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玲
摘 要:從消費文化的角度,通過分析生活在消費社會中的《流沙》主人公海爾格的消費品地位及其所做掙扎,來揭示消費社會中女性主體性構建失敗的原因,并指出其對當下女性成功構建其主體性的意義。
關鍵詞:《流沙》;海爾格;消費文化
中圖分類號:F I5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313-02
作為第一位獲得古根海姆基金會(Guggenheim Foundation)創作基金的美國黑人女性作家,內拉·拉森成為哈萊姆文藝復興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側重寫混血兒的生存狀況及其掙扎歷程。在其代表作《流沙》中,拉森描述了混血兒海爾格在消費社會中因種族問題和價值觀選擇苦苦掙扎一生卻無緣真正的幸福的人生歷程。
法國理論家波德里亞曾將人類社會分為前商品社會、商品社會和消費社會。
20世紀初西方的技術革命使傳統的社會習俗和生活方式煥然一新。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大眾消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開始向典型的消費社會階段轉型。在其《消費社會》一書中波德里亞寫道:“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光彩奪目的物品——它比負載了全部內涵的汽車還要負載了更沉重的內涵。這便是身體。”人的身體并不是簡單的物品,它承載了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不應該被當做普通物品拿來作為消費的對象。海爾格為尋找工作而走在芝加哥街道上時,她的身體卻被周圍的一些男人視為波德里亞所說的可供消費的物品。“她穿街走巷,但是看起來在這整片充滿活力的地區,沒有人需要她的服務。至少不是她提供的那種服務。幾個男人,有白人也有黑人,給她錢,但收下那些錢的代價太高了,海爾格·克萊恩感覺自己不愿意付出那種代價。”(Larsen)此時的海爾格只是因經濟拮據出來找份正經的工作賺錢養活自己,卻被那些男人視為“街頭女郎”。她能提供的、愿意提供的是她的勞動,而那些男人想讓海爾格提供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服務。林樹明在其《消費文化中的女性身體》一文中指出:“身體不可能存在于話語之外,其不僅攝納了性別因素,還包括了種族、階級等因素。”在這里,我們不難想像,如果走在街頭的是一個男人,或者是一個身份高貴的白人女子,則幾乎不可能出現其淪為被觀看、被欲望的客體的現象。在當時的芝加哥,仍有上層階級和非上層階級之分,非上層階級的人往往得不到足夠的尊重。整個城市幾乎到處都能聽到關于種族問題的討論,黑人被認為低人一等。而女性,在一個男權意識主導的社會,又低男人一等。此時此地的海爾格是一個并不屬于上流社會的黑人女性,所以很“自然”地淪為那些男人眼中可購買的消費品。
厭倦了到處充斥著種族問題的美國生活,得到舅父經濟援助后的海爾格決定離開美國,到歐洲去。歐洲沒有種族歧視,但歐洲有亞歷克斯·奧爾森。他為海爾格畫像,卻并未事先征得海爾格的同意,而且,在其作畫過程中,他并未實事求是地將海爾格畫下來,而是將她抽象為“一個有著她(海爾格)的特征的性感尤物”(Larsen)。奧爾森所看重的只是海爾格黑皮膚象征的原始風情,只是可以作為他的消費品的海爾格。在向海爾格求婚時,奧爾森說出了他眼中海爾格的形象“你有非洲女人令人興奮沖動的本性,除此之外,我的小可愛,恐怕你有一個妓女的靈魂。你把你自己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我當然高興那個人是我。實事上,那個人就是我。”(Larsen)身處歐洲的奧爾森并不是種族主義者,他沒有因為海爾格是黑人而歧視她,可他也與芝加哥街頭那些出錢買海爾格的“服務”的美國男人一樣,將海爾格視為可“購買”的消費品,并聲稱自己是那個出價最高的人。奧爾森之所以那樣描述海爾格,是因為海爾格是女人,黑色皮膚的女人。他的觀點折射的是他所代表的歐洲文化,一種將女性置于弱勢地位,忽視女性主體性的男權意識主導的文化。在奧爾森看來,女人不是和男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個體,而只是男人可以擁有的附屬品,可通過購買得到的消費品。從美國到歐洲,海爾格避開了種族歧視,卻卷進了奧爾森眼中的黑色性感尤物的漩渦。她依然生活在男權社會里,依然被當作可“購買”的消費品。
除了成為奧爾森眼中可“購買”的消費品,身在歐洲的海爾格還是姨媽卡翠娜的炫耀式消費的消費品。初到歐洲的海爾格被姨媽要求穿戴“引人注目的東西,有異國情調的東西。”第一次去參加一個簡單的茶會時,海爾格被建議穿上了“一件閃亮的有著奇怪的紫色和櫻桃紅花邊的黑色塔夫綢衣服”,姨媽仍嫌不足,又給她買了“長長的上了釉的耳環,閃閃發光的鞋扣,兩只大手鐲”姨媽所做的這些并不是出于親情關心海爾格,而只是想讓她更吸引人。“在她(姨媽)心目中,她已經決定了海爾格將在提高達爾一家在哥本哈根的社會財富時扮演的角色。”那就是“一個裝飾。一件古玩。一只孔雀。”隨后的日子里,姨媽為海爾格購買了許許多多能更突出她黑人特征的衣服和飾品,帶她出席各種社交場合,享受具有異國情調的黑人外甥女帶給她的與眾不同的滿足感。身為歐洲上層人士的姨媽毫不吝嗇地花費重金為海爾格購買衣物,把她打扮成具有濃厚非洲氣息的形象,只是為了炫耀。在這個過程中,海爾格被降格為姨媽炫耀性消費的一部分,成了顯示姨媽社會地位的消費品。最初海爾格有些介意所有關于她的事情都是在她不參與的情況下操辦的,覺得穿戴花里胡哨的具有非洲黑人特色的衣服和飾品不符合她個人的品味,后來漸漸地也就接受了這種能帶給她別人的關注,讓她感覺到自我重要性的貴重奢侈的衣物了。“它(海爾格在歐洲的存在方式)滿足了她擴張的自我重要感。很適合她。”可表面上的適合只是一時的,在哥本哈根的第二年海爾格發現她不如第一年那么幸福了,她發現自己又變得躁動不安,心理缺乏安全感,她開始思索“她到底怎么了?難道她身上有一些她不知道的缺陷?”她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思考的問題都很荒唐,但她又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氣餒和絕望。她不知道為什么別人,雖然也不知道都采用了什么方式,都獲得了幸福,她自己卻無法在任何地方找到長久的幸福。
面對自己被當做“消費品”的處境,海爾格并不是沒有努力爭取過自己作為黑人女性的主體地位。她想要通過購物把自己從弱勢的“消費品”變成強大的“消費者”。在納克索斯(學校名)工作時,“她收入的絕大部分都用來買衣服,買書和室內裝飾。”初到芝加哥時,她用自己僅有的錢買了“她想要,但并不需要,而且也無力支付”的名貴錢包和書。她買這些東西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它們的使用價值,而是符號價值。海爾格追求這些東西作為符號帶給她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她選擇符號消費是因為“符號消費絕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吃飽穿暖而已,它其實是消費者的一種‘自我實現,或是為了體現自我價值‘的消費。”(孔明安)海爾格之所以單純地認為通過消費她就可以將自己移動到消費體系中強勢的消費者一端,也因為她沒有全面理解消費文化帶給女性的雙重困境。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家米卡·那娃(Mica Nava)是這樣描述這種雙重困境的:“購買商品和形象可以理解成一種女性快樂和權利的來源(它確實讓女性有了身份感、目的感和創造感),但與此同時,也是確保她們從屬地位的一種手段。”(Mica Nava)購買衣服、書、室內裝飾品和名貴錢包給了海爾格身份感,讓她感覺擁有了上流社會的女性擁有的物品,她就屬于上層階級了。這種虛假的需求不僅沒有使海爾格成為上流社會的女性,還使得她在芝加哥時連買食物的錢都沒有了。此外,這種虛假需求還分散了海爾格對真正決定她在整個社會處于從屬劣勢地位的重大因素的注意力。這種虛假需求讓海爾格在不滿和符號消費之間往返,無法跳出圈外看到真正讓她無論如何掙扎最終也沒有獲得穩定和幸福的深層社會原因。endprint
海爾格想要通過消費獲得女性主體性的嘗試之所以失敗,一方面,是因為在一個把女性商品化的社會里,女性不可能通過消費,即簡單地購物,把自己從“消費品”這一劣勢、從屬地位移動到強勢、主導的“消費者”的位置上來;另一方面,海爾格自己錯誤的價值觀也是導致其坎坷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其物質經濟條件并不十分充裕的條件下,她仍選擇將自己大部分錢財購買上層階級人士消費的物品,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其虛榮的一面。雖然海爾格沒能成功構建其女性主體性,但她在消費社會中的消費品身份及其掙扎歷程對當下女性成功構建其女性主體性仍具有借鑒意義,啟示當下女性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努力尋求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其消費品身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Mica Nava.Consumerism and Its Contradictions[J].Cultural Studies,1,No.2,(1987).
[2] Nella Larsen:Quicksand,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6.
[3] 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孔明安.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J].哲學研究,2002,(11).
[5] 林樹明.消費文化中的女性身體[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
The "quicksand" heroine Helge under the consumer cultural perspective
ZHAO Qiu-li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cul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fe in consumer society "quicksand" heroine Helge consumer goods position and struggle,to reveal the female body in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construct failure reason,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female to construct their subjectivity significance.
Key words:"quicksand";Helge;consumer culture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