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輝
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以來,對國家安全問題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作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主持召開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這次重要會議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重要概念。他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1]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維護新形勢下國家安全的講話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對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認清國家安全形勢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當前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豐富。以往人們對國家安全領域的認識,局限于傳統安全領域,即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等。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在黨的十五大報告全文中,還找不到“非傳統安全”這一詞組。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專門論述了非傳統安全問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不僅提到了“多種安全威脅”,要求“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而且還強調指出,當今世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國面臨的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彪S著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逐步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當今世界既存在傳統安全問題,也存在非傳統安全問題,而且非傳統安全問題,已經蔓延至各個領域、各種空間,并對國家安全、國際安全等產生了重大影響。鑒于此,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2]因此,我們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要重視非傳統安全,要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正在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012年12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依據習近平的相關思想強調指出:“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發展,做出的一個新的重要戰略判斷,習近平對此問題也多次強調。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的新變化,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科技、文化等諸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如國際金融危機觸發了國際體系的持續裂變。國際金融危機發生6年來,對世界經濟格局以及政治、安全形勢產生了深刻影響。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至今仍在延續,美國、歐盟等陷入重重危機,捉襟見肘,經濟復蘇乏力;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大國群體性崛起,對西方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產生重大沖擊,非國家行為體大量涌現,并日益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在這個大變局下,國際體系進入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時期,各種國際力量加快分化組合,圍繞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斗爭十分激烈,局部動蕩和武裝沖突頻繁發生。隨著我國國家利益快速向海外擴展和延伸,我國安全和發展,已經同外部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際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國,且影響仍在持續,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同時,國際和地區局勢動蕩,非傳統安全威脅正在傳導至我國,已經對我國安全和發展構成了威脅;國際市場、海外能源資源和戰略通道安全,以及我國的海外利益安全問題凸顯。由此可見,安全形勢的變化,是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突出表現。
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面臨新形勢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增大了我國鞏固周邊戰略依托的難度。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被視為對美國重返亞太政策的進一步充實和軍事體現。美國于2011年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2013年6月2日,美國防長哈格爾在香格里拉防長對話會上高調宣布:“除了上次說的60%海軍力量將在2020年前部署至亞太地區,空軍力量的60%也要部署在這里?!弊罱?,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了日本、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意在強化美國與上述國家的軍事同盟關系,進一步對中國實施戰略遏制和戰略圍堵。奧巴馬的此番活動,不僅是為了鞏固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群眾基礎”,而且也是為了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而在一些軍事盟國進行的動員工作和力量部署。亞太“再平衡”戰略劍指中國,客觀上增大了我國鞏固周邊戰略依托的難度。二是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充滿變數。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形勢日趨復雜,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大。對于朝鮮半島問題,我國政府的立場是明確的和一貫的。2013年4月6日,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通電話時指出:“朝鮮半島是中國近鄰。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在這一地區的挑釁言行,不允許在中國的家門口生事?!?014年2月17日至20日,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訪問朝鮮,他強調:“中方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決不允許半島生戰生亂?!贝送猓陙?,美國艦機頻繁對我實施抵近偵察,日本右翼勢力猖獗,中日圍繞釣魚島的對抗時有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三是中亞地區“三股勢力”活動猖獗。國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并正在傳導至國內,給我國西北邊境地區乃至內陸地區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分裂勢力不僅在新疆制造嚴重暴力恐怖事件,而且在新疆以外也頻頻滋事。2014年3月1日,在昆明,分裂勢力一手策劃組織了嚴重暴力恐怖事件。4月30日下午,在烏魯木齊市火車南站站外發生了一起爆炸案件。5月22日在烏魯木齊市再次發生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并導致31人死亡,傷96人。這幾起暴力恐怖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我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予以強烈譴責。四是我國海上安全環境更趨復雜。我國是世界上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大國,也是同周邊多國存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的大國,我國海洋方向已集主權、安全和發展問題于一體,其安全問題更為復雜。五是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近年來,西方大國不斷加大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力度,不斷加大對我意識形態領域進攻的深度,不斷加大對我實施和平演變的強度,不斷加大對我政治制度瓦解的頻度,并把矛頭對準了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和廣大青少年。境內外敵對勢力把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作為西化、分化、尋釁滋事和擴散升級社會矛盾的重要渠道。此外,反分裂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各種分裂勢力加緊勾結,其分裂活動呈愈演愈烈之勢。所有這些都給我國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政權安全和社會穩定增加了新的難度。endprint
二、深刻認識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性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國家綜合安全問題的根本看法。它反映了國家對安全形勢的基本判斷,是國家安全戰略的總綱領。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前提,是構建國家安全理論、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基石,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要保證。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1]
人民安全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黨的利益歷來和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為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在和平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不懈努力。人民安全是人民解放、百姓安居樂業的基本前提。黨要堅持和體現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必須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國家安全就像空氣和水,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傮w國家安全觀提出,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這與我黨的宗旨是高度一致的,與黨維護人民安全的理念和實踐是高度契合的。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就能正確把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方向,確保國家安全的性質,也就抓住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龍頭。
政治安全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根本。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確保這一制度的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也是我國安全的根本。中國近代任人宰割的屈辱史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以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和政權安全等政治安全為根本。
經濟安全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直接導致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破產,或政府關門,或縮減民生和防務經費,對這些國家的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蘇東劇變以及烏克蘭、西亞、北非等地的動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所在國的經濟出了問題,所在國的民生出了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是國家安全的根基,沒有經濟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歷史上,所有國家的興衰都無情地印證了這一規律。
軍事、文化、社會安全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保障。軍事安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軍事安全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已廣為人知。但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只是在近年來才引起人們的重視。有一種入侵叫文化侵略。如果說軍事入侵是赤裸裸的,是刀光劍影的,那么,文化入侵則是沒有硝煙的,是靜悄悄的,是潛移默化的,而且它往往披上美麗的外衣,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但文化入侵的對象是全體國民,俘獲的是民眾思想,動搖的是民心根基。而社會安全則涉及各個民生領域,關乎民眾安全。社會安全失穩,社會秩序就會失范,國家就會動蕩。因此,軍事、文化、社會安全,都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保障,在國家總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國際安全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依托。當前,國際形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穩定的基本態勢,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抬頭,局部動蕩頻發,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世界依然面臨現實和潛在的戰爭威脅,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多變性進一步增強。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又與外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日益緊密,我國必須把維護國際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重要的外部安全依托。因為我國的安全和發展離不開周邊安全以及國際安全。我國既要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要以自身安全和發展,來維護和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
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習近平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1]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必須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必須以“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為牽引。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蒙受了外國侵略和內部戰亂的百年苦難,深知和平發展的來之不易、深知安居樂業的彌足珍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反映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習近平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目標,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鞍l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中國不可能持久安全,“落后就要挨打”,這是鐵律。通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基礎,引領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發展方向;沒有國家安全,中國也不可能發展,通過堅持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安全保障。
必須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必須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即既要重視內部安全,又要重視外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要重視國土安全,又要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要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要重視發展問題,又要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要重視自身安全,又要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1]endprint
必須充分發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領導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反映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近平對國家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體現了黨、國家、人民和軍隊捍衛國家安全的一貫意志、堅強信心和堅定決心。此次會議明確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能使命,提出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開展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則,即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干高效的原則。習近平還明確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工作要求,即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部署狠抓落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正確領導下,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正確指導下,有全國各行各業的支持,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定能擔負起領導國家安全的重任,有效發揮其在維護國家安全頂層設計、組織領導、戰略運籌、戰略指導等方面的功能,為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和領導保證。
必須有效發揮軍事力量戰略功能。國家安全的綜合性,決定了國家安全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由此決定國家安全問題需要以綜合手段來應對。如經濟安全問題,不僅可用經濟手段來應對,也可以結合運用其他手段來應對。從實踐上看,用綜合手段應對單一安全問題,或應對復合安全問題,其效果要明顯好于單一手段。當采用其他手段應對國家安全問題時,軍事力量通常發揮后盾作用。但在窮盡眾多非軍事應對手段后,仍不能處理國家安全問題,此時,軍事手段就成了維護國家安全的保底手段。軍事力量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戰略功能,主要體現在營造態勢、預防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等方面。一旦國家安全特別是主權安全、制度安全、政權安全、發展安全等出現重大問題,國家在運用其他應對手段無效的情況下,可以依法運用軍事力量和軍事手段。運用軍事手段,既可以通過營造態勢來預防安全危機的發生、蔓延,當國家安全面臨戰爭威脅時,又可以通過軍事威懾遏制戰爭。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則可以運用軍事力量,打贏戰爭,以維護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解放軍報,2014-4-16.
[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解放軍報,2012-12-17.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