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棟山+蔡建軍
摘 要 隨著航空運輸業不斷的快速發展,國內民航業飛行員短缺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各民航院校培養飛行員數量逐年增加,導致訓練飛行機場繁忙程度日益加重,用于訓練飛行的通航機場安全壓力也日趨劇增,通航飛行安全是民航飛行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是民航單位永恒的主題,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文章以飛行訓練機場跑道侵入為對象,對訓練飛行中的跑道安全的有關方面展開分析,希望能給訓練機場一些安全啟示。
關鍵詞 跑道侵入;因素;飛行安全
中圖分類號:V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0-0171-01
跑道侵入是一種嚴重影響機場安全,容易引起災難性碰撞造成人員傷亡飛機受損事故的一種不安全事件。跑道入侵是指發生在機場的對起飛、著陸或者滑行等跑道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的事件;國際民航組織對跑道侵入的定義是:在機場中發生的任何涉及錯誤的出現在用于飛機起飛和降落的保護區表面的飛機,車輛以及行人的事件;簡而言之就是,當航空器、車輛、人員或者外來物錯誤的進入正在被其他起飛或者著陸航空器所使用的跑道時,就會發生跑道入侵事件。
美國在早期就開始對跑道侵入進行研究,FAA早在1991年就公布了第一個跑道侵入預防計劃,后來陸續出版了1993年、1995年、1998年版的跑道侵入預防計劃及其修訂本,詳細闡述了許多減少潛在跑道侵入的措施和程序,美國商業航空安全小組(CAST),1998年10月授權成立跑道侵入聯合分析安全小組(RIJSAT)并于2000年8月完成了跑道侵入的具體方針報告并發布。(CAST)完成了跑道侵入風險到目前為止比較全面的研究。1999年加拿大運輸部專門成立了國家民用航空委員會(NCASC),并參與了跑道侵入分析委員會(SCRI)的創立,(SCRI)報告提出了防止跑道侵入的23項建議措施。2002年至2005年(ICAO)在世界各地發起關于跑道侵入的信息并協助航空局制定和推行風險緩解措施,2006年(ICAO)出版了《預防跑道侵入手冊》;在國內,中國民用航空局空管辦于2011年8月下發了《防止地面人員車輛跑道侵入管理規定》;《民航空管防止跑道侵入指導材料》于2013年3月4日下發;其中對跑道侵入的定義是:在機場發生的任何航空器、車輛或者人員誤入指定用于航空器著陸和起飛的地面保護區的情況。航空器著陸和起飛地面保護區的定義:該區域包括機場的跑道以及滑行道位于適用的跑道等待位置和實際跑道之間的部分、跑道中線兩側各75米范圍內的土面區、ILS敏感區、ILS臨界區和跑道端安全區。
跑道侵入是由許多不同的因素引起的,包括機場因素、空中交通繁忙程度、管制員與飛行員因素、人員溝通信息傳遞因素、空側車輛人員因素、環境因素;據相關調查顯示,54%的跑道侵入是飛行員造成的,有接近29%的跑道侵入是管制員失誤造成的,17%是車輛駕駛員或者行人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跑道是作為航空器從飛行到地面活動和地面活動到飛行的轉換媒介,這種轉換帶來在跑道上的高速運動,航空器勢必無能力做任何規避動作,如果與運動或者靜止的除空氣外的任何物體相撞,后果都將無法想象,因此要求在這個媒介中不能有除空氣外的任何物體存在。
2012年8月,國內某訓練飛行機場,夜航飛行訓練期間,后機在前機未脫離跑道的情況下實施著陸,造成兩機在跑道上發生追碰,導致航空器受損,人員安全。經調查造成該起事件的原因有:1)由于跑道燈光原因,前機飛行員錯過了最佳脫離道時機;2)塔臺指揮員在前機未脫離跑道的情況下,向后機發出了著陸許可,且未及時發現兩機接近趨勢而及時采取處置措施;3)后機飛行教員在著陸前未對學員進行有效監控,失去情景意識,未提前執行復飛程序;4)該機場對指揮程序不夠明確細化,未制定有效的跑道侵入風險控制措施。2013年8月,華北地區某訓練飛行和航班飛行混合運行的機場,一架訓練航空器由于飛行員對油量錯誤估計,飛行中因油量耗盡而不得不緊急著陸,前機航班落地后無法從跑道末端脫離,管制員指揮航班在跑道末端等待,訓練航空器正常著陸且在跑道中段停住,掉頭脫離跑道的過程中發動機停車。經調查造成該起事件的原因有:1)飛行員對該機型油量把握不準確,同時在與指揮員信息溝通過程中對飛機狀態通報不及時,致使指揮員缺乏全面的信息掌握,而造成不符合間隔調配;2)航務和機務人員均未油量實施有效管理,且未糾正機組錯誤;3)該機場缺乏應對運輸航班于訓練飛行同場飛行的風險控制措施。4)該機場在脫離道設計上有很大缺陷,脫離道遠離跑道末端,大部分運輸機均需在落地滑跑結束后掉頭180°從跑道中段脫離。
跑道侵入事件容易發生在以人為中心的與硬件、軟件、環境之間的接點上,基本可以歸納為SHEL模型中的每個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危及飛行安全的產物,跑道侵入類型可以分為可控事件和不可控事件;例如:跑道與滑行道交叉、通信失效、不明動物入侵跑道、等待點標志物不清晰、管制員指揮錯誤、飛行員未按指令執行、氣象條件較差等一系列的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跑道侵入事件而危機飛行安全。1)環境方面:通航訓練機場不同于運輸機場,一般情況下為了有效的利用資源,除了加油、過站、計劃結束等一些必須的條件下,運行期間活動區的人員活動較為頻繁,由于訓練機場地理位置不同于運輸類機場,交通方面異于航空港,周邊環境未被高度城市化,圍界、驅鳥等設施較為簡陋,外來入侵動物較多其中包括鳥類,犬類等,這些都比較容易造成跑道入侵。要求機場管理機構應當對進入地面保護區和機動區的車輛和人員實施嚴格管控,在機場開放運行期間,非機動車和行人不得進入地面保護區和機動區;按規定使用機場的目視助航設施,規范各類標記牌及路線標志;及時更新航空情報資料;涉及不停航施工的標志應齊全、清晰和規范,一般情況下訓練機場是非24h運行,在運行前必須加強道面檢查,防止非運行期間外來物滯留在道面。2)軟硬件方面:現階段國的通航主要以飛行訓練為主體,通航發展領域正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法規程序標準等不同于運輸類飛行,各方面都需不斷規范不斷完善。運行單位應當對于跑道容量的提高程序等風險,進行危險源識別和風險評估,運行過程中應當制定適用于本運行單位的規范和標準,同時加強飛行運行監控系統的改造和升級,盡量適用終端區雷達、場面雷達、ADS-B等可靠的監視系統,充分利用監視設備對許可進入地面保護區和機動區的車輛和人員進行監控,并且保持不間斷的無線電雙向聯系,讓運行區監視無死角。機場管理機構應保證跑道安全運行所必需的設施、設備等資源,推廣使用保障跑道安全的新技術和先進的設施等。3)人員方面:加強機組資源管理可以避免飛行員不按照ATC的指令執行,對飛行員加強培訓提高機場的熟悉程度,正確識讀機場圖、機場標志、標記牌、跑道外等待的位置線等,塔臺管制員避免條件性許可(包括車輛和航空器),規范指令的發布,正確使用標準用語,按照相關規定建立車輛、人員進出跑道、滑行道作業的工作制度和協調機制,地面保障人員積極配合空中交通管制單位指揮,控制車輛、人員進出跑道、滑行道作業車輛與塔臺管制員之間建立規范的聯系。機場管理機構應加強所有人員情景意識和責任心的培養,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
跑道侵入問題一直都是飛行安全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航空當局以及機場部門重點關注對象,跑道侵入大部分都是人為錯誤所引起的,防止跑道入侵需要飛行員、管制員、場面運行部門等各單位相互協作共同努力,訓練飛行管理部門應該加強管理確保飛行相關人員落實規章執行,遵守法律法規,提高人員素質,加強班組資源管理,一線人員應該通過自身努力加強協作,斷為飛行運行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
參考文獻
[1]防止機場地面車輛和人員跑道侵入管理規定.民航局機場司AP-140-CA-2011-3.
[2]潘衛軍,吳丹.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跑道侵入分析.
[3]許桂梅.機場運行區事故風險管理技術研究.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