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Kazianis



2013年11月23日,中國宣布設立新的覆蓋東海的“防空識別區”。隨之而來的反應關注的是,這將對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領土聲明產生何種影響。然而,新的防空識別區同時還是中國為實現監察和限制外國在中國“近海”所實施的軍事行為這一雄心而邁出的一大步。正如有專家指出的,新防空識別區的出爐并沒有展現出危機語言的信號,反而顯得像是謹慎的決策過程的結果。對于中國此前的行為,美國的反應是試圖確保能夠進入中國東海地區;對此,中國可能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得美國的這一行為變成徒勞。
兵馬未動,概念先行
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背景不僅僅是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爭議,還在于中美之間正在升級的(也許尚不明顯)有關在中國近海行動的分歧,這為中國控告美國的情報收集機在中國邊界處活動、對未向中國當局報告飛行計劃的飛機進行雷達跟蹤和騷擾提供了法律框架。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曾將此類行為稱作是“潛在的空中威脅”。
來自中國的對防空識別區的分析認為,這些努力對于抵抗美國軍隊對中國疆界完整性與日俱增的威脅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防空識別區很可能不僅僅是對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所做出的回應,針對的還可能是美國提出的“空海一體戰”這一行動概念——中國分析人士將“空海一體戰”這一概念視作美軍可能對中國國家利益進行軍事干涉的證據。“空海一體戰”本身就是針對中國此前試圖發展“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所做出的反應。這表明中美軍事規劃者已經展開了一場概念上的軍備競賽,為掌控進入近海地區的能力提供概念框架。
中國的軍事實力固然在增長,但與美國相比仍然相形見絀。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的北京采取了這樣的戰略姿態:轉而用自己的部隊發起一場不對稱的斗爭。中國學者將這一策略稱為反干預行動,美國戰略家則稱之為“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解放軍部隊將通過使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超低噪音傳統潛艇、先進水雷、無人駕駛飛機和其他精密且越來越是自主研發的武器,來形成嚴重的殺傷。北京從過去數十年間華盛頓發起的軍事行動中吸取了經驗,并且意識到,允許一個實力更強的國家擁有集結部隊和實施軍事打擊的優勢不啻為戰略自殺。一旦發生沖突,通過“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制止對方集結部隊——許多中國學者還贊成進行大規模的先發制人式打擊——似乎是最佳的策略。
為了應對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挑戰,美國提出了“空海一體戰”的行動概念。“空海一體戰”這一名稱與北約1980年代提出的“海陸戰”概念相仿,試圖在非常廣義的范圍內,實現空軍和海軍之間高水平的聯合作戰,以克服“反介入—區域封鎖”帶來的阻力。在日前美國國會舉行的一場聽證會上,一位美國海軍少將對這一概念做出了定義:
設計“空海一體戰”是為了確保能夠通往“全球共有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即天空、海洋、太空等沒有任何人“擁有”但我們又依賴于此(例如海洋通信線路)的領域。我們敵人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動用了許多軍事手段來妨礙這些不受人管轄的領域被自由使用。這些軍事手段包括新一代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空對空和地對空導彈,它們的射程、精度和殺傷力都大大加強了。這些導彈的數量正在猛增……相應的,“空海一體戰”這一概念的目的就是挫敗這些對自由進入的威脅。
盡管美國軍方幾乎所有有關“空海一體戰”的官方文件都煞費苦心地避免特別提到中國的名字,但這一概念的目標顯然在于遏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上述“空海一體戰”的定義意味著,存在著對中國大陸進行打擊以破壞重要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指揮與控制系統的可能性。
理解北京將會對“空海一體戰”做何反應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中國越來越關心“空海一體戰”是否會有效地遏制自己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和“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通過在中國主流媒體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高級官員做出的評論,以及可能引進自俄羅斯的用來捍衛當前和未來防空識別區計劃的新軍事技術,北京清晰地表明了自己正在全神貫注地應對“空海一體戰”提出的挑戰。中國對這一概念的反應將對橫跨印度洋—太平洋的安全局勢、對美國的盟友,以及對該地區各種一觸即發的危機產生重要影響。
戰斗力升級
《人民日報》上一篇標題為“‘空海一體戰重啟舊的敵意”的未署名文章表示:“如果美國嚴肅地對待‘空海一體戰系統的話,中國必須升級其反介入能力。中國應該擁有能夠威懾任何外部干預的能力,但不幸的是,這一立場被美國視作威脅。”這篇文章繼續寫道:
爭論美國和中國安全利益的價值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中國沒有將美國趕出亞洲的意圖,但另一方面,在危機時刻中國決心堅決地反對美國的任何干預。
中國官方也在不同場合駁斥了美國國防部官員模棱兩可的說法,聲稱“空海一體戰”就是特別針對中國的。一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研究員向《金融時報》表示:“即使不是完全針對中國,它仍然是主要針對中國的。”他繼續解釋道:“(這是)因為美國人說得非常清楚,‘空海一體戰主要針對的是‘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過去美國的評估)都表明,他們相信中國正在執行‘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
一方面,人們必須嚴肅地看待中國有關“空海一體戰”的聲明;另一方面,學者必須在北京的行動中尋找變化,尤其是軍事戰術、戰略和軍備方面的變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國可能尋求通過提高“反介入—區域封鎖”的能力來制衡“空海一體戰”。最近的報道就表明北京可能即將與俄羅斯簽訂多項協定,以提升自己的“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和常規軍隊戰斗力。
近年來見諸報端的協定之一是中國可能購買蘇-35戰斗機。盡管這筆交易的可信度并未被證實,但這無疑能夠表明中國的軍事渴望之所在。如果消息屬實,那么蘇-35戰斗機將賦予中國于更長時間內在東海和南中國海部署更先進戰斗機的能力,提升巡視防空識別區的有效性。這一戰機可能比亞洲的多數戰斗機都更先進,并在國產的第五代隱形飛機正式亮相之前填補這一空白。
北京還可能對從莫斯科得到新一代超低噪音潛艇感興趣,許多新聞報道也提到了這一點。盡管對于交易的報道確定性不一,但新潛艇的加入對于中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僅有助于提高中國部署海下戰艦的能力,還能夠改進每艘潛艇所配備的技術。這些技術將在未來幫助中國海軍彌補在反潛艇戰——這也許就是“空海一體戰”戰略的一部分——方面相對于美國及其盟軍的巨大劣勢。
還有報道表示,俄羅斯甚至在考慮將其最為寶貴的防空系統——受到許多討論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賣給中國。如果將這一系統部署在臺灣海峽和釣魚島附近海域的話,一定會產生錯綜復雜的后果。美國《國防新聞周刊》上一篇詳細探討這一交易可能性的文章指出,這筆買賣將賦予北京“對于臺灣全面的防空覆蓋”,并實現“如今缺少的至關重要的彈道導彈防御能力”。如果將對中國大陸的動能攻擊列為“空海一體戰”戰略的一部分,這一系統無疑將增大美國及其盟軍將面對的風險。而若將該系統部署于東海海域的話,這一新的防空技術還將為中國的防空識別區提供堅強的后盾。
危險的未來
中國顯然正在探索利用俄羅斯武器來提高其“反介入—區域封鎖”能力的可能性,并以此來抗衡美國的“空海一體戰”戰略,但這一做法顯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即使北京購得了上述所有武器,中國的規劃者依然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如何使用這些精巧的系統,令其適應自己的需要,將其整合到中國自己的指揮和控制系統之內,并通過高水平的訓練滿足實戰的要求——這顯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
歷史經驗還表明,莫斯科也許會對達成上述協定猶疑不決。俄羅斯沒有忘記1992年將蘇-27戰斗機賣給中國,令北京在日后依靠本國能力建立起空軍力量的事例。這一協定以俄羅斯控告中國復制飛機并將重裝后的飛機放到全球武器市場上銷售告終。不過,考慮到兩國關系轉暖,軍事合作和聯合演習日益增多,在反對美國上也具有共同的目標,莫斯科也許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將這些武器賣給北京。
北京和華盛頓的斗爭策略不僅將對雙方,還將對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產生深遠影響。不穩定的安全競爭趨勢——中國宣布設立防空識別區就在近期體現了這一趨勢——如今有轉變成許多政治學者所說的“安全困境”的危險。美國試圖通過“空海一體戰”遏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封鎖”戰略,為對此做出回應,中國可能會采取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外的進一步措施,進而使得誤判導致的危機和沖突更加惡化。
雙方顯然都試圖獲得相對于對方的戰略優勢,但雙方必須承認,繼續在各個陣線上進行對話與合作至少能夠起到緩和部分戰略緊張的作用。許多人將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舉動解釋為反映了領土爭議引發的敵意。不過,還必須把這一舉動放在中美安全競爭——這一競爭包括了新的軍事平臺、行動概念與戰略——愈發激烈的背景下審視。
這一地區的未來如何,不僅僅取決于中美雙方將怎樣應對對方的戰略舉動,更在于雙方是否有誠意尋找緩和緊張的方法。如果雙方沒有這樣的誠意,就將形成行動—反制行動這樣有害的模式,在未來數年內造成危險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