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據報道,青島嶗山8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和人均壽命,都超過了以“長壽”聞名的廣西巴馬。嶗山人平均壽命81.27歲,超80歲以上夫妻共814對。嶗山、巴馬……越來越多的長壽之鄉令人怦然心動。不過,這些長壽之地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鄉”而不是“城”。
當多數城市都籠罩在霧霾中時, “長壽之鄉”如同世外桃源般散發著無窮魅力。然而,長壽之鄉何時能升級為長壽之城?
從某種程度上說,現有的“長壽之鄉”大多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幸存者,但社會總在發展,我們不可能退回小國寡民的原始階段。因此,升級“長壽之鄉”不應局限于發掘更多的“幸存者”,而應以一種更為科學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來規劃城市遠景,將長壽納入城市發展指標不失為一項可行的舉措。
把長壽納入城市發展指標,必然意味著對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說“長壽之鄉”大多是“天然形成”,“長壽之城”顯然需要規劃先行。在這樣的系統工程內,理應包含環境治理、資源保護、食品安全、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只有兼顧公眾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在逐步改善民生的同時,維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才能使長壽從全民理想變成社會現實。
長壽不應只是一個鄉的夢,也是一座城、一個國的夢,更應是所有人的中國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