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郭文緯
廉潔香港的奧秘
文_郭文緯
如今,中國香港更是世界知名的廉潔地區,而廉署三管齊下的反貪模式也被許多國家借鑒。
1973年之前的香港,貪腐狀況非常嚴重,貪污是公開的、有組織的,民間戲言:“貪污由出世到去世都陪著你。”就連消防隊也是“有水有水,沒水沒水”,就是說,連原本刻不容緩的救火工作也要收了黑錢才肯辦事,可見社會腐敗已經到了何種地步!但可喜的是,如今的香港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廉潔的地區之一,這一轉變的背后究竟有何奧秘,香港到底有什么法寶呢?
1974年,一個全新的反貪機構在香港誕生,它的全稱是香港廉政公署(ICAC)。與以往的反腐機構不同,它獨立于政府之外,直接向香港最高行政長官負責,下設執行處、防止貪污處、社區關系處三個部門,從執法、預防、教育三方面三管齊下,對貪污進行全方位的治理。短短幾年時間,就讓香港取得了巨大變化。如今,中國香港更是世界知名的廉潔地區,而廉署三管齊下的反貪模式也被許多國家借鑒。
廉政公署的反貪政策是零容忍,不分官員大小,只問貪了多少。
在香港廉政公署中,執行處極為重要,因為在整個廉署的運轉理念中,有效的執法是成功反貪的基礎。廉署一共有130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約有1000人在執行處,占雇員總比例的70%~80%,可見廉政公署對執行處的重視。
廉政公署的反貪政策是零容忍,不分官員大小,只問貪了多少,所以執行處向來是鐵面無私,是非必糾。香港曾有一個律政司的副檢控專員,權力很大,他跟私人律師勾結,希望用錢去擺平某些貪污案件,結果不但沒擺平別人的案件,自己也身陷囹圄。
在防貪方面,執行處也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法律授予了廉署很多調查權力,包括電話監聽、跟蹤、臥底等,令貪污分子防不勝防。嚴格有效的執法讓貪污犯罪成了一項高風險的犯罪行為,當官員被貪污欲望誘惑時,這些人也就會有所顧忌、有所畏懼,這就可以使官員自發地拒絕貪污,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大陸,貪官貪污的贓款往往是天文數字,如果想要盡可能多地追回贓款,減少國家的損失,那么在追繳贓款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而執行處憑借著過硬的專業調查能力,以及與國際反貪機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在追回贓款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執行處是直接與貪污腐敗分子針鋒相對的部門,因此,與所有的反貪人士與機構一樣,它也會面臨來自腐敗分子的威脅。有人也問過我,廉政公署成立后,有沒有發生廉署成員受到攻擊或暗殺的事件。慶幸的是,廉政公署從沒有發生過署員被暗殺的事件,雖然我也受到過很多威脅,包括有人打電話對我威脅說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要對我采取措施,但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兌現過。因為犯罪分子很清楚,要制裁他們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這種制度。廉署調查是以小組為中心的,殺了我是沒有用的,因為我不是證據,你就算殺了我,小組還是要繼續調查,而那些證據依舊在電腦或是檔案里面。他們能影響的就是證人,很遺憾,過去曾發生過證人被暗殺、謀殺的事件。所以對于執行處來說,保護證人是非常重要的。
廉署能成功執法,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了與市民的良好合作伙伴關系。廉署在1974年成立后,便立即成立了一個24小時運作的報案中心,設立熱線電話,在各大傳媒上鼓勵市民全面舉報。廉署成功檢控的案件超過90%源于市民舉報。
只有以專業領域的人才去監督或者糾察專業領域的問題,才會事半功倍,才能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對于香港的政府官員來說,執行處如同頭頂之懸劍,能不見最好不見。而防止貪污處則不同,這個部門很受政府官員歡迎。在防止貪污處,有60~80名專家,如管理學專家、高級會計師、高級建筑師等各行業的高等專業人才。這些專家負責對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評估,找出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存在貪污的漏洞,并提出相應改善措施。他們往往能給政府部門提出很多好的建議,所以自然也就很受政府歡迎。這些人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的矛盾,加強了廉署和政府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很多政府公務人員認為自己是其行業或領域的專業人士,不愿意接受一個反貪部門的“指教”,但他們見到防止貪污處成員時,卻又不得不低頭。因為防止貪污處有更加專業的人才,只有以專業領域的人才去監督或者糾察專業領域的問題,才會事半功倍,才能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如今,一旦發現政府中有貪污行為而且得到證實,政府就會主動向廉政公署求助。因為香港政府是受到全民監督的,當面對廣大市民的質疑和責問時,政府說自己已經跟廉政公署合作了,市民的疑慮也就會減輕,因為他們知道,廉政公署是值得信賴的。政府在完善自己的制度時,也會主動尋求廉政公署的幫助,廉政公署與政府之間建立了一種良性的合作機制。
精確的職能定位、合理的制度設計、嚴格的法律規定和科學的程序保險,為香港成就“廉政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支高學歷、專業化的反腐奇兵更是功不可沒。
除了執行處和防止貪污處之外,廉署還有一個部門叫作社區關系處,里面有100多人,他們都是教育、公共關系、宣傳等方面的專家。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從事反腐教育。
如果你認為香港的反腐教育和大陸一樣,主要是針對政府公務人員和社會事業人員,那你就錯了。香港的防貪反腐,是從孩子抓起的。
在香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跟他們講貪污腐敗的危害,讓他們明白這是錯誤的行為。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你跟他講腐敗不好,他也許會反駁說,自己有個同學,因為父親是一名高官,所以家里很有錢,每年都可以去世界各地游覽,長大了還可以出國留學,有什么不好?這時候就必須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明白,如果那位同學的父親財產來歷不明或是貪污所得,那么他父親就會被起訴、逮捕、坐牢甚至判死刑,到時候就會家破人亡,會很慘。反腐教育不只是要讓孩子知道腐敗是怎么回事,更要糾正孩子們心中的某些錯誤觀念,幫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
在香港,幼兒園里面就已經開設了誠信教育課,有專門針對孩子設計的卡通人物的誠信標志,講關于誠信的故事,幫孩子從小樹立誠信的觀念。再到小學、中學、大學,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誠信教育和廉政宣傳。每個大學生在畢業前夕,還要聆聽廉政公署為其準備的至少一個多小時的誠信課。這其實是廉政公署希望他們在畢業后,在心中都有一個反對貪腐的理念,能選擇廉潔的生活方式。
只要有貪腐嫌疑,就會被免職,毫無回旋余地,己正,才足以正人。
廉政公署監督整個香港,那么誰來監督廉政公署呢?事實上,廉政公署也是要接受監督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門是獨立的審查貪污舉報委員會,可以說,這個委員會就是監督廉政公署的“廉政公署”。
廉政公署有一個舉報中心,每天從各方面收到的舉報信息都集中起來,給處長級別的長官評審,對舉報信息進行分類。那些不是舉報貪污而是對政府機構表達不滿的投訴,直接送到政府部門要求他們改進。對于涉及貪污的也要分類,有的可以馬上立案,但有的也可能由于證據不足、線索不清晰等原因而無法立案追查。那么這里就會存在一個漏洞,如果負責決定是否立案的處長在舉報中遇到了比較敏感的人物,比如說被舉報人是自己的好友、親屬甚至涉及自己本人,那是否可以憑借上述某些理由不立案呢?對于這個問題,解決辦法是,那些不可追查的案件都要送交審查貪污舉報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做二次評估。如果發現問題,委員會就會質詢負責初次評審的官員,如果確實符合立案條件,那這個案件就必須立案追查。
未來每一個政府部門都要有自己的反腐敗規劃,對于宣傳和預防反腐不僅要有自己的安排,而且要認真落實這些規劃、綱領。各司其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堅持下去,社會風氣必定會逐漸好轉,社會終將剔除貪污腐敗的骯臟現象。
在追查過程中,執行處是獨立調查,委員會是不知情也不可干涉的。那么,在追查時,執行處可不可以利用漏洞,馬馬虎虎交差了事?如可查可不查的不查,可問可不問的不問,結果案件因證據不足就結案呢?顯然不可以,廉署有制度規定,在所有案件結案之前,當事人都要給委員會做報告,委員會要做第一次審查,只要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查,就必須一直查下去。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制衡廉政公署權力的方式,只有以這種方式保證了廉政公署自身的廉政,才能去監管整個社會的貪腐行為。
我們最重視的就是廉政公署自身的廉潔,因為只要有一兩個署員有貪污行為,就能夠影響整個廉政公署的公信力。廉政公署的公信力如何事關廉政公署反貪成敗的根本,如果廉政公署里存在貪污行為,就會失去市民的信任,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為了做到廉署自身的廉潔,首先在署員的聘用方面就很小心,要先經過嚴格的品格審查,然后我們有一個內部的調查小組,這個內部的調查小組直接對執行處處長負責,著重對廉政公署內部進行監督。而且我們還接受新聞傳媒、市民和內部的投訴,一旦有懷疑,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調查自己內部的官員。只要有貪腐嫌疑,就會被免職,毫無回旋余地,己正,才足以正人。所以這么多年來,廉政公署里面沒有發生什么真正的貪污腐敗。
廉政公署是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的,那么就會有人問,如果行政長官要干涉某個案件,廉署會怎么辦?如果行政長官真要影響某個案件,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影響的,這是從行政長官所轄權力這個方面來看的。但如果行政長官干涉了調查,我們的調查也就會顯得馬馬虎虎了,審查委員會也必定能發現端倪,就會質詢我們為什么這樣馬虎。香港是一個透明度比較高的社會,全民、政黨、立法會對特首的監督是很嚴格的。特首如果犯了錯,他下臺的幾率會比我被免職的幾率高。所以,一般行政長官都不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
我最后要強調的是,我們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反腐不只是反貪局或紀委或廉政公署一家之責。未來每一個政府部門都要有自己的反腐敗規劃,對于宣傳和預防反腐不僅要有自己的安排,而且要認真落實這些規劃、綱領。各司其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堅持下去,社會風氣必定會逐漸好轉,社會終將剔除貪污腐敗的骯臟現象。
如果能多管齊下,以成功執法為基礎,有專業的隊伍、有效的法律、合理的資源配置、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公營私營機構同樣重視,有政治的決心,如果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完全全,百分之百落實這幾方面,你說可以解決貪污問題嗎?我相信一定可以,至少可以極大地改變官場貪污腐敗的現狀。
(作者系香港廉政公署原副專員、聯合國反貪專家組唯一華人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