.2和3.7。結實率以處理5最高(86.2%),其次是處理3(85.8%),分別較結實率最低的處理4(84.0%)高出2.2%和1.8%。千粒重以處理2最高(25.1g),處理1、處理3和處理4的千粒重(24.7g)都是最低值,千粒重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0.4g。這說明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水稻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影響較大,對結實率和千粒重影響相對較小。
水稻單產以處理5最高(392kg/667m2),處理2次之(382kg/667m2),處理1最低(336kg/667m2)。對各處理產量作F測驗,結果:F=4.89,F0.05=3.84,F>F0.05,說明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再用LSR法(新復極差測驗)檢驗各處理產量的差異性,結果表明:處理5與處理1、處理4,處理2與處理1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處理5較處理1、處理4分別增產16.7%、13.0%,處理2較處理1增產13.7%,增產效果顯著,其它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由此得出,試驗田塊施用處理5和處理2的有機肥組合,可以優化水稻經濟性狀,顯著提高水稻產量。
2.3 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從各處理水稻稻米主要品質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處理2的糙米率(84.1%)最高,處理3糙米率(83.5%)最低,兩者相差0.6%。整精米率以處理5最高(74.2%),處理3最低(73.7%),兩者相差0.5%。堊白粒率以處理3最低(13.8%),處理1、處理2、處理4并列最高(14.0%),兩者相差0.2%。堊白度各處理均為1.6%。直鏈淀粉含量各處理均為16.9%。膠稠度以處理5最高(72.9mm),處理1最低(73.9mm),兩者相差0.3mm。蛋白質含量處理2、處理3和處理5均為7.3%,處理1和處理4均為7.2%,處理間蛋白質含量高低相差0.1%。綜合各項品質指標測定結果可以得出,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有機稻米品質沒有明顯的影響。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1)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按照配方施肥技術組配有機肥能夠平衡土壤養分供應,維持或適當提高土壤肥力。(2)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的有機肥組合能夠較大幅度地增加單位面積穗數和每穗粒數,從而顯著地提高有機稻產量。(3)在稻鴨共作模式下,施用不同有機肥組合對稻米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蛋白質含量等主要品質指標的影響作用較小。(4)供試田塊按照每667m2組合施用水稻秸稈堆肥1 000kg+菜籽餅50kg+雞糞50kg或水稻秸稈堆肥1 200kg+雞糞200kg有機肥,均可獲得有機稻380kg/667m2以上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沈曉昆.稻鴨共作:無公害生產有機稻米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2.
[2]趙文清.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技術試驗初報[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1):5.
[3]唐宗琴.有機稻栽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09(4):48.
[4]趙曉斌,賈明清,杜永林.有機稻米生產的配套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4(5):20-22.
[5]吳旦良,周奶弟,朱貴平,等.仙居縣有機稻米生產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10(6):144-146.
[6]毛曉梅,潘建清,黃際來.稻鴨共育技術在有機稻米生產中的推廣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9(13):63.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