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_李永忠 整理_本刊記者
中國反腐再出發
——中紀委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反腐亮點
受訪人_李永忠 整理_本刊記者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反腐敗問題上,無論是認識的水平、重視的程度、反思的勇氣、高層的表率、調研的深入,還是行動的迅速、工作的扎實、代表的民意,以及取得的成效,都前所未有。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此次會議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進行了研究,對中國未來十年的改革規劃出清晰的路線圖,被媒體稱為“定調未來十年”“中國啟動改革硬仗”“是數十年來最大膽改革方案”,其中對反腐敗工作進行了深入規劃。
近日,中紀委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以下簡稱“李”)接受了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的書面訪談,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反腐倡廉方面的方針政策進行了深度解讀。從“權力反腐”轉向制度反腐
記:我們執政黨反腐的決心歷來不容懷疑,所取得的反腐成績也有目共睹。中共十八大以來更是刮起了既打“老虎”又打“蒼蠅”的反腐風暴,這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反腐敗問題上,無論是認識的水平、重視的程度、反思的勇氣、高層的表率、調研的深入,還是行動的迅速、工作的扎實、代表的民意,以及取得的成效,都前所未有。十八大召開后的一年來,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已基本形成,不但震懾了腐敗分子,而且極大地提振了黨心、軍心、民心。在這一反腐高壓的形成過程中,“八項規定”功不可沒。2013年11月19日、27日又傳來消息,8天之內,湖北省政協原副主席陳柏槐、湖北省副省長郭有明,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至此,根據中紀委、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開披露的數據,十八大以來已有13名省部級腐敗高官落馬,平均每月1名;平均每兩天有一名廳級腐敗官員“中箭”;平均每天受黨紀、政紀處分的黨員、公職人員396人。
在建黨92年、執政64年、改革開放35年之際,“八項規定”使中國共產黨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對“三個依然”的反腐局面,“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用“八項規定”為全黨全軍全國共識程度最高的反腐敗攻關;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為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從而讓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相信,這就是“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動真格,這就是“從自己做起,從現在改起”的“洗洗澡、治治病”,這就是“當前以治標為主”的“打好殲滅戰”,這就是“為治本贏得時間”的戰略思維,這就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權入籠”的“徙木立信”!“徙木立信”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實現從“權力反腐”轉向“制度反腐”。
記: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但現實中,反腐制度已經出臺不少,很多反腐制度卻并不能有效落地,怎樣解開“牛欄關貓”的困局?
李: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制度”一詞在我黨迄今為止的所有重要文獻中,被放在了最為突出的位置。作為反腐敗重頭戲的第十部分,標題就是從“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高度來反腐敗,戰略定位之高、謀篇布局之遠,為多年來所少見。
一是明確制度反腐的戰略定位。可簡單概括為“三管兩讓一入籠”,即“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通過領導制度的改革,構建“兩大體系”,實現“三清”,即“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這是何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我研究制度反腐、制度監督、制度建黨近三十年,深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局勢研判之科學,改革膽識之過人所折服。34年前,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國際共運史上的扛鼎之作《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是總設計師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規劃的總設計藍圖,34年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則是新一屆黨中央在前幾屆的工作基礎上完成的“施工圖”。
14年前的3月8日,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因貪污受賄被依法執行死刑,胡長清成為“牛欄關貓”成語的原創者、踐行人和犧牲品。14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些話,說到了現實的根本,講到了問題的要害。把制度反腐、制度監督、制度建黨作為根本性建設,就能依靠制度的力量,既在經濟領域,更在政治領域徹底擯棄“蘇聯模式”的影響和束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切實抓好新時期黨建和反腐倡廉工作。
《決定》中第36條寫道:“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成員的監督,更好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作用。”
記: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成員的監督,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作用。”可以說,地方各級紀委如何加強對同級黨委班子的監督,再次被列為重要議題。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了怎樣的信息?
李:“三中全會”對于中國改革有著特殊的意義。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有兩個重點:一是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二是恢復重建了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如果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同樣總結兩個重點,我認為,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的監督。作為中共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的紀委,這一久違的舊話重提,對其未來的改革,意義極其重大。
《決定》中第36條寫道:“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成員的監督,更好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作用。”這句話我有31年沒有見到了,久違重逢,倍感親切。我認為僅憑其中的一句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能青史流芳。這句話非常關鍵,但是也容易被外行所忽略。《公報》中沒有提到這一點,專門學習三中全會的中紀委常委會議的新聞報道也沒有點出這句話。這種看似疏忽,其實卻將三中全會最大的亮點留到了《決定》公布之日!這就是加強對同級黨委的監督!《決定》不僅再次將“同級黨委”作為同級紀委監督的對象,而且將十二大報告中的“黨委及其成員”改為“特別是常委會成員”,更加明確了重點監督的對象。
記:現行《中國共產黨黨章》并沒有提到紀委對同級黨委進行監督,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卻對此提及,因此廣受關注。怎么理解?
李:中央的思路是通過對“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來實現對同級黨委的監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紀委雙重領導體制的“三化”,我認為最了不起的是,將多年的“人權”、事權具體化了。其一,“查辦腐敗案件”屬于事權,是黨內專門監督機關、辦案機關最重要的職能,現在此事權明確規定“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其二,將紀委書記和副書記的提名權、考察權,即最重要領導干部的“人權”交給上級紀委——“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雖然上級紀委不管下級紀委的整個隊伍,但是把下級紀委的主要領導管好就足矣。其實這是拿破侖當年能橫掃歐洲的戰法,即“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提及兩個“大膽”——“大膽探索”和“大膽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解釋說明時又提到了“大膽干”。有“三個大膽”撐腰,有“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壯膽,紀委能在黨章沒有更改的狀況下大膽探索改革。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明白一個道理:從解決問題來看,通常的做法都是先易后難,從新提拔新后備的干部做起,讓他們先行公示是容易做到的,馬上讓所有干部都公示,就很難做到。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將紀委戰略改革的方向歸納為“六轉”:第一,由同體監督轉向異體監督;第二,由不斷擴大紀委工作的外延轉向重視黨內監督專門機關職責定位的內涵;第三,由同級黨委的領導為主,轉變為上級紀委的領導為主;第四,由當前治標為主逐步轉向加快治本為主;第五,由全國性的治標為主轉向盡快設立政改特區的局部治本為主;最后,就是由權力反腐轉向制度反腐。紀委戰略改革的“六轉”要實現,必須依托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的真正推進!惟其如此,才能保證紀委在監督層面上看似權力擴張,卻能在制度保證、制度規范條件下有序推進,以避免紀委在擴張權力時成為新的腐敗“增長點”。
黨代會常任制才能真正實現黨內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的相互制衡和協調,作為專司黨內監督權的紀委會,才能對專司黨內執行權的同級黨的執行機關(執委會)進行有效的專門監督,作為同級黨的權力機關的黨委會,才能有力并有效地平衡、協調黨的執行機關(執委會)和監督機關(紀委會)。這樣,才能在黨外不允許有黨,黨內不允許有派的前提下,通過黨內分權,實現黨權三分,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三中全會《決定》語),從而不僅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反腐倡廉建設的新路,而且能走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新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
記:公眾注意到,向來備受期望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沒有出現在《公報》中。在當今的國際反腐經驗中,官員財產申報、公開被視為有效的反腐措施。在我國的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您認為會不會在官員財產申報、公開方面有“破冰”之舉?
李: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明白一個道理:從解決問題來看,通常的做法都是先易后難,從新提拔新后備的干部做起,讓他們先行公示是容易做到的,但馬上讓所有干部都公示,就很難做到。從涉及的數量來看,應該是先少后多,“兩新干部”人數少容易解決,而全體干部人數多,就應該放在后面。從推進工作的方法來看,也應該是先點后面,先從試點開始,試點成功了,才知道這里面水到底有多深,問題有多大,一些領導干部或公職人員的灰色黑色或者不法收入和合法收入的比例到底有多大,把這個弄明白就好辦了。
我認為,官員財產申報、公開改革猶如乘車,不怕慢,只怕站,只要車慢慢在走那就好辦,那說明前面道路是暢通的。這項工作已經那么長時間沒搞了,不在于你快這么半年還是一年,而在于你到底推不推行它。“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從試點做起就是具體的“磨刀”,“刀”磨快了,可以測算出大面積的問題有多大,水有多深,推進起來不僅比較順利,而且成功幾率通常也高。如果現在讓我們的全部公職人員馬上公示家庭財產是不現實的,愿望雖然是良好的,做法卻是相當幼稚的,結果很可能是失敗的。所以,我們必須通過試點把這項復雜的工作落到實處、做到成功。如果選擇的一個縣或幾個縣做成功了,那么我們就可以大膽地進行全部公開。因此,我們選擇了從新提拔干部試行的做法。
記:《決定》提出“探索實行官邸制”。何為官邸制?它對反腐倡廉有什么實際作用?
李:官邸,是國家為一定級別的官員在任期內提供的居所。其中典型的代表包括美國總統的白宮、法國總統的愛麗舍宮和英國首相的唐寧街10號等。實行官邸制,其實我國香港政府的做法就比較成功。由香港政府為公職人員提供公職人員公寓來解決住房問題。當你為政府服務期滿后,你沒有惡行,既可以拿到正常的退休金,又可以領到國家政府給你的房屋補貼款,然后你拿著這個退休養老金、廉潔保證金、住房補貼款,可以選擇任何地方去養老。如果你有貪污受賄的話,那這幾個“金”就沒有了。這相當于政府給你一個期權,讓你不僅珍惜自己的政治聲譽和職級職務,而且珍惜自己應有的經濟福利待遇。在這兩個“珍惜”下,通常一般的誘惑大都能抵擋得住。
而我們的住房改革恰恰只是戰術上的設計,沒有考慮這些戰略上的問題。因而不少官員每調任到一個地方都要買房,且房子還不能隨人走。如果對一定級別的主要領導實行官邸制,對其他公職人員特別是入職十年內的公職人員提供政府公寓,把公職人員的房屋補貼的期權、廉政金的期權、退休金的期權捆綁在一起,就能讓他抵擋這個貪腐的誘惑了,而且也實現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即使不斷地更換公務員,但科級干部住政府提供科級干部配置的房子,處級干部住處級配置的房子。你調離了這個崗位,只要搬離你住的房子就行了,你搬到別處去了,你的房子又騰出來給其他官員住。到你退休的時候,以貨幣形態來幫你解決住房問題。如果離開上海、北京這種人口過分集中的地方,政策上還應該給予你一些優惠條件,這樣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還可以分流。因此,探索實行官邸制,可以解決不少現實中出現的問題。
(本文經李永忠審改后授權本刊刊發。部分內容援引自《南方日報》等媒體對李永忠的報道,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