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揚兵
2013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首次提出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的工作部署。隨后,根據中紀委的部署,廣東省和上海市率先進行試點,抽查干部申報財產情況。2014年,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的工作將在全國全面展開。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是加強對黨員干部監督的有力措施。但是,鑒于抽查核實工作尚屬首次,經驗極其缺乏,故需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和制訂抽查的具體方案和實施細則。筆者不揣淺陋,想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幾點建議。
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級的抽查領導小組
要完成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就必須建立起具體負責實施的臨時組織機構,也就是要解決由誰來抽查的問題。鑒于目前領導干部報告重大事項主要限于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故只需要建立中央、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市(專區、地級市)三級的抽查領導小組。各級抽查領導小組以本級紀委和監察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正副組長,并抽調組織、人事、公安、金融、審計、工商、房產、外事、海關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擔任組員。在各級抽查領導小組下,均可設立辦公室以負責具體協調抽查事宜。同時,設立若干抽查隊,其辦事人員則可臨時從下級紀委、監察、組織、人事、公安、金融、審計、工商、房產、海關等部門抽調,以應付繁重的抽查工作。為了指導、督促各地抽查工作,中央、省(直轄市、自治區)抽查領導小組還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立若干督導組、巡查組。
抽查總比例以10%~13%為宜
要做好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的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合適的抽查比例,即從眾多領導干部中抽選出多少抽查對象較為合適。
要確定合適的抽查比例,首先必須根據此次抽查工作的目的和性質來斟酌考慮。為了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和管理,我黨推行領導干部報告個人重大事項已經行之多年,但由于以往均系領導干部個人申報,從未進行抽查核實,因而對領導干部的監督作用大打折扣,乃至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中紀委決定采取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應該具有雙重目的:當前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強大的威懾力,促進領導干部如實申報;長遠目的則是逐步摸清領導干部個人基本信息情況,建立領導干部的完整信息庫,為實現對領導干部的有效監督乃至實行領導干部個人信息的公開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相適應,2014年抽查領導干部個人申報事項也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它具有典型的樣本抽查性質,這與產品檢驗抽查和社會科學樣本調查有著共同性,由此要求在樣本抽選方式上遵循樣本抽查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它實際上還帶有分期普查的性質,并不是今年抽查一部分干部就完事,而是以后幾年都要繼續抽查剩下的領導干部,直至完成對所有領導干部個人申報事項的核查,這又明顯區別于產品檢驗抽查和社會科學樣本調查。換言之,產品檢驗抽查和社會科學樣本調查需要擁有足夠的抽查樣本,以保證能夠準確反映某一產品或某一社會現象的一般狀況,而具有分期普查性質的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申報事項則無須考慮抽查樣本的數量多少。有鑒于此,確定今年抽查領導干部的抽查比例,只需從建立強大的威懾力這一著眼點來考慮即可。一般來說,只要確保10%稍多一點的抽查比例,再加上以后幾年繼續抽查的預期,就足以建立強大的威懾力。
在確定適合的抽查比例時,還必須考慮目前抽查核實工作實際困難。目前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存在很大困難,主要是因為各地對于黨員干部報告事項進行抽查核實的手段還很不完備。譬如,房產、有價證券、股權、海外移民信息都未實行全國聯網。目前,只能是以紀委和監察部門為核心,取得組織、人事、公安、銀行、房產、工商、證券、外事、海關等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來進行逐項審查核實,因而工作量是極大的。2014年是抽查核實工作全面開展的頭一年,經驗缺乏,核查手段也很有限,故抽查比例不宜過高。
綜合上述情況,筆者認為,2014年抽查領導干部個人申報事項的比例以10%~13%為宜。廣東省、上海市抽查比例在15%~20%,似乎嫌過高,這不僅增加抽查工作的工作量,而且還可能影響抽查核實工作的質量。筆者認為,只要保持10%~13%的抽查比例,再配合相應的科學設計,就可以滿足抽查核實工作的需要,充分發揮抽查工作的威懾力。況且,也不能指望通過2014年抽查核實工作就畢其功于一役,在2015年、2016年、2017年還可以繼續進行抽查核實,這對于領導干部來說也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威懾。當然,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和手段的逐漸完備,從2015年開始可以逐步增加抽查比例,從而全部核實所有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建立起領導干部的完整信息庫,從而為實現對領導干部的有效監督乃至實行領導干部個人信息的公開打下堅實的基礎。
采取隨機方式抽選抽查對象
在確定合適的抽查比例后,就需要考慮采取什么樣抽選方式才能更為科學、合理。筆者認為,總的原則是隨機抽取。對抽查對象的選擇必須是隨機的,每個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都有被抽選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抽查覆蓋面、抽查程序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以及抽查結果的客觀性,并由此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在隨機抽選的總原則下,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抽選方式:一種是無條件隨機抽選,一種是重點隨機抽選。
所謂無條件隨機抽選,是指對抽選對象不加任何條件限定,完全隨機確定。隨機確定的方式,可以根據身份證號碼尾數、手機號碼尾數、出生日期等不同形式確定,也可以通過電腦在干部數據庫中隨機選擇。這種無條件隨機抽選的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抽查覆蓋面、抽查程序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以及抽查結果的客觀性,其抽選比例要占到總抽選比例的70%。
所謂重點隨機抽選,是依據一定的條件,有重點地隨機抽選抽查對象。權力集中的部門、掌握財權和人事權的干部,應該受到重點的監督。同時,擬提拔的干部和列入后備隊伍的干部也應成為監督的重點之一。為了加強針對性,各地可依據一定的條件對上述干部進行有重點的抽查。各地可以針對實踐中暴露問題較多的領域和崗位以及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確定進行重點抽查的領域和崗位。這種重點隨機抽選方式,在保持隨機抽選優點的同時,還加強了針對性,其抽選比例要占到總抽選比例的30%。endprint
一般情況下,抽選抽查對象是以領導干部個人來進行隨機抽選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也不排除采用隨機挑選單位來抽選的。凡屬于隨機抽選到的單位的所有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均予以抽查。對這些單位來說是普查,但從全局來說則仍屬抽查。
分初查、復查、終查三個層次來進行
建立抽查領導小組,明確抽查比例和抽選方式后,抽查工作就可以正式啟動。
此時,就該考慮如何來審查核實的問題。筆者認為,一般情況下,應采取初查、復查、終查三個層次進行,既進行分工負責,又實行層層監督。
初查是指中央抽查領導小組負責抽查中央機關的領導干部和中管干部,省抽查領導小組負責抽查省級部門機關的領導干部及省管干部,地市抽查領導小組負責抽查地市機關領導干部和地市管干部。各級初查對象的比例,一般要占到同級領導干部總數的7%~8%。
復查是在初查的基礎上,由中央抽查領導小組對中央機關干部和中管干部再次進行抽查核實,由省抽查領導小組負責對各地市及省級機關的領導干部再次進行抽查核實。復查的比例一般應占到領導干部總數的2%~3%,其中應有5%的是已經經過初查的對象,借此可以檢查初查的認真程度和準確性,形成對初查的有力監督。
終查是在復查的基礎上,由中央抽查領導小組統一調派力量對全國領導干部進行又一次抽查核實。終查的比例一般應占到領導干部總數的1%~2%,其中應有5%的屬于已經經過初查的對象,借此可以檢查初查的認真程度和準確性,形成對初查的再次監督,應有10%的屬于已經經過復查的對象,借此可以檢查復查的認真程度和準確性,形成對復查的有力監督。
在上述三個層次抽查中,初查是最基本的,可以完成抽查核實工作的絕大部分工作,而復查、終查則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補充,而且更是一種有力的監督。
建立高度統一而靈活機動、
既分工協作又互相制約的運行機制
抽查核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是新一屆中央采取的重大舉措,但鑒于缺乏抽查核實經驗,故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既要有高度統一的規定,也要允許和鼓勵進行大膽探索。一般來說,中央抽查領導小組只規定抽查的總原則和一般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抽查領導小組則具體制訂抽查的具體實施方案,報經中央批準后具體實施,各地市則在省、市、自治區的具體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抽查的具體方式和步驟。在全國來說,各省、市、自治區可以分批進行,以便于逐漸摸索和積累經驗。同樣,在省、市、自治區,各地市、各部門也可以分批進行。
各級抽查領導小組在抽查工作中既要分工協助,各司其職,又要層層指導和督促。中央抽查領導小組要全面領導負責抽查核實工作,其主要職能包括:第一,研究和制定抽查工作的原則、一般要求和總的部署安排;第二,具體負責中央機關領導干部和中管干部的初查和復查工作以及全國終查工作;第三,審查和批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關于抽查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第四,通過督導組、巡查組等方式指導和督促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和推進抽查工作,并運用簡報、通報等方式通報情況,交流經驗,進行表揚和批評。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抽查領導小組則負責本省(直轄市、自治區)抽查工作,其主要職責包括:第一,研究和制訂本地區抽查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第二,審查和批準本省(直轄市、自治區)機關、各地市關于抽查工作的具體實施細則;第三,具體負責本省(直轄市、自治區)機關干部的初查,組織實施全省(直轄市、自治區)范圍內復查工作;第四,通過督導組、巡查組等方式指導和督促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和推進抽查工作,并運用簡報、通報等方式通報情況、交流經驗,進行表揚和批評。各地市抽查領導小組則具體負責本地市機關領導干部和地市管干部的初查工作。
在抽查核實工作中,為了保證公正有效,要建立互相制約的運行機制。譬如在組建抽查隊伍時可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實行交叉配置,即甲地抽查人員負責對乙地或乙部門領導干部的抽查;二是實行混合配置,即把來自不同地區和部門的抽查人員混合編排在一起,以相互牽制和制約。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