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產業。通過對云南省峨山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了峨山現代林業發展的促進機制,為峨山現代林業發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峨山縣;現代林業;促進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
峨山縣地處云南省中部,介于東經101°52′~102°37′,北緯24°01′~24°32′之間。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紅河州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山水相連,西北與楚雄州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接,東北與昆明市晉寧縣毗鄰。全縣土地面積1933.1km2,林業用地面積152132.6hm2,林業用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8.7%,為玉溪市主要有林縣之一。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深化改革,完善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機制,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峨山林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推進現代林業
發展。
1 現代林業內涵
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
2 峨山林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目標
2.1 峨山林業現狀
峨山縣林業用地面積152132.6hm2,其中:生態公益林65873.2hm2,商品林86259.4hm2,森林覆蓋率66.4%,活立木蓄積量為712.8萬m3,林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比較優越;林業對峨山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從2007年開始,峨山縣確定發展農業特色產業“2213”工程(核桃13333hm2,竹子13333hm2,魔芋2000hm2,除蟲菊666hm2),全面實施推進了林業產業發展;截止2012年底,全縣共發展核桃13400hm2,竹子10433hm2;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發展規模,開始顯現出經濟效益,林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林業為峨山生態的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2 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林業改革不夠完善,相關配套改革滯后,創新發展不足等原因,峨山林業總體上還處于“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狀況;廣大山區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緩慢;林業科技落后,經營管理粗放,林分質量不高;林業的整體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
2.3 發展目標
在“十二五”期間,完成林產業發展核桃13333hm2,竹子13333hm2的目標;森林覆蓋率達68%以上,生態狀況顯著改善,山區人民群眾在林產業上增加收入,林業總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71%以上,生態狀況步入良性循環,實現生態良好、山川秀美的新彝鄉;全縣林業總產值達5億元以上,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相對趨于合理,把林業產業培植成為全縣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
3 總體思路和指導原則
3.1 總體思路
堅持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路子;以現代林業的現代發展理念,圍繞建設中國第一個生態彝族自治縣和農業特色產業發展“2213”工程;完善并改革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制定政策措施;調動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把林業建設成為峨山縣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促進全縣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3.2 指導原則
堅持以社會力量為主體,全縣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堅持以分類經營為基礎,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管嚴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堅持以資源培育為依托,以核桃、竹子快速發展帶動林產業的大發展;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產業結構,培育龍頭企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堅持以科學技術為支撐,林科教、技工貿相結合,依法管理,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改革管理體制,創新經營機制。
4 峨山現代林業發展的促進機制
4.1 鞏固和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
4.1.1 鞏固和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
進一步明晰林木、林地權屬,確實把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交給農戶,真正還山、還林于民,使農民成為真正的經營主體,擁有屬于自己的山林財產權利。
4.1.2 實施自然保護區資源優化整合升級改革
按照建設森林峨山、美麗峨山,推進“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縣級山后茶廠自然保護區、紅石巖水源林保護區、高魯山水源林保護區、新村水庫水源林保護區、縣城近山面山保護區和玉林泉水資源保護區進行優化整合,統一建立高魯山自然保護區,爭取立項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制定保護區管理辦法和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解決自然保護區級別過低和“無機構、無經費、無人員”的問題,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4.2 深化配套改革,建立現代林業經營和管理體系,加快林業跨越式發展
4.2.1 實施公益林補償范圍全覆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
強化中央和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切實加強對20613hm2國家重點公益林、14146hm2省級公益林的管理工作,發揮其應有功能;探索多元化投資機制,并啟動縣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開展尚未納入補償的生態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實現公益林補償范圍全
覆蓋。
4.2.2 制定生態建設措施,大力推薦森林峨山建設
結合玉溪市實施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綠化造林工程;積極配套政策,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大力實施以楊樹造林為主的公路綠化,城、鄉、村綠化,學校綠化,庫塘綠化工程;加快森林峨山建設,打造美麗峨山生態名片。
4.2.3 加快引入市場機制,創建投融資平臺,實現林業生產要素科學合理配置
規范林地、林木流轉,建立支持林業發展的相關財政扶持制度,推進林業投融資改革,開展林木、林地抵押貸款,放寬貸款條件,降低貸款門檻,延長貸款期限,增加貸款規模,擴大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覆蓋面,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建立森林資產評估機構。激活林木、林地流轉市場,將分散的、小塊的林地林木向懂經營、會管理的市場主體流轉;鼓勵峨山縣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競買、租賃、承包、聯營、股份合作、合資等形式,與集體或農戶合作建設林產業基地及林產品加工企業。制定優化產業結構的扶持和獎勵政策,開展招商引資,培育一批林業領軍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林產品附加值。
4.2.4 構建定位準確、特色突出、充滿活力的林業產業體系
林業產業是最具有可持續性和環保性的朝陽產業;積極依托資源優勢,以市場發展前景為導向,科學規劃,制定扶持政策。發展木本油料林核桃13333hm2;竹工藝、竹漿紙林13333hm2。發展華山松、杉木等速生豐產用材林6666hm2。打造易—峨—高高速路綠色經濟走廊,選擇獼猴桃、金絲棗、油桃、李子等為主的品種,發展溫帶水果666hm2。開展人工種植藥材,在高平一帶規劃發展三七666hm2。挖掘本地資源,主要采用本地青香樹、石楠、馬纓花等植物在化念昆磨高速路一線建67hm2觀賞苗木供給基地。以養殖大戶為龍頭,培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重點馴養繁殖雉雞、鷓鴣、鵪鶉、梅花鹿、馬鹿、竹鼠、蛇、麂子、野豬等野生動物種類,帶動野生動物產業貿易服務產業發展。培植林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林產品附加值;依托云南玉溪源天生物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木本油料加工業,促進核桃干果精加工;引進1個規模化竹漿生產項目,促進竹產品精加工業發展;鞏固發展竹編等傳統竹材加工業,打造精品竹器加工品牌;建立木材和林產品加工園區,培植1家規模化木材加工企業,推動木材精、深加工業發展。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峨山森林覆蓋率高,素有“滇中綠色明珠”之稱,發展森林旅業游潛力很大,圍繞建設中國第一個生態彝族自治縣的目標,以213國道兩旁萬667m2竹林和萬667m2高香生態茶園為依托,改造沿線彝族村寨風貌,提升沿線農家樂服務功能檔次,打造“彝人谷”森林生態民俗觀光旅游
景區。
4.2.5 全面推進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構建管理與經營既科學又協調的森林采伐管理新機制,公開采伐指標,簡化采伐審批手續,逐步過渡到采伐備案制,實現農民自主采伐,實現森林采伐由指標控制向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轉變。
4.3 完善和創新林業服務體系
4.3.1 建立與現代林業相適應的林業科技服務體系
完善縣、鄉(鎮、街道)、村三級林業科技服務網絡;加大縣級公共財政對林業科技支持力度,各個鄉(鎮、街道)配備1~2名林果輔導員;用部分公益林管護資金解決農村護林員工資報酬低的問題。集中資金、人員、技術向基層傾斜,搭建林業技術支撐平臺,引領全縣林業向高質量發展。
4.3.2 建立完善森林資源信息系統服務平臺
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航測、遙感技術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建立完善峨山縣森林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提高信息服務功能,使全縣森林資源數據處于最新最真實的動態變化結果中,對森林資源實施有效的科學管理和經營。
4.3.3 改善投資環境,廣泛吸引非公資本投資林業
明確非公有制林業的法律地位,在資源利用、工程招投標、采伐指標、專項資金和信貸支持及稅費負擔等方面一視同仁,統一政策,為各種林業經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4.4 完善森林資源“三防”體系建設
4.4.1 完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
以促進森林健康為原則,建立健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長效機制,引導農民建立民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組織,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下的林業有害生物群防群治體系,逐步實現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
4.4.2 探索新型森林資源消防體系建設
引導廣大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本著自律和自愿、公平、互助、互利的原則,組建聯防、聯保、聯控的新型管護組織即森林防火協會,建立完善預防撲救森林火災的鄉規民約、運行機制,調動廣大林農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下的群防群治的格局。
4.4.3 加強林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建設
完善執法工作的技術規范,細化執法工作流程和執法質量標準,推進執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推行網上執法辦案;整合優化執法資源,組建林業行政綜合執法隊伍,提高林業行政綜合執法能力和監督考評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速林業發展的決定[Z]﹙云發〔2004〕9號﹚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決定[Z]﹙云發〔2006〕19號﹚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4-01-07
作者簡介:李順榮(1964-),男,云南峨山人,農學學士,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權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