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春
基層組織是我們黨的“末梢神經”,是黨聯系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為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建設指明了方向。
金湖縣把服務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主線,著力在增活力、可持續、求實效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中的凝心聚力作用。
強龍頭,建強隊伍。按照“選優、育強、聚能”的思路,打造“能人型”基層服務型隊伍。一是選派“第一書記”,配強“頭雁”。從縣直機關選派33名優秀同志到經濟薄弱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二是實施輪訓,培強隊伍。通過黨員教育、干部掛職、人才培訓等途徑,采取院地合作、結對幫扶、建立培訓基地、領辦經濟實體等形式,著重圍繞政治理論、法律法規、農村實用技術等內容開展教育培訓,樹立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技能。三是強化“賽績比選”,明確導向。在全縣75個鄉鎮、部門領導干部中通過分層分類“賽績比選”,明確了“比貢獻定獎懲,憑實績用干部”的鮮明導向,先后有32人因工作實績突出得到提拔重用。
強功能,做好保障。圍繞有場所議事、有錢辦事、有人干事,強化服務保障。一是建好活動場所,增強服務功能。按照“七有”要求,加大對社區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的投入,在全市率先成立“村居合一”型社區黨委。二是強化激勵保障,增強服務動力。實行“硬性基礎報酬+彈性績效考核+年度增收提成+逐年穩定增長”的組合方式,確保全縣村黨組織書記人均年工資性收入“下有保底、上不封頂”,探索建立從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的常態化機制,全面激發廣大基層干部寬心、安心、全心扎根基層、為民服務的信心。三是完善工作機制,增強服務責任。推行黨務、政務、財務、村務“四公開”,開展干部勤廉指數評議,制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行為規范暫行規定,完善黨員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建立黨員干部服務承諾、首問負責、全程代理和限時辦結等工作機制,提高了干部服務群眾的效率和水平。
強服務,創新載體。以群眾滿意為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一是“心連心”聯系服務。設立黨員“心連心”關愛基金,動員全縣各級黨組織、黨員、企業及個人捐款。二是“手拉手”掛鉤幫扶。開展“進百村連千企進萬家”活動,組織黨員干部掛鉤村居、企業,聯系近萬農戶,推出民生幸福工程“五大推進計劃”,實施五大類20項民生工程,力所能及地幫助當地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三是“肩并肩”結對幫扶。建立了370 個“機關黨建基層工作站”,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到共建村了解民情、宣講政策、維護穩定、解決問題、興辦實事,近萬戶村民與機關黨員結對聯系;開展“雙掛雙促”活動,通過村干部到企業去掛職、企業家到村掛職,既促進了企業發展,也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把服務貫穿于基層組織建設始終,是新形勢下創新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但基層黨組織在服務職責的履行上仍存在一定缺失。
思想理念方面。由于思想理念錯誤,進而導致服務意識淡薄。一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服務功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個別黨員因為思想境界不高,只想當主人,不想當公仆,不愿為基層和群眾提供服務。
組織基礎方面。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兩新組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原有黨組織設置模式失去了發揮作用的依托。這幾年,村服務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社區和企業活動陣地建設還比較薄弱。一些基層黨組織書記領導能力不強、服務本領不高,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聯系服務群眾的要求。
方式方法方面。民意表達渠道不暢,造成基層黨組織提供的服務與群眾需求不對稱;一些基層黨組織把服務等同于送溫暖活動,為民辦實事不多。少數基層黨組織服務手段落后,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主題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但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不多。
機制制度方面。缺乏常態化的民情收集機制,向群眾問政、問計、問需“一陣風”,不能長效堅持;黨員干部下基層沒有制度約束,成為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下得去,沉不到底,起不到實效;考核評議沒有硬杠杠,彈性大,結果運用不到位,存在“打和牌”現象,許多服務方面的要求虎頭蛇尾,沒有落實到位。
基層黨組織要以服務為引領,探索一條在服務中加強黨組織自身建設的科學路徑,順利實現黨組織的轉型升級。
夯實基礎,提“質”服務。強化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是提高服務質量的基礎。一是優化組織設置。科學合理的組織設置是發揮服務作用的前提。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管理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形勢,構建覆蓋城鄉、精簡扁平、充滿活力的服務網絡。二是提升隊伍素質。素質優良的黨員隊伍是發揮服務作用的關鍵。要注重推選服務本領強的黨組織書記;要加強教育培訓,優化隊伍結構,讓黨員擔當起服務的責任。三是加強陣地建設。功能適用的場所陣地是發揮服務作用的保證。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村、社區、企業等服務陣地建設。
因地制宜,按“需”服務。把服務的立足點放在基層和群眾需求上,群眾就會真歡迎。一是暢通服務渠道。拓展黨員干部下基層聯系群眾的渠道,使黨員干部主動深入基層,摸準實情、辦好實事。二是用心服務民生。把服務的重點放在為基層和群眾興辦實事上、放在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上,重點興辦一批醫療、教育、住房等實事項目。三是全力服務大局。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確立服務主題,細化服務項目、明確服務對象。
創新載體,搭“臺”服務。只有打造好功能適用的服務平臺,才能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一是搭建黨群服務平臺。要鞏固和規范以黨群活動中心為主陣地的服務載體,加強黨群服務中心與便民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信息網絡中心等平臺的整合。二是創新主題活動平臺。按照“民有所需、我有所應”的原則,搭建特色明顯、靈活有效的活動載體。三是創設關愛幫扶平臺。加大黨內各類關愛基金的建設力度,推動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
健全機制,依“章”服務。以建機制立規矩促進基層黨組織服務行為自覺化、服務措施常態化、服務方法便捷化。一是健全領導責任機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的責任機制,明確職責,形成合力。二是健全保障管理機制。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制度,加大陣地建設、教育培訓、報酬待遇、黨建活動等投入,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實行分類定級、晉位升級、動態管理,建立民情收集、辦理和反饋機制,完善掛鉤聯系制度,推行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等為民辦事制度,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真心為民辦事。三是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以群眾滿意為導向,賦予群眾最大話語權、評價權和監督權,突出對基層黨組織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業績的考評。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金湖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