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弓箭作為一種古代武器,主要是用于作戰(zhàn)的,但世界上卻有一種兵器,除了保護自身的生存與安全需要之外,更多的是用來作為尋求和平友好關系的禮物和信物的,這便是肅慎之箭。
2012年秋,我來到肅慎族的發(fā)祥地牡丹江地區(qū),開始了尋箭之旅。
一
肅慎,又稱息慎、稷慎,先秦始以肅慎為族名,經(jīng)過漢魏稱挹婁,北朝稱勿吉,隋唐稱靺鞨的稱謂變化之后,宋遼金元時期稱女真,明朝末年,滿族共同體在東北地區(qū)形成,至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定本族名為滿洲,女真族從此被稱為滿族。肅慎部族起先秦,迄明清,一脈相承,綿延不絕,貫穿于東北古史的始終。
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qū)四大古老族系之一,相傳為戰(zhàn)國時魏國史官所作的《竹書紀年》載曰:“肅慎者,虞夏以來稱為東方大國也。”肅慎族的歷史甚為悠久,與中華民族始祖唐堯虞舜并駕齊驅,與中國傳統(tǒng)時代夏商周同時存在,少說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位于牡丹江東北的興凱湖左岸距今6300年的新開流古文化遺址,是1972年發(fā)現(xiàn)的,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墓葬群三十二處,魚窖十座,并出土了陶器、陶瓷以及以漁獵工具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2000余件文物。從肅慎族先世的這些遺存中,可以找到肅慎人創(chuàng)造的漁獵文明的源頭,也為肅慎人與中原的聯(lián)系遠于七八千年前的堯舜禹部落聯(lián)盟時代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實證。新開流文化分布在三江流域,由其演變而來的饒河小南山址、撫遠海青遺址等,很可能都是商周時期肅慎人留下的遺跡。
肅慎人很早便在白山黑水之間定居,其分布范圍,基本處于長白山北系的牡丹江和圖們江上游及其牡丹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的“三江平原”的平野丘陵山谷中。寬闊的平原,豐富的水源,是這里成為肅慎族最早故鄉(xiāng)的重要原因。靠水而居的肅慎人自然形成以漁獵和狩獵的生存方式。
肅慎族與中原中央政權的聯(lián)系很早。對于此,史載不絕。這種聯(lián)系主要是以稱臣納貢著稱于史的。史籍證明,肅慎人是最早與中原通貢的東北先民。《大戴禮記》稱頌虞舜、禹、成湯、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肅慎,北發(fā)渠搜,氐、羌來服”。《竹書紀年》記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環(huán)之獻,東夷有肅慎之貢,皆曠世之功。”對此,《尚書》、《左傳》、《國語》、《山海經(jīng)》、《史記》、《漢書》等文獻均有載記。以至于后來“肅慎來服”,竟成了體現(xiàn)圣明君王文治武功、威德遠播四海的一個標志。因而,歷朝歷代中央政權都十分在乎肅慎的進貢。
肅慎所納之貢,最為著名的是一種名為"楛矢石砮"之箭。這箭本是狩獵或自衛(wèi)的武器,后來才成為肅慎部落獻給中原王朝的重要貢品。其箭用楛木做箭桿,石頭做箭頭。楛木是生長在大、小興安嶺寒帶地區(qū)的一種堅韌的灌木類獨特樹種,石頭為青石也稱黑曜石。許慎《說文》中注釋說:“楛,木也,今遼左有楛木。”這里的遼是個寬泛的概念。《后漢書·東夷傳》記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fā)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肅慎人精于箭射,能從遠距離射中人的眼球。《魏書》介紹勿吉,也稱其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楛矢石砮”,成為了習于狩獵、采集的肅慎人的生活特征。可見,肅慎人早在冷兵器時代早期便解決了射擊武器的材質問題,楛樹材質之優(yōu)良是眾所公認、毋庸置疑的。后來,以楛木為箭桿之箭成了獻給朝廷的例貢,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據(jù)史書所載,由肅慎始,之后挹婁、勿吉、靺鞨等以楛矢石砮作為貢物進貢中原王朝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
二
肅慎人以漁獵、狩獵為主,弓箭是他們的武器和工具,在實踐中,他們發(fā)明出來的“楛矢石砮”弓箭,一躍成為當時質量上乘,殺傷力大,最為致命的武器。
肅慎人的制箭術是記錄其歷史和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肅慎族史稱“東夷”,《禮記·王制》:“東方曰夷。”夷,是中國古代對東部民族之稱謂。從“夷”字的構成上看,似與弓箭有關,《說文》解釋夷的字義為: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夷的本義是東方之人,大與弓字型的疊加,說明這東方之人是持弓之人。另外,有人從滿語詞源上分析,認為肅慎、挹婁、女真是同音異譯,都有滿語“箭”的意思和含義,引申來說是帶箭的人,即“獵人”之意,這都與夷有大弓相聯(lián)系。從中可以佐證肅慎族制箭歷史之悠久,以至于影響到了文字的創(chuàng)造。
因此,古史文獻對“肅慎族系”的記錄大多與“楛矢石砮”相關。息慎氏“貢弓矢”的記載自帝舜時期始;接著,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之后,深得中原王朝賞識的“肅慎氏楛矢石砮”成了一種“品牌”,甚至不管肅慎后人以何名族,臣貢的上品都以箭為代表,楛矢石砮成了肅慎族的代名詞。朝廷總會以貢“楛矢石砮”這一標識物去追溯肅慎之名。《三國志》記載: “挹婁……青石為鏃,古之肅慎氏之國也”。《北史》記載:“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肅慎氏也。”《隋書東夷傳》亦記載,靺鞨“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之肅慎氏也”。可見肅慎之箭是名垂青史,無可替代的。
楛矢石砮即是肅慎人的特有標記。《國語·魯語》記載了一則春秋戰(zhàn)國時孔子識箭的故事。其文曰:“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枯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之矢也。”一日,陳惠公院子里從天上掉下來一只兇猛的鳥,被枯矢石砮射中。陳惠公不明其來處,便派人把中箭的鳥送到周游列國已在陳國居住三年的孔子的住處問由來。孔子說這鳥身中的箭是肅慎國的楛矢石砮。周武王一統(tǒng)天下后,便通告夷蠻各部以當?shù)孛麅?yōu)為貢,北方肅慎國即以“楛矢石砮”為貢品。為使周王朝的威名遠揚不衰,武王便命人在箭桿上刻“肅慎氏之貢矢”之字,并把貢箭分賜給同姓自家人以示親近,給異姓下屬以警示其莫忘臣屬地位。當時分賜給陳的便是那種箭。惠公若派人到其祖廟去了解,可能會找到貢矢之藏處。陳惠王即派人去查找,果然找到了周武王所賜的刻有“肅慎氏之貢矢”的金箭盒。從孔子對肅慎人弓箭的了解,亦可看出肅慎與中原地區(qū)的交往之多,肅慎之箭影響之大。