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
高郵作為江蘇蘇中與蘇北接合部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它的發展具有典型意義。應以突出三個“特色發展”,加快生態型文化城市建設,推進現代工商新城、濱湖生態名城建設進程,率先崛起蘇中地區。
文鑄魂:以文化特色發展率先崛起
高郵是江蘇省、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集郵之鄉、中國民歌之鄉。高郵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文化也正在推進今日高郵的科學發展新征程。
突出歷史文化重點。為擴大文化的影響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文化競爭力,提升高郵對外城市形象和知名度,高郵已啟動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建議健全和完善高郵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機制,建立創建工作目標責任制,通過各方聯動,形成上下一致。同時,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投入力度,保證配套資金投入;《揚州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中確定市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 “一帶、一區、兩片、多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空間框架中“一帶、兩片、多點”都涉及高郵,高郵可以進行城市總規修編,編制專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規,使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規劃、建設協調起來,保護好名城古運河歷史街區、龍虬莊文化大遺址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遺址。
引進文化發展創新觀念。建議引入“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規劃選擇建設獨具特色的里下河地區漢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如在馬棚、橫涇或者江淮地區回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保持人文環境風貌,確保文化保護工作可持續發展。結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推進規劃開發高郵運河西岸旅游風景區建設,注入江淮流域歷史文化思想。同時擴展思維,如可將高郵運河湖濱渡口至鎮國寺段運河沿岸城市區域與現有南門大街盂城驛整體規劃,特別是原高郵鎮行政范圍內南郊三角區范圍地域與城南經濟新區整體規劃,結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設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強化城市規劃導向作用。依據揚州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發揮高郵的驛站、郵文化、運河文化等品牌作用,開發出特色文化產品,突出城市人文個性,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深入挖掘、展示江淮地區民間傳統文化,提升擴展雙黃鴨蛋文化節、“七夕”節,以及高郵、界首、三垛、臨澤、菱塘等地方特色內涵,并可以通過提煉培育人文精神,擴大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城市形象。通過制定城市文化保護管理辦法,把城市文化保護、管理和建設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依法保護和管理;通過對建筑高度、色彩與風格控制、街道景觀與界面的處理、高層建筑布點與城市天際輪廓線的組織、城市地形地貌的保護等手段,突出城市特色。
毋庸置疑,高郵深厚的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是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升城市整體價值、率先崛起蘇中的重要特色。
綠為脈:以生態特色發展率先崛起
綠色是生命的原色。高郵地處高郵湖濱、古運河畔,又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平原綠化先進市,高郵市已連續多年被中國社科院評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和“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近年來,高郵按照濱湖生態城市的定位,積極實施城市東擴戰略,打造城市新區,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著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斷豐富城市內涵,努力提升城市品位,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扎實推進城市建設步伐。建議以“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型文化城市”為發展目標,這是對高郵歷史、自然、文化的重新審視和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抓好“清水活水”工程,完善城河水網工程體系建設,著力疏浚整治城鄉河道,確保到2015年全面消除城市主要河道劣V類水體。抓好“不淹不澇”工程,加快實施淮河入江水道、北澄子河閘站、老橫涇河上段及元溝子河疏浚整治等工程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將中心市區建成“不淹不澇”城市。抓好污水管網建設工程,確保到2015年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均達100%。抓好區域供水工程,確保到2015年區域供水水質達標率達100%,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同時,加大對高郵湖以及里下河地區水網的生態保護開發。
推進造林綠化行動。突出重點地區,抓好城區綠化及沿湖、沿河、沿路生態防護林建設,打造南水北調生態廊道和運河風光帶,加快S237、S333兩側綠色景觀建設,切實鞏固國家生態市創建成果。打造生態中心,完成10平方公里以上生態中心規劃編制工作。抓好省級重點公益林建設,確保到2015年高郵全市新增森林9萬畝。
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實施園區發展戰略,推進千億元特色園區建設,推進培育核心企業,充分發揮現有省級高郵開發區的基礎條件,進一步強化城南經濟新區、菱塘光電科技產業園的功能定位,促進園區資源優化整合,推進園區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增強集聚效應,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區域經濟的增長極。要嚴格工業用地的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準入門檻。要開展閑置土地專項整治行動。要嚴守“生態紅線”,確保生態功能區面積不低于國土面積的20%,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人為本:以民生特色發展率先崛起
為了讓“幸福”這個抽象的感受變成可考核的指標,成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的福祉要求,建議高郵以人為本,大力發展幸福導向型產業。
幸福導向型產業是指以滿足人由生存到發展的多元幸福訴求為導向,以健康、綠色、時尚、智慧為特征的新興產業,包括休閑旅游、健康服務、低碳環保、數字娛樂、智慧化社會管理服務、心靈療傷服務等,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兼具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意義,讓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更高品質。
推動綠色經濟崛起。大力發展新型商貿、物流、旅游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實施發展以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照明器具新光源等特色經濟,實現資源深度綜合開發利用和多層次轉化增值。例如在《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中,揚州被定位為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而揚泰機場、淮揚鎮鐵路等大交通的形成,為高郵發揮其作用提供了條件。
扶持發展精致農業。我們可以像抓大項目招商一樣抓精致高效農業,鼓勵農民從事適度規模種植和養殖,建設農民創業園和觀光農業基地,促進精致高效農業與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結合,發展農事體驗、果蔬采摘、美食品嘗等農業旅游產品,形成一批種植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規模家禽養殖基地、生態農莊等農業產業鏈群,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大精深加工、包裝策劃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附加值。
文化旅游業率先突破。文化與綠色生態可以轉化為旅游資源、產業資源。根據2013年揚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臺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把旅游業作為揚州的永久性基本產業,明確旅游業總體定位和發展目標、重點和路徑,同時明確要求各縣(市、區)都要把旅游業大項目納入重大項目工作視野、范圍和重點。其中提到的“人文、生態、精致、宜居”的揚州城市特色,這些也符合高郵特色。不過,高郵的城市地域特色在 “大氣”較“精致”更突出和明顯。高郵可加強旅游與文化、商務、科技的融合,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商務活動承接能力、境外游客比例和國際化服務水平,建設“宜游城市”,打造旅游強市,通過深入挖掘驛站文化、運河文化等特色資源,目前重點推進清水潭生態中心建設,加快開發建設文化、生態、科技融合的深度體驗、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并與揚州及周邊地區進行資源整合,使高郵城市發展更緊密融入揚州發展框架內,成為區別于蘇南、浙江等其他先發城市發展模式的一顆江淮之間、運河之濱的璀璨明珠,最終實現高郵在蘇中地區的率先崛起。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城南經濟新區管委會)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