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拙



朱镕基:風格依舊 京戲功深
朱镕基自從2003年人代會上卸去總理職務之后,就很少公開露面。據媒體報道,2004年12月7日,他出席了一個儀式,并對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描述。
這次儀式的主角是朱镕基,德國中小企業聯盟在北京凱賓斯基飯店授予他“歐洲中小企業獎”。朱镕基說,“去年(2003年)3月份我從總理的崗位上退下來,從此以后,我幾乎沒有在公眾場合和電視媒體上露面。只有一次,那就是鄧小平先生的100周年誕辰的紀念活動。這次是第二次。”歐洲中小企業獎每5年頒發一次,由歐洲中小企業聯盟EUMN和德國中小企業聯盟評審委員會確定受獎人。在朱镕基之前,只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獲此榮譽。
朱镕基描述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我在崗位上的時候,我不敢說是全國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間的一個。”“但是我的退休生活也很豐富。我最喜愛的是中國的京劇,我現在不單是唱戲,而且還拉京胡,經過勤學苦練、名師指教,我現在拉胡琴的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倍。”
2003年11月,朱镕基去了一趟湖南。在湖南京劇團琴師張再峰眼里,“票友”朱镕基像同臺搭檔一樣親切。路經長沙時,朱镕基在下榻的湘麓賓館專門邀請張再峰登門,切磋技藝。
“他喜歡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專業得讓我吃驚。”張再峰回憶,當天下午,從3時到6時,從《甘露寺》、《搜孤救孤》到《烏盆記》,二人輪番配對,你拉我唱,甚是合拍。第二天,湖南京劇團的藝術家們干脆都來了,要和總理切磋,“又熱鬧了一個下午”。第三天,因為計劃臨時變更,定好的排練被迫取消,朱镕基還頗為遺憾地說:“下次還要來唱。”
2006年4月15日上午,朱镕基進行了一次隱退后為數極少的福建之行,期間除座談、走訪外,特意安排走訪了位于福州市澳門路的林則徐紀念館。在林則徐銅像前,朱镕基駐足不語。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朱镕基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中華詩詞》雜志副主編歐陽鶴是朱镕基在清華時的同班同學。歐陽鶴告訴記者,“他退下來后,精神好了許多,看看書,唱唱京戲,偶爾出外走走,但講原則的勁兒一點沒消。”
朱镕基曾在任上公開表白,退休后,一不作傳記,二不題詞。他曾說過,看書是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別人寫他的傳記,因為那都是東拼西抄拿去賣錢的。
迄今為止極少的破例,除了任上在國家會計學院的題詞“不做假帳”外,便是退休后實在推不掉親戚的請求才動筆。他的堂兄朱經冶90歲大壽時,接到了堂弟的兩副賀聯,一聯為“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冶新人”,另一聯為“兒孫滿堂萬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歡”。
2013年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據該書編輯組成員魯靜介紹,朱镕基本人親自參與了該書的編寫工作,“朱镕基總理不染發,所以現在看上去他的頭發是灰白色的,盡管他已是85歲了,但是腰板依然很直,很有精神。”并且“談吐幽默,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在魯靜6年的編寫組經驗里,朱镕基對編輯組的同志都很和藹。“直接喊大家的名字,見面時常常對大家噓寒問暖,叮囑老同志保重身體、注意休息,叮囑瘦的同志多吃點。”在魯靜的印象里,朱镕基仍然很關心時事,對時下發生的新鮮事都有所了解,甚至會說網絡流行詞語,比如“hold住”和“給力”。
李瑞環:學用哲學 改編京劇
2003年1月23日,李瑞環在最后一次主持全國政協閉幕式時發表卸任感言,“新陳代謝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
哲學素養深厚的他,對得失看得淡然,“希望我們所有的同志都能以長遠的眼光、寬闊的胸懷、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進退去留問題。”
退休后,李瑞環最令公眾關注的事情之一是出了一本書,書名為《學哲學用哲學》。書中收錄了李瑞環1981年以來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間的有關文章和講話,記錄了李瑞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會,內容中不乏對當代中國現實的思索和感悟。
卸任后,李瑞環多在京津間走動,見諸報端的報道也相對多些,一般都與京劇相關。與江澤民和朱镕基愛好彈唱不同,他更醉心于京劇曲目的改編。最為業內稱道的是,他改編自梅派名劇《生死恨》的《韓玉娘》,先后十易其稿,從整體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節,都作了較大改動,被認為是“既繼承原劇精華又脫胎換骨的一出新戲,為傳統京劇的改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他的促成下,歷時17年之久的《中國京劇音像集萃》特輯于2003年底首發,其中收入了他親自修訂的4部戲:《西廂記》、《金斷雷》、《劉蘭芝》和《楚宮恨》。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評價這一特輯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李瑞環對天津青年京劇團關愛有加。1986年,時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就曾說,“喊一百句振興京劇口號,不如踏踏實實抓一個團”,他親自在青年劇團抓百日集訓,邀請名角,以全封閉、大運動量方式訓練年輕演員,排演名優劇目。退休后,他更親自操刀改編多部劇目,并促成了多次赴京演出。
2006年4月,李瑞環10年助學的故事始為人知。《天津日報》報道說,李瑞環10年間拿出個人資產53.3萬元,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資助了148名貧困大學生。今年又捐出一筆稿費,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內每年再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
1996年,回天津探親的李瑞環委托老部下方放,將首筆稿費5萬元交給天津市委教衛工委,再分別發放給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的12名貧困學生。李瑞環特意交代:“一定要替我嚴守秘密。若實在推不過去,就說是‘一位老共產黨員。”
但在受助同學的強烈要求下,2004年10月21日,李瑞環與部分受助大學生進行了一場座談。會上,李瑞環回憶了自己的童年,也解釋了資助學生的原因:“我是天津寶坻人,農村的,家境很窮,弟兄姐妹7人,上不起學,小學畢業后經常去做農活兒。17歲去北京前,種地、趕車等我都做過,12歲開始織布,非常苦。但我很小就喜歡書,到處找書看,親戚、鄰居的書我總是想方設法借來看。”endprint
2013年3月26日,李瑞環推出自己退休后的第四套著作——《看法與說法》。一時間,書中的不少精辟論述被各大報刊、網站爭相引用。
回顧自己的人生,李瑞環曾說:“我常想,過去在像我這樣職位上工作的都是些何等的人物……每當想到這些,我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唯恐因為自己的不足或不慎,給黨和國家的工作、給老一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事業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正是這樣的情懷,支撐著他不斷學習,一直以國家為己任,成就了務實踏實的行事風格。
李嵐清:傳播音樂 讀書寫書
“音樂為余畢生愛好,予我良多,故以樂友自居。”“音樂和科學是相通的,可以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說,我的創造性就來自于科學技術加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人生更加豐厚,希望大家都成為經典音樂愛好者。”
2012年9月25日,“走進經典音樂·李嵐清音樂講座”在貴陽大劇院舉行,李嵐清現場與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教師青棵共同演唱了由趙元任作曲、劉半農作詞的經典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
李嵐清自從2003年初之后,也開始了他的退休生活。從媒體公開報道看,他寫了兩本書,一本是《李嵐清教育訪談》,回憶任職時的經歷;另一本是《李嵐清音樂筆談》,做音樂知識的普及。他把稿費全部捐給復旦大學管理學獎勵基金會。
他對音樂的普及不遺余力。從2005年開始,他在國內各個高校演講,告訴中國的年輕學生,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能不懂得享受音樂。他甚至用了一個極端的說法:一個現代大學生,如果連肖邦都不知道,不能算高素質的大學生。
有人評價說,他是一個音樂“發燒友”。甚至說,他對音樂價值的傳播具有“傳教士”精神。
他的演講足跡遍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談論音樂與人生,有時往往三四個鐘頭還意猶未盡。
他像傳統的中國士大夫一樣,給自己起了一個雅致的名號:江南老童生,這是一個極具中國古典色彩的稱呼,他還喜歡另一種古代文人的愛好──篆刻。
他還將篆刻和音樂結合起來,給心目中的“樂仙”莫扎特刻了一方印。約翰·施特勞斯,被世人稱為“圓舞曲之王”,他也給這個奧地利音樂家刻了一個“王印”:“圓舞曲之王印”。他是這些音樂家的崇拜者。
“據專家考證,我是中國惟一給外國音樂家刻圖章的人。”李嵐清說。在一次演講中,他還說,他經常一邊“聽”《新聞聯播》一邊練篆刻,“因為電視里的許多同志我都認識,不用看我也聽得出誰在講話。另外我一邊聽一邊刻,可以起到一個手腦并用的效果,對健腦是有好處的。”
李嵐清說,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可以用8個字概括:健身、健腦、讀書、寫書。健身排在首位,他說自己有20年網球球齡,游泳最長紀錄是5000米。他說,健身的好處是“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減少醫藥費,有利全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