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特效經濟在農村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的發展必須依靠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經營是農村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農村的產業化經營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沒有解決。農村實行產業化發展,則必須要求打造一批龍頭企業,加強農民與農產品加工公司合作,促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這樣才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 特效農業產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 發展特效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
第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生產的農產品要通過出售的手段獲得經濟利益,所以要求每個農戶都要進入市場來銷售,這種經營模式過于分散,如果依靠個人的力量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顯然在短期內不容易做到,但農業生產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迅速解決這一難題。
第二,由于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農產品相對過剩,經濟形勢的發展對單戶農民來講越來越不利,要想使農產品提高競爭能力,則必須實行批量生產與銷售,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自身競爭能力。要想做到這一點,只依靠單個農戶根本不可能做到。
第三,在中國加入世界經貿組織以后,中國經濟進入國際市場,要想讓中國農民生產方式與國外農莊式生產方式相抗衡,根本沒有獲得優勢的可能,那么,運用哪種方法才能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使中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這是農業產業化公司必須考慮的問題。
2 特效農業產業發展路徑
2.1 引導和培養龍頭企業的發展
在農業生產實行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大力建設一批龍頭企業是一種有效辦法。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則要求公司必須與廣大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由廣大農戶提供農產品,企業則負責加工、生產與銷售,要求農民與企業承擔共同的風險,享有共同的利益。農業方面要利用招商引資的方法,大力吸引經濟實力強的企業加入農業產品生產領域;大量吸引廣大農民入股,使農民參與企業管理,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不斷壯大龍頭企業的實力;利用各個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合作,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不斷引進新型生產技術,使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2.2 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將農民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針對一些經濟實力強、發展前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給予大力資金支持,規范發展模式,促進其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聯合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是規模過小、大多以個體形式存在、沒有具體分工,經營手段過于落后等。聯合社必須加強聯合,實行精細化生產經營,才能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2.3 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配套體系
第一,完善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不但要重視龍頭企業的扶持,還要依據當地的實際特點,不斷改變農產品加工模式,加快市場流通,運用各種手段規范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特點,建立多種形式的農產品經營模式。
第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求政府必須給予大力支持,建設具有先進技術手段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廣泛收集全國范圍內農產品購銷信息,指導當地農民的生產經營,促進本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第三,完善農業產業化投融資體系。大力宣傳本地農產品生產特色,吸引大量具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加入,同時要求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獲得國家農業資金的支持。運用各種措施向農民加大貸款力度,給農民生產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大量資金,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建立規范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盤活當地農產品生產與經營。
第四,完善土地流轉體系。當前農業生產滯后的主要因素是土地過于分散、農民生產方式過于陳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則需應用土地流轉模式。在今后的發展當中,應不斷規范土地流轉市場,允許農民通過轉包、出租、交換、轉讓等方式變換土地承包權。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利用各種措施整合大片土地,實行連片承包。
第五,完善品牌培育體系。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利用打造農產品品牌,加大宣傳力度,將當地農產品不斷推向國際市場。
2.4 健全質量標準體系
農業產品必須保證質量,才能不斷開拓市場,促進農業標準化發展。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步驟要制訂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對于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種子、農藥、化肥要加大監管力度,嚴禁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加大監督力度,完善檢測手段,為農業標準化生產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5 加強政府組織領導和相關政策傾斜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政府也要制訂發展規劃,通過各種扶持政策鼓勵農戶與企業的生產,對政府確定的扶持項目要給予大力資金支持,同時加強監督力度,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在各級政府的年度考核項目中設置農業產業化建設標準,狠抓政策的落實,使各級政府部門齊抓共管,不斷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產業化經營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農業生產具有多種優勢,我們要有效利用多種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新時期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
參考文獻
[1] 高慶鵬,陳彬,李沁洋.我國農業產業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07).
[2] 朱麗花,孔紅專.加快鎮江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考[J].江蘇農村經濟.2013(10).
[3] 趙新慧.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的云南省蔬菜產業發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09).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4-01-11
作者簡介:何仁碧(1970—),女,重慶豐都人,大專,農藝師,從事農村特效農業產業發展路徑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