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華夏廉
ICAC四十年反貪傳奇
文_華夏廉
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反貪機構——廉政公署(以下簡稱“廉署”)(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亦可簡稱為ICAC),成立于1974年2月15日,以肅貪倡廉為目標,是香港一個專門打擊貪污的獨立執法機構。廉署有著40年近乎傳奇的反貪歷史,在很多人看來,她既是反腐利器,也頗具神秘色彩。廉署何以能如此所向披靡?
葛柏案辦結,廉署旗開得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也增添了市民對廉署的信心。
在香港曾經漫長的殖民歲月中,特別是20世紀中葉,香港各種資源奇缺,政府公共服務也捉襟見肘,政府權力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政府官員利用權力牟取私利,民眾為了享有公共資源不得不向官員行賄。香港各行業貪污腐敗現象橫行,從地攤小販到公司經理,從普通公務員到高級警司,都受到貪污的影響。
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香港經濟迅猛發展,來港非法移民人數也迅速增加。本來就人多地少的香港社會資源矛盾嚴重。批文、辦照、領牌等公共資源腐敗得一塌糊涂。廉署前專員羅范淑芬曾這樣描述40年前的香港:醫院看病,要向醫生塞紅包;小販被警察追,要給警察塞紅包;就連自己家的房子著火了,都要按規矩給消防隊員“開喉費”。警察擁有巨大的權力,他們橫行街市,肆意尋租。
20世紀50年代,香港警隊成立了檢舉貪污組,但貪污仍然猖獗。貪污肆虐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官僚機構效率極其低下,社會誠信喪失殆盡,民眾生活困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葛柏案的出現,加上香港獨特的法律文化,一個獨立于其他機構,直接對地區最高長官(香港回歸前是對港督)負責的反貪機構——廉署誕生了。
1973年,港英政府警隊檢舉貪污組人員以有重大貪污嫌疑,逮捕了總警司葛柏,并要求他對其擁有的400多萬港元的私人財產作出解釋,這筆財產相當于他20年全部薪金的6倍。1973年6月4日,反貪辦公室給葛柏送去一張傳票,要求葛柏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在7日內以書面形式說明他額外財產的來源。但是他對反貪部門非但不解釋,還在4天后利用其總警司所具有的機場禁區特別通行權逃離香港,避居英國。這一事件在香港引起了巨大震動。學生運動和各界市民游行示威,促使當局下決心徹底解決腐敗問題。
當時,剛剛就任一年半的港督麥理浩任命高級按察司百里渠成立調查委員會,對葛柏出逃事件進行調查,同時也對香港整個腐敗狀況以及懲治辦法進行研究。百里渠爵士調查委員會受命后,先后對律政司、律政司助理、皇家香港警察隊警務處長、警司、民航處機場總經理、人民入境事務處、航空公司等證人進行了調查和詢問。在調查報告的結論中,委員會認為,葛柏能夠成功外逃,主要是由于法律規定的疏漏,同時沒有證據顯示警隊內部有人故意放縱葛柏外逃。
在第二份調查報告中,委員會建議實行更加嚴厲的反貪污法例。1973年10月17日,麥理浩總督在香港立法局宣布,將成立一個新的、獨立的反腐敗機構——香港廉政公署,原設在警察內部的反貪污辦公室將被撤銷。1974年2月15日,在《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條例》生效的同一日,廉署正式成立。“廉政專員直接向港督負責,除港督外,廉政專員不受其他任何人士的指揮和管轄。”這條規定決定了香港廉政公署有很大的權力。除了香港總督外,可以調查任何人,且不會受到干預。
廉署成立后,立即向法庭申請引渡令,要求引渡葛柏回港受審。在廉署的努力下,1974年11月2日,英國倫敦法庭裁定葛柏必須返港受審。1975年1月7日,葛柏被引渡回香港。同年2月25日,法庭裁判葛柏兩項受賄罪名成立,被判入獄4年。至此,葛柏案辦結,廉署旗開得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也增添了市民對廉署的信心。
精確的職能定位、合理的制度設計、嚴格的法律規定和科學的程序保險,為香港成就“廉政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廉署以肅貪倡廉為目標,采取防止、教育及調查三管齊下的方式行使自己的職權。至1976年,成立不到兩年的廉政公署,共在警察里挖出了近20個貪污集團。數名警司、數百名警員被逮捕或通緝,這也引發許多警務人員的不滿。1977年10月28日,2000多名警務人員在香港島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議廉政公署權力過大。他們先向警務處長遞交了抗議信,隨后又向廉政公署總部進發,沖入廉政公署進行破壞并毆打廉政公署官員。此后數日,繼續有警員上街滋事搗亂,發泄對廉政公署的不滿,形勢一度失控。
面對警察與廉政公署之間愈演愈烈的矛盾,港督麥理浩在1977年11月5日發表聲明,決定對1977年1月1日之前的警方貪污行為既往不咎。同時,由立法局通過一項緊急法令,授權警務署長將任何不服從命令的警員立即開除。至此,警方的滋事行為才得到了有效遏制,警方大規模的貪腐行為明顯減少。
廉政公署的成立,對于香港社會風氣的好轉起了根本性作用。香港社會由此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革命”。市民大眾對貪污的態度由無奈接受轉變為公開唾棄和積極舉報,孕育出一個廉潔的社會。廉政公署的標志“ICAC”逐漸成為香港市民的信心,香港進入廉政時代。據國際機構調查評定,香港近年來在亞洲地區的廉政程度一直排名前三位。也是全球最廉潔的城市之一。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就認為:“香港以廉潔的公務員隊伍和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稱譽海外,廉政公署實在居功至偉。”
廉署的成立如良醫診病,捏住政府機構的痼疾所在,香港由此才真正迎來了廉潔黃金時代,成功地實現由亂到治的歷史轉變,并成為公認的世界最廉潔的地區之一。香港廉署破案如神,并能屢屢扳倒高官,令腐敗分子聞風喪膽,其反貪經驗引起全球關注,反貪模式為全球反貪機構所效仿。可以說,精確的職能定位、合理的制度設計、嚴格的法律規定和科學的程序保險,為香港成就“廉政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的香港已經是個高度發達的法制社會,幾乎是不存在企圖以權謀私者得逞的灰色地帶。這一切都與廉署的反貪力度密不可分。到了今天,廉政公署的任務已從嚴厲執法逐步過度轉向教育為主。“三位一體”的架構成為廉署高效廉潔的組織保證:一方面通過執行處全力肅貪,讓腐敗分子逢貪必被抓而“不敢貪”;另一方面則將反貪重心前移,通過審核政府部門的法律文件、工作程序等工作堵塞貪污漏洞,使相關人員“不能貪”;同時通過教育宣傳讓市民“不想貪”,培養反貪防貪和廉潔自律的深厚土壤。
廉署并不沉醉于輝煌歷史,而是更多強調著眼未來,推動香港打造誠信、廉潔的社會。
“到廉署喝咖啡”是大多數香港人熟知的廉署專用語,也是令不少貪腐分子聞之喪膽的話。據老員工介紹,廉署早期聘請的英國警務人員習慣在問話前問嫌疑人要不要喝杯咖啡。漸漸地,“廉署咖啡”也就遠近馳名了。
廉署成立40年來,調查案件超過7萬件,不少人被請到廉署“喝咖啡”,其中大量經典案例不僅走上熒屏,成為廉署進行公眾反腐倡廉教育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這些案件多是廉署針對香港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突出問題的經典之作。除了葛柏貪污案之外,廉署辦過大量經典反貪案例,略舉21世紀以來的數例:
冼錦華高級警司案。2002年,一名前毒品調查科高級警司冼錦華接受妓女提供免費性服務,涉及貪污成分,遭廉署高調拘控,引發警廉沖突,前警務處長曾蔭培公開指責廉署做法不當。警方對廉署發布該案案情的手法公開表示不滿,結果驚動時任特首董建華介入調停,立法會便傳召兩部門首長出席會議解釋。最后冼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判監兩年,鋃鐺入獄。
謝瑞麟案。2005年,廉署以涉嫌向旅行社及其職員提供非法回扣,將在內地開店超過百家的香港珠寶大王謝瑞麟及其任公司重要職務的兒子謝達峰等11人拘捕,通過打擊曾被認為是“灰色地帶”和“潤滑劑”的商業潛規則,廉署使香港商界認識到,沒有“回扣”的商業環境一樣可以賺到大錢,而且全社會都可因之節省成本。一些有損消費者利益的商業“潛規則”,比如“回扣”等,曾被認為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新鴻基地產及許仕仁案。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2013年10月10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接獲郭炳湘通知,廉署于2013年10月9日已解除有關他保釋的所有條件。資料顯示,該公司非執行董事郭炳湘通知公司,他因被懷疑涉及觸犯防止賄賂條例而被廉署于5月3日晚間拘留,并已獲得保釋。稍早于2012年3月29日廉署拘捕了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兄弟,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懷疑他們涉嫌貪污,其后3人均獲準保釋。據悉,相關調查主要涉及許仕仁于2005年至2007年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向新鴻基泄露港府機密資料,而有關資料將會影響土地價值……
廉署并不沉醉于輝煌的歷史,而是更多強調著眼未來,推動香港打造誠信、廉潔的社會。香港由20世紀70年代貪污肆虐的景況,演變為如今被譽為“國際反貪典范之都”,這與廉署的鐵拳反貪分不開,也與港府和香港社會堅持及推崇廉政信念分不開。
(本文綜合、摘錄、參考了媒體報道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