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紅
摘 要:新《高校會計制度》從固定資產標準與分類、計量基礎、累計折舊等完善了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高校應根據新會計制度要求,從完善固定資產核算體系、提高管理認識、健全管理制度、實行信息化管理等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
關鍵詞:高校會計制度;固定資產;折舊;信息化管理
一、舊高校會計制度關于固定資產核算的規定
舊《高校會計制度》將單位價值在500元(專用設備800元)以上,使用期間保持原有形態,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資產作為固定資產管理,舊制度下固定資產分為六大類,分別為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及陳列品、圖書、其他固定資產。購置固定資產采用收付實現制,按照實際取得成本入賬,計入當期事業支出,在后續使用當中不計提折舊,賬面價值始終不變,分別在“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兩科目中核算,高校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固定資產管理辦法。
二、新會計制度下高校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變化及要求
(一)標準和類別變化。新《高校會計制度》重新界定了固定資產標準和類別,提高了固定資產的標準,縮小了固定資產核算范圍,將單位價值在1,000元(專用設備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過一年,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形態的資產作為固定資產管理。新會計制度將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設備規范為房屋及構筑物、通用設備類別,將其他固定資產類別進一步細化為家具、用具、裝具級動植物,同時將檔案納入固定資產管理。固定資產標準和類別的重新界定給新的固定資產核算指明了方向,明確會計核算科目,有利于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但同時也要求高校積極適應新會計制度的變化,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水平。
(二)計量基礎改變。新《高校會計制度》適時引入權責發生制,完善了對取得固定資產成本的核算,購入固定資產成本包括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調試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范圍更廣更全面;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成本包括建造該項資產至交付使用前發生的全部必要支出,添加了一個“必要”限制條件;改擴建的固定資產成本按照固定資產扣除折舊后的賬面實際余額加上改擴建發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固定資產拆除部分賬面價值后的金額確定,更準確反映了改擴建后的固定資產價值;統一了接受捐贈和無償調入的固定資產入賬價值,更真實地反映接受捐贈和無償調入的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
(三)引入固定資產折舊。新《高校會計制度》規定,高校應當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文物及陳列品、圖書、檔案、動植物除外),高校應合理確定各類固定資產可使用年限,采取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不考慮固定資產殘值,按月計提,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可以繼續使用的,應繼續使用,并規范管理。為避免重復計入事業支出,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將不計入事業支出,相應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計提折舊是解決目前不能如實反映固定資產消耗情況的一大舉措,做到實物與價值一致。
三、當前高校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現狀
(一)計量基礎現狀。目前,高校固定資產初始價值以取得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入賬,部分費用計入事業支出,范圍相對狹窄,不能完全反映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成本費用支出,取得固定資產的成本相對偏小。新建、改建、擴建的固定資產價值在高校基建會計賬務體系中反映,沒有納入高校事業會計賬務體系,在事業會計中不能反映當期改擴建固定資產的實際支出和價值,而只能反映基建項目的撥款,這影響了資產的真實價值。
(二)未計提折舊,賬面反映不真實。高校固定資產核算依照收付實現制原則,按照原始歷史成本入賬,中間不再計提折舊和攤銷,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歷史成本一致,隨著固定資產的日常使用損耗,就會導致固定資產賬面原值與凈值不相符,賬面價值不能客觀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存在虛增狀況,賬面不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實際價值。
(三)賬實不符,賬賬不符。固定資產賬實不符、賬賬不符是目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固定資產購入登記的時間與財務入賬時間不一致,導致部分固定資產漏記賬;二是固定資產出售、報廢、盤虧等處理未及時與財務核對,未及時核銷;三是在基建賬戶列支部分固定資產大型維修支出未重新計入固定資產價值,仍以原固定資產價值反映在賬務上;四是固定資產管理和財務存在統計口徑不一致,各類別固定資產存在差異。
四、完善高校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的措施
(一)資產清查,實現新舊制度對接。高校應依據新《高校會計制度》規定的固定資產標準和類別對現有的固定資產進行全面清理,核實現有固定資產的單價、類別,對于達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資產確認標準的固定資產,要將其余額轉入新賬中“存貨”科目,將相應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額轉入新賬中“事業基金”科目;對于已領用出庫的,要一次性攤銷其成本,并做好實物資產登記管理工作;對于達到新制度中固定資產確認標準的,對比新舊制度固定資產類別,按照新賬固定資產分類標準重新分類,計入新賬“固定資產”科目中。
(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為解決高校固定資產虛高、信息不實的情況,新《高校會計制度》規定,高校應當對固定資產(文物、圖書、檔案、動植物除外)計提折舊,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按月計提,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照提折舊,高校應按照新制度規定,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實際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其折舊年限,對于2013年以前購置的固定資產,要全面核查已有固定資產原價、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于2013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補提折舊,對于實行新制度后購置的固定資產,合理確定使用年限,按月計提折舊。
(三)完善固定資產核算體系,將基建會計并入事業會計。新《高校會計制度》對取得固定資產成本以及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進行了完善,高校應按照新會計制度要求,轉變核算觀念,以新會計制度核算標準進行核算,不斷完善固定資產核算體系。同時,將基建會計并入事業會計,核算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的成本支出,真實全面的反映高校新建、改建、擴建固定資產的支出情況,這不僅是高校財務統一核算的需要,也是高校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性,為高校全面加強資產管理發揮積極作用。endprint
(四)新制度下完善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措施
1.提高管理認識。隨著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全面實行,對高校固定資產核算和管理各環節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高校必須轉變觀念,嚴格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加強固定資產核算與管理。高校資產管理領導應樹立依法管理的意識,樹立資產保值增值的意識,資產管理部門要大力宣傳新政策的變化,讓教職工認識到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與財務部門要通力協作,共同做好新舊制度固定資產核算的銜接工作。
2.建立固定資產專職管理部門。高校應建立固定資產專職管理部門,專職負責固定資產采購審批、入庫、調配、報廢等管理,全面掌握學校固定資產的存量和調配共享,統籌規劃學校固定資產工作事項,實現固定資產管理集中化。采取固定資產管理處集中管理,資產使用部門梯次分級管理的模式,提高現有固定資產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解決重復購買導致浪費的問題。
3.健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高校應按照新制度要求制定新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與實施細則,并不斷完善現有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資產清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做到賬賬、賬實相符,對盤盈、盤虧的固定資產,要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及時處理。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績效考核制度,將固定資產管理納入學校部門目標管理或者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每年將固定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考核部門管理情況,以監督各部門加強固定資產管理。
4.推進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隨著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也邁入信息化階段,高校應以此為契機,建立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實行網絡化管理,實現固定資產管理部門、使用部門、財務部門網絡一體化。在固定資產網絡信息化管理環境下,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固定資產資源共享平臺對固定資產優化配置,盤活閑置資產,減少資產的重復購置,提高資產使用效率;財務部門可以及時了解全校固定資產的狀況,實時對賬,并可實現固定資產付款、折舊、處置的一體化核算;使用部門可以查詢固定資產購置申請狀態,及時作好固定資產購置或調配工作。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簡化了固定資產管理手續,達到事半功倍效果,也提高了固定資產信息的共享程度,從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
5.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高校新會計制度的頒布對高校會計人員和固定資產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必須加強對高校會計人員和固定資產管理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外派學習等方式對會計人員進行新會計制度培訓,使會計人員盡快掌握新會計制度關于固定資產核算變化內容,熟悉新會計制度固定資產核算體系,保證新會計制度順利實施。同時還要對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統,確保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能夠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王金玲.淺析我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市場,2013,21:43-45.
[2]田紅.淺談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商貿,2013,33:145-146.
[3]李國助.新時期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 76-78
[4]辛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創新協同對策研究[J]. 對外經貿,
2013,02:154-156.
[5]王大雷.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的主要問題和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13,02:35+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