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病蟲害是林業生產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文針對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和措施,以提高林木的質量,完善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國民經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68-1
森林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國民經濟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可持續發展的有利保證。森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常遭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其中病蟲害常常給生產經營者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又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以陜西省為例,調查研究顯示,每年發生的病蟲害已占林地面積的7%,已知的林業病蟲害達1380多種,是我國森林病蟲害多發省份。為了進一步提高林木質量,更好地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就務必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把災害破壞度控制到最小。
1 森林主要病蟲害發生原因
1.1 自然因素
1.1.1氣候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暖冬頻繁出現,使得林木害蟲自然死亡率下降。有利的氣候條件,使得害蟲繁殖能力增強,生長迅速,傳播速度加快,森林病蟲害應得更加多樣性、復雜化,破壞性加大,給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1.1.2林種結構 林種結構不科學,如陜西省人工林約占現有森林面積的42%,林分質量不高,樹種單一,結構單一,多為純林,抗病能力低,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人工純林成為病蟲害發生的理想場所,一旦害蟲傳入,將會造成大面積傳播,難以有效控制,林分受到嚴重損害,從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1.3害蟲特性 害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化,適應能力不斷加強,破壞力加大。加之一些抗蟲樹種經過長期的栽培,其遺傳特性可能會發生變異,抗蟲性能已減弱或消失,這些都迫切需要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林木抗蟲品種。
1.2人為因素
1.2.1亂砍濫伐 過度砍伐天然林,使其數量急劇下滑,造成了林分質量下降,樹種多樣性和林分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導致病蟲害頻繁爆發。同時,隨著農業的發展,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刀耕火種的模式變相上演,大量林地變成耕地,兩地的交接地帶增多,使得新的病蟲害出現,森林的破壞面積擴大。
1.2.2不科學使用化學藥劑 對于森林病蟲害的救治太過于依賴化學農藥,雖然可以消滅部分害蟲,同時也殺傷了大量天敵,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并且病蟲抗藥性增強,為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
1.2.3治理森林病蟲害的落后思想 有些地區森林病蟲害治理工作觀念落后,災來救災,災后救災的等靠思想嚴重,無法將預防為主的治理工作落到實處,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一些貧困地區災害發生后,財政甚至無法支付救災經費,只能任其蔓延傳播。陜西省的救災治理工作也擺脫不了傳統的思想束縛,將治理精力多放在救災上,卻忽視了預防、控制。
1.2.4檢疫部門把關不嚴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區域、各行業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由于植物檢疫環節把關不嚴,導致林業有害生物隨苗木傳入,人為傳播的長距離病蟲害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如美國白蛾、松突圓蚧、松針褐斑病等重大病蟲害。
2 防治對策
2.1 加大森防工作的宣傳力度
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宣傳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控制病蟲害、鼠害等對林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
2.2 健全防治制度,加強蟲害測報
建立健全全省預報蟲害網絡,將國家、省市、縣級中心測報點有效結合,提供準確、快速、全面、系統的森林病蟲害種量及變化規律,從而對未來病蟲害發生做出準確判斷,提高預測結果的準確率。
2.3 科學防治,保護生態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生物防治為主,杜絕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化學農藥,如果不科學使用化學藥劑,勢必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樹種的多樣性減少,結構趨于單一都不利于防治工作的開展。所以要充分利用害蟲天敵的作用,盡量創造天敵的生長環境,如周氏嚙小蜂對美國白蛾的防治效果非常明顯。
2.4 嚴把檢疫關
檢疫部門要嚴格把關,對引入引出的植物進行嚴格的檢疫及復檢工作,熟悉掌握國內外林業中的有害物種信息。引種必需保證先評估,再審批,引進后要做好定點隔離、復檢工作,一經發現危險病蟲害,立即上報處理,嚴重的徹底銷毀,避免給林業生產帶來損失。
3 結語
作為自然災害之一的森林病蟲害,具有涉及面廣、破壞性大等特點,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事關林業發展大局,貫穿林業生產全過程,在鞏固造林綠化成果、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及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確定林業生態建設產業發展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時,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昆蟲資源的開發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切實抓緊抓好,確保林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衛斌,王韓妮,趙曉娟.淺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林業,2010,(6).
[2] 王春玲.我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半月),2008,(3).
[3] 劉錦乾.甘肅白龍江林區森林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6,(2).
作者簡介:石寶榮,宜君縣國有陽灣林場,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