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登平
最近一個時期,以學生為主體的臺灣地區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民眾,在島內個別政黨和一些政治人物的動員和煽動下,沖入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占領議場,要求重新審查《服貿協議》,還試圖強入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這不僅讓臺灣當局感到困擾和惱怒,更使那些原本可以借助《服貿協議》擴大再生產的廣大臺商憂心忡忡,而且,對臺灣政經局勢和兩岸關系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反服貿運動的由來
兩岸簽署《服貿協議》以來,臺灣各界對此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當局表示此案攸關臺灣經濟發展,呼吁立法機構盡早通過;在野政黨、民間學界及部分社會團體等則擔憂此協議對于臺灣中小型企業的負面影響,認為不完善的經濟制度將會促使臺灣更加仰賴大陸;一些社會運動團體則批評兩岸雙方談判缺乏透明度,未公開討論內容。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極力歪曲丑化《服貿協議》,通過各種渠道進行造謠中傷,并在立法機構內多次阻撓協議審查,導致9個月過去了協議仍未獲得通過,至今無法生效。
2014年3月10日,臺灣地區立法機構最后一場《服貿協議》公聽會終于結束,開始正式進入逐條、逐項的審查階段。在13日開始的審議進程中,朝野再度爆發激烈的肢體沖突,藍綠陣營互指對方暴力,會議空轉,審查無法進行。民進黨再一次暴露了自己“逢中必反”的政治立場,企圖以各種方式拒審“服貿”。馬英九一面下令國民黨要在本會期通過《服貿協議》,一面又向綠營喊話,呼吁停止杯葛。但民進黨除了堅持嚴格審查協議外,一直以一些荒謬的理由來挑撥和煽動學生運動阻礙審查進程。
3月17日,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的“內政委員會”等8個委員會聯席初審《服貿協議》,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又在找茬阻撓。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張慶忠則針鋒相對地在混亂中宣布《服貿協議》審查已超過3個月,“依法”視為已獲審查,送立法機構院會存查。此舉引發了以民進黨為代表的一些人士的不滿,于是“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島內反對《服貿協議》的民間團體和學生,于18日晚間突然沖破立法機構設置的警力,在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的帶領下,砸破玻璃占領了立法機構議事大廳,由此拉開了此次臺灣反服貿運動的大幕。因現場抗議的民眾大都手持太陽花,因此這次運動亦被媒體稱為 “太陽花學運”或“太陽花運動”。
3月23日,馬英九召開記者會,針對臺灣部分民眾反服貿的訴求指出,實施《服貿協議》不能再等。而抗議民眾則認為馬的說明毫無誠意。當晚,反服貿民眾又強行進入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當局即采取了強制驅離措施。次日上午,在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集體缺席的情況下,臺立法機構根據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的提案,通過將《服貿協議》退回行政主管機構,并要求與大陸重啟該協議談判。在一些別有用心政治人物的操縱下,事態的發展已從最先開始的“反黑箱操作”到“重審服貿”,再到“退回《服貿協議》,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直至最后達到直接反對中國大陸的目的。
4月6日,臺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首度進入議場探視學生,在國民黨事前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了學生的訴求,表示“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將不召開《服貿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王金平這種“不立法、不協商”的承諾,算是回應了學生們的“先立法、再審查”的要求。王金平的聲明得到了民進黨的肯定,高度稱贊王金平是在歷史時刻負起政治人物該有的承擔。國民黨黨團雖然妥協同意《服貿協議》可以退回立法機構“聯席委員會”逐條審查,但仍堅持審查與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同期并行。
由于王金平給抗議學生搭了一座下臺階的“金樓梯”,學生團體在4月7日晚終于提出4月10日的退場時間表。當晚,馬英九也迅速發布了新聲明,表示要正面看待王金平聲明,并定性王金平的聲明并未反對《服貿協議》逐條審查,與臺當局的一貫立場并不沖突,并請王金平出面協調朝野黨團。從處理事態的層面上看,王金平的聲明雖讓國民黨內五味雜陳,但確有助于解決當前困境,推動學生退出議場的作用。
抗議風潮雖然告一段落,但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服貿協議》。4月初,臺灣“國發會”就《服貿協議》所做的民調顯示,有40.5%的受訪者支持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略高于39.6%的不支持率;55.7%的受訪者贊成《服貿協議》不應全部退回,而是需要逐條審查,贊成全部退回、重新談判的只有27.8%;48.6%的受訪者認為將《服貿協議》退回立法機構委員會逐條審查表決,可以同時制定兩岸監督條例,只有26%的受訪者主張先制定兩岸監督條例之后再審查……盡管如此,《服貿協議》的命運,顯然并非多數人支持的方向。
二、反服貿運動引發的反響
臺灣島內發生這樣無端的抗議示威,兩岸各界及美國方面紛紛予以指責或提出質疑。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多次強調簽訂《服貿協議》的好處,認為為了臺灣經濟的未來必須通過該協議,并堅持不會撤回《服貿協議》。馬英九聲稱:“不論是誰當政,都必須要走這條路。”他肯定學生關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熱情,但指責學生以違法方式占領議場的行為。國民黨就反服貿學運發表七點聲明,表示民主法治社會決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呼吁占據立法機構的學生盡早退出議場。同時,包括島內工商、金融、旅游及在臺外企等眾多團體均認為,《服貿協議》對臺灣相當重要,它是兩岸ECFA的重要一環,后續還有影響更重大的《貨貿協議》,這些都是讓兩岸合作更加密切的潤滑劑。若照抗議者所要求的“退回服貿”,那么后續的貨貿也就不必談了,這將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重大損失,也是兩岸關系的大倒退,臺灣還能承受得起這樣的折騰嗎?島內有輿論認為,反服貿也許只是一個借口,這場運動其實是島內近期各種矛盾對立的集中爆發。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已經注意到臺灣發生的情況,兩岸經濟合作給臺灣民眾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是有目共睹的。圍繞《服貿協議》,臺灣社會有很多討論,大陸學者也有很多關于事實的論述。只要我們以平靜的心態,認真讀一讀相關的條文,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服貿協議》是一個經濟協議。經濟的自由化、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一體化的進程,兩岸都不能置身于事外。服貿給了臺灣多少讓利,過去已經講得很多了,臺灣社會的一些疑慮是不存在的。《服貿協議》事實上是一個體現互利雙贏的好協議。連國際輿論都認為這需要從臺灣內部找原因。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對臺灣學生反服貿運動難以理解,并對臺灣形勢發展感到憂心。大陸是真心實意想推進兩岸經濟及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為兩岸民眾、特別是為臺灣民眾增加福祉。張志軍表示,不希望臺灣內部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對雙方有利、特別是臺灣業界有利的經濟合作進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趨勢受到干擾。大家看得都很清楚,是想回到2008年之前,還是向2008年后兩岸開辟的正確道路前進,答案不言而喻。針對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處理條例,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4月3日表示,該條例將兩岸協議定位為“兩國協議”,企圖瞞天過海將“一邊一國”塞入法條,再次暴露出民進黨的“臺獨”本質,這種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圖謀,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敗的。大陸涉臺學者認為,這種所謂的運動不是真正的“公民運動”,實際是綠營青年軍的學生運動,是“綠色政治運動”,并呼吁民進黨方面不要“逢中必反”,要理性看待問題,讓協議早日通過。endprint
反服貿運動爆發之初,美官方只是呼吁和希望學運能和平落幕,避免因過度干預而落人口實。但隨著運動的升級,美國意識到可能會危及美臺自由貿易關系和亞太安全利益。一些政界官員或是與臺灣有關聯的政治人物均紛紛發表對事態的看法,表示了憂慮之心。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道維指出,民進黨長期阻撓《服貿協議》的批準,既不得人心也難獲國際輿論的支持。更可笑的是,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蕭美琴給美國人寫信,陳述臺灣學生反服貿的動機。不想卻遭到卜道維的嗆聲:臺灣學生占領立法機構就和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占領議會主席臺一樣,都是違法行為。美國在臺協會前任理事主席卜睿哲公開肯定了馬英九化解服貿爭議的誠意,間接否定了民進黨的反服貿抗爭。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素在國會聽證會上也用“歷史性里程碑”來盛贊馬英九推動兩岸關系的卓越成果,表示美方期待兩岸能持續和平對話。羅素罕見地提到“責任的行使自由權”,來暗喻反服貿學生的行為已經脫序。美臺商會會長韓儒伯表示,臺灣若不能及早排除服貿爭議,很可能制造兩岸緊張關系,增添兩岸沖突的變量,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前國務院發言人容安瀾、前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學者葛萊儀等人相繼表態批評反服貿運動的“正當性”,質疑民進黨幕后操弄的動機。
三、反服貿運動中深層次矛盾的分析
島內有輿論指出,推動此次反服貿運動主要來自四支力量:不明真相的大學生、民進黨、“臺獨”分子、臺灣現任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而這也正好代表了困擾當今臺灣社會固有的四大矛盾。
世代矛盾。近十年來,臺灣經濟持續疲軟,產業外移,就業不佳,大學生實際薪水連年倒退,臺灣大學生的畢業起薪只有2萬多新臺幣(不足5000人民幣),這使得臺灣年輕人對當局執政能力普遍不滿。相對剝奪感已經使年輕人對臺當局十分不信任,再加上在臺灣反馬反政府沒有任何風險,故而年輕人成為這次反服貿的主力。同時,國民黨內的許多領導人或精英們,大都是官后代,這種在年輕人眼里看不到希望的政黨,自然成了年輕一代撻伐的對象。
藍綠矛盾。從反服貿運動一開始,民進黨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學生占領立法機構之前,民進黨就已經通過使用包括阻礙議事議程的各種方式來阻撓《服貿協議》的通過,并且又上綱上線地將馬英九和大陸簽署《服貿協議》與“親中賣臺”聯系起來,使學生按照他們的指使把反服貿和護“主權”聯系在一起,并喊出了“讀書不忘愛國”的口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游錫堃這些“天王天后”們不管是在立法機構或是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都留下了他們排排靜坐以示支持的身影。民進黨在幕后還為抗議活動提供信息、設備與物資等諸多方便,在臺前也不斷地向馬當局施加壓力。應該說民進黨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是“功不可沒”的。
階級矛盾。臺灣藍綠兩黨的支持者都帶有濃重的階級差異:國民黨的支持者大多為來自都會區、受教育程度高、中產階級以上者;而民進黨的支持者大多來自農村,受教育程度較低,以平民居多。這種階級上的差別,也使得他們對待服貿的看法各有不同。《服貿協議》對臺有利有弊,有利的部分幾乎都是財閥、臺商、資本家獲得,而中下游的業者和部分民眾會受到一定的利益沖擊。所以這一群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加之民進黨的不斷煽動和唆使,是很容易成為反服貿隊伍中一員的。
國民黨內斗。2013年9月,馬英九借王金平涉“關說”案,以黨主席身份開除了王金平的黨籍,連帶還擬撤掉他民意代表和立法機構負責人的職位。但王金平以起訴的方式申請“假處分”,保住了立法機構負責人的職位。至此,馬、王矛盾呈現白熱化。此次學生占領立法機構,王金平是有權通過警察來驅散學生的,但他并沒有這樣做。此舉對國民黨和馬英九的傷害很大,而相對于王金平來說卻并未減分。
四、反服貿運動已經或可能帶來的影響
反服貿運動雖然在4月10日已宣布收場,但已對島內政經局勢和兩岸關系造成了巨大影響,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一是給臺灣整體經濟帶來了全面廣泛的沖擊。反服貿已經實質上造成臺灣負面形象,國際社會對臺灣反服貿不理解聲音還在延續。自3月18日學生開始抗議活動以來,臺灣股市已蒸發掉將近萬億元新臺幣。若是民進黨煽動全島罷工支持反服貿陰謀得逞,那么罷工一天的直接損失就有1200億元新臺幣。國際金融機構經過測算發出警示,《服貿協議》今年若通不過,臺灣GDP的增長率將由2.9%下跌至2.5%;從中長線來看,臺灣將面臨“產業、資金、人才”三大外流困境。同時,也必將影響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RECP)的簽署,使臺灣貿易自由化進程受拖延,損害臺灣長線增長。
《服貿協議》通不過,將嚴重傷害臺灣國際信用與貿易自由化的努力,也一定會影響臺灣加入TPP與RCEP的機會。美國認為,如果臺灣要求與大陸重新談判服貿協議,就會讓包括美國在內的臺灣其他貿易伙伴感到警覺。而兩岸洽談經濟協議時的態度、方式與內容,關系到日后臺灣與其他經濟體簽署類似協議,能否遵循國際慣例,采取開放態度,對于市場是否維持公平、自由貿易精神。反服貿也讓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投資環境表示擔憂。島內有識人士從關聯性出發認為,大陸目前在RCEP中有很大影響力,臺灣要想在亞太經濟體中去推動經濟整合和加入TPP的速度,兩岸服貿協議是關鍵。而反服貿或讓臺灣未來融入區域經濟發展變得更加渺茫。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2014年各經濟體障礙報告,特別點名臺灣對陸資限制多,還采取比WTO還要嚴格的規范限制。
《服貿協議》在臺灣未通過,對兩岸貨貿協商會有一定影響。而島內廠商對《服貿協議》過關的容忍期限最多只有兩三個月,若在半年內《服貿協議》未露曙光,企業必須為后續的生存留后路。現在臺灣不僅面對《貨貿協議》跟著《服貿協議》一起卡死的重大問題,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有些產業不等《服貿協議》、《貨貿協議》過關,就已先走一步。屆時,原本設在臺灣的工廠,將在整個供應鏈中變得毫無地位。在臺灣離國際經貿整合愈來愈邊緣化的預期下,企業所謂的后路就是“離家出走”。 島內產學界更憂心的預測是,這一波掏空將是整個產業鏈出走,屆時臺灣將面臨“斷鏈危機”。
由于“反服貿”,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對與臺灣進行的經貿談判改采觀望態度,本來安排在2014年度的雙邊會商計劃都已暫停,這實際上已嚴重影響進行中的臺灣對外經貿談判。有些國家或地區已經明確表達,要臺灣先與大陸達成相關協議后,再來與它們談。
二是將對臺灣地區的“七合一”選舉產生影響。對國民黨而言,反服貿運動和反當局力量的集結,使國民黨執政的正當性和領導威信受到重創。其延續效應可能會對11月底國民黨在島內“七合一”選舉的選情產生諸多副作用。但現在島內輿論和理性聲音都認為抗議事件已“脫序、變質”,且有71%的民眾不支持學生強占辦公機構的行為。國民黨若能妥善應因,反而可為爭取通過服貿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更能顯現國民黨的理性執政與經濟思維。而民進黨操弄過度必將自食其果。民進黨原想通過反服貿運動來爭取島內人心,為自己在“七合一”選舉中加分。但學生的過激運動和綠營的政治操弄,已引起輿論越來越多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引起了藍營支持者的警覺,加之重視社會秩序安定的中間選民,反而對藍營的選情有利。
三是對兩岸交流與合作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果這次反服貿運動取得“正當性”,那么今后凡是兩岸簽署的協議或聯合舉辦活動,民進黨都會效仿此次鬧劇,煽動民粹加以抵制。這會給國民黨開放合作的大陸政策帶來阻撓和壓力,可能會促使臺灣執政當局面臨在野搗亂、施政艱困、民存疑慮、選舉因素等多重壓力下,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上會有限縮。另外,臺灣首開對兩岸協議“逐條審查、表決”的惡例和執政當局若在這些問題上的妥協,都勢必會大大限制在處理兩岸議題上的主導權,這將對全面發展兩岸關系產生消極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責任編輯:黃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