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英鋒
別把“疏忽大意”當借口
文_李英鋒
16輛校車實有座位228個,向教育部門申報補貼時,座位數卻變成了536個,以此多冒領財政補貼近10萬元。遼寧沈陽市于洪區相關部門正在對這起冒領財政補貼事件調查追責。根據當地規定,每臺校車都要經過教育、公安、學校等6部門蓋章審核。然而,6個公章仍未能阻止造假。
這事錯得太離譜,性質也很惡劣。然而,涉事的兩家主要責任單位均不約而同地給出了輕飄飄的理由——負責審批校車補貼的于洪區教育局校車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郭傳宏坦言,“疏忽大意了,沒有逐一對每臺車的真實座位數進行核實”;雨露校車公司負責人許某說,“把數字粘貼錯了,而公司沒有認真審核,就上報了。”這真是不得不讓人“佩服”,僅僅16輛校車就多報了300多個座位,冒領補貼近10萬元,竟然都是“疏忽大意”惹的禍?
顯然,這是瞪著眼睛說瞎話,這樣的答復要么壓根就沒把公眾的質疑和憤怒當回事,要么就是在赤裸裸地藐視公眾的智商。其實,當地對校車管理及財政補貼發放,均有規范的制度設計和若干審查環節。每臺校車在申請使用許可時,都要詳細登記車牌號碼、核載人數、服務學校等信息,并由教育、公安、交通、學校等6方面審核蓋章。另外,校車行駛證上明確載有座位數,核實并不難。有了這些環環相扣的程序,有了被反復使用和記載的明確詳實的校車核載人數或座位數信息,校車補貼的申報者和審批者想要“疏忽大意”都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都能“疏忽大意”了,那還有什么事情不能“疏忽大意”?
讓人遺憾的是,關于申領財政補貼的規章制度不可謂不健全,然而層層制度把控為何到了有些人那里卻好像是形同虛設?而此事最終得以公之于眾并不是相關監管部門發現的,而是個別校車的車主因為補貼“分配不公”而將事情捅了出來。由此我們也不得不再多問一句:是不是監管部門也“疏忽大意”了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若操作不透明,監督不到位,光靠官員自覺,那么,再好再全的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紙上,并不能發揮出遭流失,更容不得“成心故意”的侵蝕。沈陽市于洪區必須要對幾起批冒領校車補貼的事件進行徹查,在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的時候可千萬不能再“疏忽大意”。如果不讓責任人得到相應的懲戒,誰又敢說他們今后就一定不會再“疏忽大意”了呢?而其他地方也應該引以為戒,舉一反三,查一查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和漏洞,進一步健全機制,強化監督,明晰責任,并提高校車資金申報、審批、使用及監管的透明度,看好用好應該用于校車的每一分錢,杜絕因“疏忽大意”或“成心故意”造成的跑冒滴漏現象。應有的作用。
校車事故一度讓人心碎,即便是現在,在一些地方,也還存在著校車服務覆蓋率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服務安全系數不達標等問題。為了解決校車問題,國務院在2012年制定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各地政府也開始加大資金配套力度,用于普及、優化校車服務。這些錢是用來保護孩子們
的生命健康的,應該被一分不差地用在刀刃上。如果發生了跑冒滴漏,如果被一些人中飽私囊、浪費揮霍或者挪作他用,那么,孩子們就少了一份安全保障,政府的校車政策就被打了折扣,說得嚴重一點,這就是在漠視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就算你真的是一時疏忽,也不能就這樣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該追責的照樣要追責。
校車補貼既容不得“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